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看看高丽:
总体:疆域面积和中国的山东省差不多;人口数量在150—200万之间,绝对不超过250万;粮食产量无法统计,估计跟隋朝的一个省差不多。建成了新首都平壤,还有一座非常坚固的城池辽东城。
军队:高丽可以动员起来的军队有30万人,其中大多数都曾参加过各式各样的战争,骁勇善战。其军队将领虽然算不上多有名气,但拥有丰富的指挥经验。
统帅:高丽国王高元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统治者;在他的治理下,国内政治稳定、经济稳步发展,而且还经常出去欺负朝鲜半岛的邻居,比如新罗和百济。
军队:高丽可以动员起来的军队有30万人,其中大多数都曾参加过各式各样的战争,骁勇善战。其军队将领虽然算不上多有名气,但拥有丰富的指挥经验。
统帅:高丽国王高元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统治者;在他的治理下,国内政治稳定、经济稳步发展,而且还经常出去欺负朝鲜半岛的邻居,比如新罗和百济。
事实很明显,隋朝能够保持绝对优势的地方只有军队一方面。如果能把这个方面发挥好、运用好,这场战争还是有把握取胜的。
战争没有开始,隋朝就损失一员主将。隋炀帝杨广任命国防部长段文振为左侯卫大将军,率军出南苏道。段文振在途中病得很重,向杨广上表说:“我认为高丽这个小丑,不服从朝廷的严格法令,致使我们从远处调来军队,劳陛下亲率大军。但高丽性多狡诈,必须严加防备,他们口说投降的条件,不宜仓促接受。积水刚刚降下,不可耽误迟缓。只愿陛下严厉约束各军,星驰速发,水陆并进,出其不意,那么平壤这座孤城,势必被攻克。假若倾覆了高丽国的根本,其余的城池自然就会不攻自破。如果不能立即抓住时机,倘若遇到秋雨连绵,便会深陷艰难险阻的境地,兵粮枯竭,强敌在前,人在后,若是还迟疑不决,就决非上策了。”这可谓金玉良言,可惜在公元612年三月,国防部长段文振去世,给征高丽战争蒙上一层阴影。隋炀帝杨广对痛失爱将很是惋惜。
二十九、战辽河三将捐躯
公元612年三月,隋炀帝杨广下诏命令隋军的左十二军出镂方、长岑、溟海、盖马、建安、南苏、辽东、玄菟、扶余、朝鲜、沃沮、乐浪等道;右十二军出粘蝉、含资、浑弥、临屯、候城、提奚、蹋顿、肃慎、碣石、东、带方、襄平等道。人马相继不绝于道,在高丽首都平壤城总汇集,总计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称二百万,运送军需的人加倍。杨广同志在桑干水的南面祭祀土地,在临朔宫南祭祀上天,在蓟城北祭祀马祖。以得到天地鬼神的保佑,杨广同志亲自指挥:每军设大将、亚将各一人;骑兵四十队,每队一百人,十队为一团;步兵八十队,分为四团,每团各有偏将一名;每团的铠甲、缨拂、旗幡颜色各异;设受降使者一名,负责奉授诏书,慰劳巡抚之职,不受大将节制;其它的辎重、散兵等也分为四团,由步兵挟路护送;军队的前进、停止或设营,都有一定的次序礼法。先是第一军出发,以后每日发一军,前后相距四十里,一营接一营前进,经过四十天才出发完毕。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九百六十里。杨广同志的御营共有十二卫、三台、九省、九寺,分别隶属内、外、前、后、左、右六军,依次最后出发,又连绵八十里。这样气势磅礴的出师盛况,古今少有,杨广看着浩浩荡荡的隋朝大军,心里充满志在必得的豪情壮志。
隋军的这样庞大的队伍行军,速度估计快不起来。在后勤供应本来就有很多困难的条件下,这无疑更加重了国内人民的劳役和负担。
经过两个多月的漫长行军,隋朝各路大军才全部来到了集合地:辽河西岸!隋炀帝杨广最后一天到达。
接下去,隋朝百万大军靠近辽河摆开了庞大的架势。
可以想见,隋朝一百多万的军队,那场面得有多壮观,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光刀枪的碰撞声、士兵的喊杀声和马嘶声就能让敌人胆战心惊!而杨广希望的就是这种效果;杨广希望高元这家伙能派人来求和;事实上,杨广是个对敌人充满爱心的和平主义者,他希望用军事威胁最终达到和平目的。杨广肯定学过孙子兵法,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时刻牢记。
可是,善良乐观的、充满爱心的杨广同志失望了。
狡猾的高元根本不理睬杨广同志的和平愿望,他不仅没有向大隋帝国乞和,反而早就做好了决一死战的准备。高丽大军早已经在辽河东岸严阵以待。
既然兴师动众地来了一百多万人,总不能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吧,既然高丽国王不领情,爱好和平的杨广同志骑虎难下,只能不客气了,于是隋炀帝杨广只好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但隋军遇到了困难,而且是一个接着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