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一意孤行的进攻
隋炀帝杨广怕隋朝在东方全力对付高丽,而西突厥在西方捣乱,为了削弱西突厥,杨广与中央办公厅主任裴矩商议对策,
正好西突厥酋长射匮派使者来求婚,裴矩说:“处罗可汗不来朝见,是依恃他势力强大。我请求用计谋削弱他,使西突厥分裂,就容易制服他们了。射匮是都六可汗的儿子,达头可汗的孙子。他家世代都是可汗,统治着突厥西部,现在闻知射匮失去官职,已附于处罗可汗了。因此他派遣使者来结交求援,愿陛下对他的使者厚礼相待,任命射匮为大可汗,那么突厥就会分裂,他们两部分都会服从于我们了。”杨广高兴地说:“你说的对。”
于是隋炀帝杨广就派裴矩早晚都到馆驿,委婉地暗示劝告使者。杨广亲自在仁风殿召见射匮的使者,述说处罗可汗不顺从的情况,称赞射匮一向亲善,并说将要立他为大可汗,命令他发兵诛灭处罗可汗,然后再办婚事。杨广取桃竹白羽箭一支,赐给射匮,并告诉他:“这件事应该快办,快得就如箭一 样。”使者返回西突厥,路经处罗可汗驻地,处罗可汗很喜欢这支箭,想把它留下,射匮的使者以诡计才得逃脱。射匮听使者汇报此事后,大为高兴,发兵袭击处罗可汗,处罗可汗大败,抛弃妻子,仅率几千骑兵向东逃走,在路上又被打败,只好寄居在高昌境内。
高昌王曲伯雅把这一情况报告给大隋帝国朝廷。隋炀帝杨广派遣裴矩与亲近左右驰马到达玉门关晋昌城,明白地告诉处罗可汗让他入朝。山穷水尽的处罗可汗来到北京的临朔宫朝见杨广,杨广大为高兴,以特殊的礼仪接待了处罗可汗。杨广和处罗可汗一起宴饮,处罗可汗向杨广跪拜稽首,为这么晚才觐见皇帝而谢罪。杨广以好言安尉他,准备了天下的山珍海味,安排了盛大的美女乐队,绚丽的罗绮,美妙的音乐,使人耳目一新,然而寄人篱下的处罗可汗面对美酒佳肴、美女如云却始终怏怏不乐。公元612年一月,隋炀帝杨广又把西突厥处罗可汗的部下一分为三。杨广亲自把处罗可汗带着到处巡游,并给予他丰厚赏赐,以防止他作乱。
我们雄心勃勃的杨广同志并不想英年早逝,他还想长生不老,一个叫潘诞的道士自称三百岁,为杨广炼长生不老药。杨广专门为他建造嵩阳观,建了几百间华丽的别墅,派童男童女各120人侍候潘道士,让他享受三品官的待遇,还有几千人供他使用,花了成千上万的金银,但是用了六年时间,长生不老药连影子也没见到,杨广对老神仙产生了怀疑,就问他怎么回事?潘道士回答:“没有找到石头的胆,可以用童男童女的胆36斗代替。”这不是把我们的皇帝同志当三岁小孩哄吗?杨广大怒,下令将三百多岁的潘道士押到北京斩首。潘道士临死嘴还硬:“这是皇帝没有福气,天兵天将要来接我了,我要去梵摩天去了。”
这时,大隋帝国的百万大军集结北京,接下来就该出征了!
但是,有一个叫做耿询的大臣却出来极力劝谏:高丽不能讨,讨必无功。隋炀帝杨广一听火冒三丈,这不是明摆着诅咒朕、动摇军心嘛,于是立即下令将这个家伙拖出去砍头!幸好耿询的一个好朋友何稠出来苦苦哀求,这才保住了他的命。
但这件事却给杨广的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于是,杨广便问旁边的庾质:“高丽的人口比不上我国的一个郡,现朕亲率这么多的军队讨伐它,你认为胜败如何?”
庾质回到道:“以多胜少,讨伐高丽可以取胜,但臣私下有愚见,不希望陛下亲自出征。”
杨广听完后,脸色一变,厉声说道:“今天朕统领大军到此,怎么能未见敌军自己就先退却呢?”
庾质镇定自若地说:“作战而不能取胜,恐怕有损陛下威望;要是陛下留在北京,只派猛将劲卒,倍道兼行、出其不意,就一定能获胜。军机在于神速,迟缓就会无功!”
应该说,这个庾质的确不是一般人物,对局势和问题看的非常清楚。我认为,当时的大臣之中,看到这一点的绝对不在少数。只是大家惧怕皇帝杨广,便将这些话都烂在肚子里了。倘若不是杨广主动问起,估计这位同志也不会主动说出这番话!
那么,庾质是什么人物?为什么会得到杨广如此看重?
其实答案很简单,庾质是一个跟章仇太冀类似的人物;更直白的说吧,这位同志就是一个江湖术士。不过,他的见解确实是非凡。
杨广听完后,心里非常不高兴,就奚落他说:“你既然害怕前往,自己可以留在此地。”
杨广的后宫佳丽也反对杨广进攻高丽,萧皇后、十六院夫人、宫女们舍不得她们的杨广哥哥离开她们去打仗,美丽聪明的袁紫烟以天象警示杨广,但她们的柔情攻势也打动不了一意孤行的杨广哥哥。
已经退二线的前总理苏威等人也反对杨广亲自兴师动众进攻高丽。
令人痛心的是,我们的杨广同志太自负、太自傲了,他自己决定的事情,别人就是说破了嘴也不能动摇分毫!倘若他此时能够听进别人的意见,历史可能就真的要改写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公元612年,一场决定历史进程的战争拉开战幕了!
来分析一下战争双方的实力对比,
先来看看隋朝:
总体:疆域广阔,势力范围包括中国中东部全部地区以及西部部分地区;人口数量近4500万人;粮食储量充足。不过,由于短时间内上马各类基建工程,民众疲劳怨恨。国内部分地区,尤其是山东地区,已经发生大规模动乱。
军队:隋朝可以动员起来的士兵人数达百万之巨,而且大多数都曾经历过战争,拥有良好的军事素养和丰富的作战经验。将领比较优秀,但远不及隋文帝的开国元帅杨素、韩擒虎、贺若弼等人。
统帅:隋炀帝杨广是一个非常自信、刚愎自用的人,有带兵打仗的经验,且亲自出马.
朝廷:远不及隋文帝时代,没有高颎这样文武全才的好宰相。而且贪污腐化相当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