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汉宣帝得到羌族首领结盟情报之后,就请赵充国解读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充国给宣帝回顾了历史,又分析了形势。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前同样的事情就发生过一次。当年匈奴就是用同样的手段鼓动、组织羌 人反汉,以截断汉军西进之路。这一点在前面《护羌校尉》有详细的描述。汉朝在击败羌人的叛乱之后,在现今西宁河以南为羌族划定了游牧区,不许他们北越西宁河。对于这一点羌族不满意,但也没有什么办法。羌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而是当时游牧在这一地区许多部落的总称。每个部落的人不多,但是集合起来就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三十年了,匈奴人一直没有忘记河西。尤其是随着汉朝在西域的不断胜利,单于更加认识到河西的重要性。

河西就是黄河以西的地方。从西安出发,到金城(现在兰州)向西越过黄河,经金城郡、武威郡就进入了河西走廊。这条路就是汉朝进入西域的咽喉。打断河西对西域的汉军真有一剑封喉的效果。单于之所以对河西一直念念不忘,一方面是河西重要,一方面河西特殊的人文环境所决定的。

汉朝对河西的经营是非常早。从霍去病一出河西回来之后就已经开始了。第一个步骤就是在现在兰州附近修建了金城,以方便部队横渡黄河。黄河在这个地方有个小弯,河水相对平缓,比较适合摆渡。之后,汉军又在黄河北岸西北方向修建了令居,彻底控制了黄河渡口。与此同时,河西四郡的建设也逐步展开。

当年霍去病两出河西,造成河西二王归汉,使河西之地为之一空。说是一空,实际上在河西的其它游牧民族并没有都被消灭,也没有远涉他乡,而是躲到了河西走廊两侧的大山和沙漠里面了。战争结束之后,在汉朝开始向河西移民的同时,这些部落也都逐渐返回故土。所以,河西地面上的人很杂,能叫出名字的就包括羌人、小月氏人、义渠人 ,也许还有匈奴人,等等等等。局面之复杂是难以言传,为此汉朝设立张掖属国专门管理这些少数民族。

河西地区形成了以汉人为主体,多民族并存的局面。而且各民族的居住区不是截然的分开,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互相渗透。这么多不同的民族聚居在一起矛盾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羌人战败之后被赶到西宁河以南,不满之情是意料之中的。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汉朝又在西宁和地区设置了金城郡,有些羌人更认为这是对他们的欺凌。

匈奴自退出河西之后,一直想借助这股力量攻击张掖、酒泉等地区。从征和五年开始就不断的努力,鼓动工作是坚持不懈。而且给羌人画了一张大饼,答应事成之后将河西地区送给羌族游牧。可是事情一直没做成。羌族之所以不配合,不是因为识破了匈奴的诡计,也不是不想做,而是没法做。一方面没有领头的,另一方面各部落之间矛盾重重,根本无法摆平,不联合那有力量?

最近几年匈奴的工作逐渐有了成效。汉宣帝继位之后,曾经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巡查羌人各部。借此机会羌人首领对汉朝做了一个小小的试探:希望能够到西宁河以北汉人不耕种的地方去放牧。义渠安国就是一个巡查官,没有权利作出这么重大的决定。没想到,他脑袋一热什么民族团结、安抚为主的口号涌上心头,居然同意了。

回来后上报朝廷。当时后将军赵充国就觉得事情蹊跷,为此还弹劾义渠安国处事不当,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果然,自此以后,羌族就越过了西宁河,扩大了自治领地。而西宁河以北的郡县根本无力阻止。

现在事情的发展正验证了当时赵充国的担心。

西域都护之未雨稠末

那么羌人为什么放着好日子不过,非得造反哪?实际上羌人过的并不是什么阳光灿烂的日子。农耕民族西进,游牧民族北上、东进,在河西相遇不可避免的要擦出火花。羌人借故越过西宁河进入汉人的农耕区之后,也感到很不安。时刻防备可能的打击,所以羌人才心甘情愿的接受匈奴的诱惑,从另一个角度看,羌人也希望借助匈奴人的力量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

一个月以后又传来线报,羌人首领狼何派人到匈奴借兵,约期共同攻打鄯善和敦煌。羌人的准备工作是紧锣密鼓,虽然还没有公开举事,估计为期不远了。汉朝也不能坐视不管,赵充国就给皇帝出了两个主意。

说是羌人要造反,但不是所有人都要造反,肯定是有主谋、有胁从,也有被裹挟得,尤其是一些人数少的小部落更是如此。三十年了同汉朝人隔河而据,或多或少都会受影响。农耕的成分在羌人的生活中逐渐增加。不要小看这种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不然导致思维方式的变化。充国的建议就是再次派出使者,一方面巡视边塞,另一方面揭露狼何的阴谋,分化瓦解羌人各部,也许可以赶在秋天之前挫败羌人和匈奴的图谋。赵充国还推荐了一个新的人选:辛武贤。

辛武贤当时是酒泉太守,级别也够高,而且久在河西对相关事务还是比较熟悉,又是武将也有一定的震慑作用。赵充国的整体想法就是连拉带打加吓唬,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充国的第二个建议就是趁着米价低廉,赶紧购入三百万斛粮食。米贱伤农,趁低买入,或多或少有政策扶植的意思。家里有粮心里不慌,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是要军粮的。公开在河西大量购入军粮本身也是示强,同军事演习的效果一样,羌人也许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整个建议还是很中肯,也确实是正确的应对手段。但是传到执行部门之后,整个就走样了。军粮没买那么多,只购进了十分之一强一点。不仅没有震慑作用,还有示弱的作用,南辕北辙了。没钱买粮,那还打什么仗,这就表示没有一战的决心,况且没粮也没法打仗。

巡视员是派了。丞相、御史商量后,禀明汉宣帝,还是派出了义渠安国。义渠安国是什么人,这么受重用?义渠不是一个汉姓,义渠是西戎的一支。也许朝廷认为少数民族懂得如何处理民族事务吧。少数民族事务政策性很强,宽了不行、严了不行, 要刚柔相济。所谓刚柔相济就是平等相待,怎么对待汉朝臣民就怎么对待他们。义渠安国虽然本身是少数民族,但确实不是合适人选。

总之,义渠安国又来了。上一次以宽为主犯了错误,为羌人所乘。义渠安国决定这一次来点严的。怎么严:杀。先把先零部落的首领招徕,总共三十多人,挑其中最桀骜不驯的,最有智慧的都杀掉。把聪明的、有智慧的、有理智的都杀掉,剩下的就是鲁莽人、沾火就着的人,想不打仗也难了。然后义渠安国纵兵袭击先零部落,杀了一千多人。

义渠安国自以为得计,实际上就是授人以柄,就是官逼民反。如果事先没有介绍义渠安国先生的身份,很可能就以为他是敌特。这样的人更难整。

是可忍,孰不可忍。

以先零部落为首的羌人部落反了,连一贯相信朝廷的归义羌侯杨玉也反了。

西域都护之充国平羌 (一)夜渡黄河

义渠安国虽然忠勇,但是面对愤怒的羌人也是孤掌难鸣。一战而败,不得以退到令居,向朝廷求援。义渠安国退到令居说明令居与金城的交通完全在羌人的控制之下,去西域的路已经被打断了。朝廷不得不有所动作了。那位说了,不可以上行从安定进入河西走廊吗?那你就得穿越回去告诉他们。那时这条路还没发现。

要想平叛,首先要选将。通观满朝武将,没有比赵国充更有威望、更合适的了。可是老将军毕竟七十多岁了,到底行不行很难说?这是宣帝亲政以来的首次对外用兵,不容有失。有道是请将不如激将,于是 汉宣帝就派丙吉向赵充国请教谁可领兵出征。

充国的回答很干脆: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这也正是宣帝所希望的。

至于用兵方略,正如充国将军所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待老臣亲临金城(即兰州)前线,再定良策。

西域,不只是传说》小说在线阅读_第4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瀚海箫声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西域,不只是传说第4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