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之间的战争,拼得就是家底。大隋帝国再乱,瘦死的骆驼也要比马大。因此,从战术上看,只要隋军拼命进攻,并非没有一举攻灭高丽的可能。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益。可现在的高丽,赤地千里、满目疮痍,隋军即使获胜,也只是接管了一个大大的烂摊子,非但不能获得太多实质性的好处,还要分兵留守,又会成为国家的巨大负担。因此,从战略角度看,这场战争已经失去了攻城略地的直接意义,而且一贯对外国人充满爱心的杨广同志从来就不想真正灭亡高丽,杨广只是在争他作为世界霸主的一口气,让高丽投降认输的最后一口气。
为了争回世界霸主的面子,杨广同志就像一个不顾一切的赌徒,押上了几乎全部家底。就在陆上隋军主力慢吞吞向辽东推进的时候,来护儿元帅统领的水军已经先行一步渡海在辽东半岛登陆,一举攻克了高丽在辽东半岛的重要战略据点卑沙城(今大连金州区大黑山)。卑沙城是高丽在辽东半岛南部的政治、军事中心。可是为什么前两次进攻高丽,来护儿元帅都是从登莱沿海出发,直接在朝鲜半岛西部登陆;而这次却要绕个弯,先在辽东半岛登陆呢?
以前隋军关注的重点一直在辽河流域、朝鲜半岛,却很少关注地处渤海与朝鲜半岛之间,海陆位置十分重要的辽东半岛。西晋以前,由于中原政权一直控制着辽河流域、朝鲜半岛北部地区,高丽被堵在长白山区和朝鲜半岛东北部,因此无法染指西南面的辽东半岛。前燕强盛时期,慕容家族几代君主都曾狠狠教训过高丽,几次攻下高丽的国都平壤,甚至把高丽人的祖坟都掘了。 平郭,就是现在的辽宁盖州,正好位于从辽河流域前往辽东半岛的交通要冲上。守住了平郭,就等于控制住了西半个辽东半岛。因为辽东半岛是个中间高,两边低的地形,西南——东北走向的千山山脉,把辽东半岛劈成了东西两半。
西晋时期,当乐浪郡和鸭绿江口还在手里的时候,汉族政权还是能控制住东边半个辽东半岛的。可是,当公元313年,西晋天下大乱,数万名世代居住在乐浪、带方二郡的汉人移民撤出朝鲜半岛,放弃百余年来辛勤耕耘的土地,从陆路返回辽东的时候,汉族政权也就失去对鸭绿江口,乃至东半个辽东半岛的控制权。此后,千山山脉以东的半个辽东半岛就成了中原政权管不着,辽东地方无力管的三无地区。
于是,高丽人跨过鸭绿江,沿着东海岸向辽东半岛前进。
前燕大将慕容仁,当年就是负责镇守平郭,后来在平郭造反。慕容仁在平郭防守的,就是从东部逐渐向辽东半岛全境渗透的高丽人。慕容仁死后,慕容恪出镇平郭,压制住了高丽人的势头。前燕灭亡后,前秦对高丽采取的是和平友好的外交策略,双方实际上就以千山山脉为界,平分辽东半岛。前秦衰落后,后燕崛起,高丽人没有机会,只能继续等到。直到慕容垂死后,后燕衰落,无力控制辽东半岛,高丽才趁机在辽东半岛南部站稳脚跟。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卑沙城的修建完成。
事实上,地处辽东半岛南端的卑沙城,就像是一颗插在隋军水陆两路大军之间的一颗钉子,既能从陆路支援辽河流域的高丽军队,又能从水路袭击在朝鲜半岛隋军水师的侧后方。所以,来护儿元帅第一个要拔掉的,就是卑沙城。 所幸,高丽在卑沙城的驻军不多,来护儿元帅的两栖登陆部队很快就拔掉了这个钉子,为隋军取得了一个极佳的海上中转站。然而,来护儿元帅的老搭档、水军副将周法尚却在进军途中不幸病逝。
隋朝名将周法尚知道,这可能是隋军最后一次远征高丽了,只可惜上天没有给他亲眼目睹高丽灭亡的机会。周法尚躺在病榻上,紧紧握着老朋友、老上级来护儿元帅的手,嘱托他一定要帮自己实现攻克平壤愿望。周法尚的病逝和前两次渡海远征的无功而返,让隋军水师将士悲愤莫名,士气也是空前高涨。来护儿元帅当即下令:全军挥师向东,在朝鲜半岛西岸的大同江口登陆,目标直指平壤!
高丽国王高元听说隋军水师从海路来犯,立刻就把南线的全部兵力全都集中到大同江口,准备与来护儿决一死战。来护儿所部水师装备精良、粮草充足,一举击溃了高丽军南线主力,乘胜进逼平壤。此时的高丽已是强弩之末,根本无法抽调军队在平壤和辽东两个战场之间相互驰援,只能各自固守,再加上连年大战,粮草匮乏,国内已无力再进行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仗打到这个份儿上,高丽可真是山穷水尽。高元眼看高丽就要灭亡,只好派人把从隋朝叛逃过来的斛斯政同志给找来,二话不说把他捆了,然后派人押着他前往辽东,向隋朝英明领袖杨广同志乞降。
正在为进攻高丽发愁的英明领袖杨广同志一看高丽使者押着叛徒斛斯政前来乞降,顿时喜出望外——连年出兵,原本就是为了迫降高丽而不是灭亡高丽,但高丽的几次顽强抵抗也让杨广对这次出征信心不足,一路上隋军军心不稳、逃兵遍地、粮草紧张的情况和国内风起云涌的动乱也让杨广对取胜没有抱太大希望;现在高丽主动来降,目的已经达到,自己挽回了世界霸主的面子,隋军也算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正好借此机会给自己一个台阶下,这仗也就没必要再打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