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分析一下李渊与李世民父子在这次起兵过程中的表现,李世民只有18岁,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李渊已经52岁,可谓大器晚成,他已经是知天命的年龄。初出茅庐的李世民可以不管不顾,自己拍板,勇往直前,反正天塌下来有老爸为他顶住;而李渊呢,52岁的年龄容不得他有年轻人的冲动,不到忍无可忍,不到时机成熟,他断不能盲动!对于李世民来说,起兵属于第一次创业,而对于已经走过大半辈子的李渊来说,这一次则是艰难的二次创业,不到万不得已,谁又愿意放弃美酒美女相伴的安逸生活,在年过半百的时候冒着灭门的危险去二次创业呢?现在没有办法,命运将52岁的李渊推到了风口浪尖,他要带领自己的子弟兵去争夺自己曾经誓死捍卫的隋朝江山,人世间的命运,就是这么无常!

而对于表弟杨广,李渊同志一直怀着复杂的感情,他从小在隋朝宫廷与杨广同志一起长大,虽然有七姨妈皇后独孤伽罗的疼爱,七姨父皇帝杨坚对他也很慈祥,但毕竟是寄人篱下,与表弟杨广在一起,表兄弟之间虽有惺惺相惜的感情,但李渊总是感到相形见绌,既有些羡慕嫉妒恨,又有些害怕杨广的锋芒毕露,虽是表兄弟,也是地位悬殊的君臣,他必须承认表弟杨广比自己有才华,比如写诗绘画;比自己有能力,比如勇往直前、开疆拓土,然而李渊自信他有一点强过表弟,那就是他比表弟更懂世道人心。

杨广同志一出生就顺风顺水,年纪轻轻就建立了比如平定陈朝的丰功伟绩,虽然也在很多地方当过军区司令接受过战争的锤炼,但他皇子的身份注定他始终高高在上,不可能真正了解民心。而李渊同志则有所不同,虽然他也出身皇亲国戚,但他七岁丧父,让他懂得了世态炎凉、人世疾苦,李渊历任谯州、陇州、岐州、荥阳、楼烦五个地方的地方官,在这些地方他都接触过当地的百姓,李渊比表弟杨广更知道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再加上数年的军旅生活,他悟出了一个真理:军心可鼓,民心可用!只要做好天时地利人和的文章,起兵大业有望。

老谋深算的李渊同志决定起兵造反后,果然出手不凡,李渊立即找来了刘文静同志,让他火速伪造一道皇帝杨广的诏书,并把诏书的内容贴遍晋阳的大街小巷,务必让这道假诏书的内容路人皆知。这是一份什么样的诏书呢?是一道强制征兵的诏书。  诏书上说,皇帝杨广决定第四次进攻高丽,责成太原、西河、马邑、雁门四郡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男子年底前到北京集合,违令者斩!李渊集团伪造的这是一份空前绝后的征兵令,历史上没有几乎一个王朝曾经出台过如此不近人情的征兵令。

李渊同志的确比杨广同志自己更了解杨广的性格,他伪造的这份诏书太像杨广本人的风格了,因为百分之百的征兵令根本就不可行,然而当地的老百姓却相信这就是皇帝杨广的意思,在他们看来,一贯不知道体恤民情的杨广同志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谣言很快传遍了太原的大街小巷,老百姓都相信这诏书是真的。司令李渊同志和副司令长官王威同志、高君雅同志派出人向百姓解释,结果越解释越像是真的。  无论在什么年代,民间的谣言往往比官方的辟谣更有传播力,因为谣言采用的是口口相传,前者比后者更亲切,更民间,也就更容易被民众接受。而且官方的辟谣往往与事实相反,就像现代官方辟谣不提高股票印花税,却在半夜三更突然扔下提高印花税的重磅丨炸丨弹,炸得股民魂飞魄散一样!

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眼看着人心惶惶,谣言四起,忠于隋朝的太原军区副司令长官王威同志和高君雅同志想破脑袋也没有想明白事情的起因,而军区司令李渊同志却暗暗地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李渊知道在这个敏感的时刻,一切必须是慎之又慎,眼前的这两个亲密战友,表面看是自己的助手,实际他们是不同阵营的敌人!

而李渊同志下定决心要反,然而自己手下的那点几千人的军队还不够,想要大张旗鼓地征兵又不行,因为在历朝历代,想要征兵都要得到皇帝批准,没有经过皇帝的同意征兵,那就不是征兵了,而是谋反。

果然是天随人愿,就在李渊同志左右为难的时候,在马邑自称定扬皇帝的刘武周同志帮了李渊一个忙。。原来刘武周集团攻占了雁门,而雁门也归李渊管辖,这下李渊就有了征兵的理由。  李世民是第一时间得到了雁门被攻占的消息,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赶忙找父亲李渊商量。  “父亲您是山西省长,而现在盗贼攻占了山西的边防重镇,皇帝怪罪下来就是死罪,不早定大计的话,全家的灾祸马上来临!”

其实不用李世民提醒,老谋深算的李渊同志已经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征兵理由,于是李渊司令连夜召集副司令长官王威、高君雅,通报了刘武周攻占雁门的消息。向助手通报完消息,李渊故意装作颓废的样子往椅子上一靠:“我们没能阻止刘武周叛军攻占雁门,皇帝怪罪下来,我们都是抄家灭族的罪,大家说怎么办呢?”看到李渊同志垂头丧气,王威同志、高君雅同志全都没了主意,他们眼巴巴地看着李渊,那意思是说,关键时刻的大主意还得你李司令拿,谁让你是一把手呢?

欲擒故纵的李渊同志接着抱怨:“我们如果要大规模动用军队跟刘武周叛军作战,肯定要报皇上批准,可扬州离这里三千多里,一路上都有盗贼,消息能不能送到都是问题。就算送到了,等皇帝批准了,盗贼早就打进来了,我们肯定都死无葬身之地了。”听着李渊同志的合情合理的分析,忠厚正直的王威同志和高君雅同志频频点头,等李渊说完,他们马上接过李渊的话头:“您既是皇亲国戚(他们都知道李渊是皇帝杨广的表哥,李渊的外甥女王美眉又是杨广的宠妃),又是皇帝最信任的封疆大吏,您不做主谁做主。现在向三千里之外的皇帝请示根本不现实,为了消灭叛军,就应该当机立断!”

看到王威同志、高君雅同志中了自己的圈套,李渊同志心里暗暗得意,表面上却不动声色,李渊知道一切尽在自己掌握了,他故意做出一副很勉为其难的表情:“那好吧,我就听你们的,独断专行一次,眼下太原的这点兵马肯定不够,得马上招兵买马!”此时的两位可怜的副司令王威同志和高君雅同志已经被他们的顶头上司李渊同志卖了,还在乐呵呵地帮李渊数钱,听李渊司令说要招兵买马,两个副司令一个劲地点头:“司令大人英明,这样做是应该的,应该的!”

经过太原军区领导班子的集体决策,李渊同志理直气壮地立即命令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到各地招兵买马,仅仅十多天的时间,一万多人马已经募集到麾下。与此同时,李渊同志派出亲信兵分两路,一路去河东秘密通知大儿子李建成、四儿子李元吉,一路去西京秘密通知女婿柴绍,这三个人是起事不可少的人物。看到李渊同志很快把一万多人召集完毕,副司令长官王威同志、高君雅同志察觉出了一些问题,为什么招募来的这些兵马不交给太原军区管理而是交给李渊自己的家奴长孙顺德和刘弘基管理呢?再说长孙顺德、刘弘基这两个人是征高丽的逃兵,按律可是当斩的!

隋唐后宫风云》小说在线阅读_第12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吉日春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隋唐后宫风云第12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