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当时,马况调任河南郡做太守。颍川郡人满昌擅长《齐诗》,也在当地开馆授学。《齐诗》是西汉《诗经》的著名学术流派之一,满昌也是当时的著名学者。马况就让马援就前去拜其为师。于是,马援就成了导师满昌座下的《齐诗》专业的“研究生”。不过,马援读书与后来的诸葛亮一样,从不寻章摘句,只求通达大义、观其大略而已。这样的读书方法,成绩自然好不到那里去。很快,马援就感到有些郁闷。

当时,马援有个同学名叫朱勃,是个远近闻名的“神童”。朱勃是右扶风人,十二岁时就能背诵《诗经》、《尚书》。当时,马援才刚刚开始学习《诗经》,看到朱勃的优异表现,马援自愧不如,时常觉得有些若有所失。更令马援郁闷的是,这个“神童”朱勃还时常来太守府上拜望马况,言辞温文尔雅,彬彬有礼,马况似乎也很赏识他,以礼相待。对此,马援有些憋气,很不高兴。

马援情绪的变化,大哥马况很快就觉察到了。为了安抚弟弟,他亲自斟了一杯酒,来到马援房中安慰他:“朱勃是小器,不过是早熟一点而已!以我看来,他的聪明才智,不过尽此而已。我可以预言,最终他还是必将从学于你,不要怕他!”然而,对于大哥的话,生性倔强、好强的马援始终听不进去。

也许是出于年轻人固有的好胜心作祟,马援对于朱勃始终是耿耿于怀。见了朱勃,从来都是不以为礼。而朱勃本人却对此毫不介意,对于马况,朱勃还是一如既往地恭敬有礼。奇妙的是,对于这位学习成绩远远不如自己的马援,他也是一样的尊敬。而马援却始终鄙视、怠慢朱勃,很是看不起他。两人之间的关系,甚至在几十年后都是如此。

由于马援读书粗疏,他的老师满昌对他并不看好:做学问的人,如此粗枝大叶怎么行?对于老师的不太看好,他也有察觉。他想:跟着这老头子念一辈子书,最终能够得到什么?大丈夫就应该建功立业!于是,马援开始对自己的前途另做打算:干脆不念了!出去做官!

此刻,马氏兄弟四人都是高官:老大马况是河南太守,老二马余是中垒校尉,老三马员是增山连率,而老四马援却是个“白丁”。对此,马援心里很不是滋味,心中有些情绪:你们都做了大官,都有了事做,我已经是成年了,却没个正当营生,如何自立?像这样下去,难倒一辈子靠大哥养活吗?于是,他向马况提出了要求:“大哥!我也想与你和二哥、三哥一样,也去做官!”按照当时的制度,各郡太守都有举荐人才做官的权力。马况问:“你想去哪里呢?”马援慨然道:“小弟愿去边陲,为国家建功立业!”

此刻,马况正病着。听了弟弟的要求,对他说:“马援!你也已经长大成人了,确实应该出去做事了。就像能工巧匠不应埋没自己的技艺一样,应该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你的想法很好,大哥支持你!”不过,他还是轻轻叹了口气:“以大哥来看,你是个大器晚成的人才,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几日之后,马况写好了荐书,令马援在家中等待消息。不料,朝廷的任命书没有等到,马况的病势却日益沉重,很快就去世了。大哥的死,令马援异常悲痛。在安葬了大哥之后,他白日里赡养寡嫂,在茔上结庐而居,三年不离墓所。服丧期满之后,他接到了朝廷的任命,被委任为河南郡督邮。

督邮一职,其位虽轻,权力却重,是郡太守的左右手,也是郡里的重要属吏之一。执掌传达命令,督察属吏,案验刑狱,检核非法等,无所不管。马援得到了这个职位,也算是马马虎虎正式出仕了。不料,这个好不容易才得到的职位,却被他轻易地主动丢掉了。

有一次,马援奉命押解囚徒送给司命官。司命官,是王莽时期负责监督纠察上公以下官员风纪的官吏。当时,马援所押解的囚徒都是“重刑犯”,一旦送到司命官手中,必死无疑。

马援虽是个性情豪放之人,心地确是仁厚。他见这些囚徒们身被枷锁,满面愁苦,一路上对他们饮食、行动都很照顾。马援喜欢说笑戏谑,从无官员架子。路上也时常与囚徒们谈天,甚至称兄道弟。彼此熟悉了之后,马援很是同情他们的遭遇。囚徒们见这位长官态度和善,纷纷哀求放他们一条生路。

马援不忍将这些“朋友”送进鬼门关,于是他下令将这些囚犯全部释放:“都走吧!逃的越远越好!”囚徒们得救了,马援却成了罪人。按照朝廷的律条:私放囚徒,论法当斩!无奈之下,马援只好弃官逃走,亡命天涯。此后,他逃亡到北部边陲的并州、凉州一带,躲藏在民间。几年后,遇到朝廷大赦,他才敢公开露面。

后来,他听说三哥马员被新莽朝廷任命兼任护苑使者,巡视宣曲(今西安市西南)地区。马援听说了这个消息,赶紧南下关中,前去投奔。他与马员见了面,悲喜交加。由于马援是朝廷要犯,虽然蒙赦不杀,却也不能公然与身为朝廷命官的马员公然来往。做官是肯定别想了,马援快四十岁的人了,今后又该如何安身立命呢?对此,马援很为自己的前途担忧。

马员到底是饱经沧桑的久宦之士,寻思片刻,他对马援道:“四弟,以我之见,你可以在此养牲口赚钱!”马援惊讶:“养牲口?为什么?”马员道:“老弟你有所不知,且听我仔细说来。”

马员告诉弟弟,宣曲虽是当时长安城边的一个极偏僻的地方,却是藏龙卧虎。新莽朝廷之所以派出他这样的大员前去巡视,名为“护苑”,其实却是为了给朝廷征集粮食。这时因为,在宣曲住着一位长安首富―――粮商任氏!

别看任氏家族是个卖粮食的,却是富可敌国。当年,任氏家族的远祖,本是秦朝的一个粮食保管员,在边陲地区的督道县任职。刘邦、项羽相继杀入咸阳,秦朝灭亡。消息传来,官员、富人们都争着贮藏金银财宝。它们体积小、价值高,而且便于携带,急需时还可变卖成现钱。因此,在当时珠宝等物的价格疯长,人们争相抢购。

唯独这位任先生慧眼独具,他不买珠宝,反倒却大量购进粮食!他认为:如今天下大乱,四海无主。秦朝虽被推翻,今后必然还会有大乱。而民以食为天,囤积粮食才是乱世之间发家之道!他利用秩序混乱,官府粮仓无人监管之机,一边偷偷地挖地窖,一边偷偷地把官仓中的粮食私运到地窖之中贮藏起来。

局势的发展,果然不出任先生所料。此后项羽与刘邦大动干戈,而且一打就是四、五年。由于兵燹日久,无人敢于耕作,土地大片荒芜,粮食价格暴涨!

到了最后,平时只卖几百钱一石的粮食,价格猛涨到一万钱还是有价无货!粮食的极度短缺,导致大量的民众饿死。而任氏则趁机开始陆续出售粮食,只是价格高的离谱。到了要命的时刻,原来贮存珠宝的有钱人,此刻也不得不拿出自己储存的珠宝去向任氏换取粮食,任氏因而发了大财,成了天下巨富!

听了马员说完这些,马援有些不耐烦:“三哥,你说这些是什么意思?这与养牲口有何关系?”马员道:“四弟,你有所不知啊!这个任家二百年来一直富贵如初,你可晓得?”马援瞪大了双眼:“真有此事?”马员微笑道:“嗯!任氏家族有两条家规,你可知道?” 马援摇了摇头:“不知。”

原来,为了让子孙享富贵,任先生在发财之后立下了两条祖训家规:一是生产投入上要舍得花钱。任氏家族在购置土地时首先考虑的是土质是否肥美,其次才是价格。二是子弟必须过简朴的生活。他规定:自家地里生产的粮食不许吃,不是自家制作的衣服不许穿,不是自家牧场上驯养出来马不许骑,不办完应做的事情不许吃肉喝酒。因此,任氏子弟不像一般富贵人家那样奢侈,放荡,而是能克勤克俭,尽心尽力地经营自家的土地和牧场。

说完了这些,马员道:“如今天下多事,粮食紧俏。圣上这次派我巡视宣曲,目的就是在此征粮。运输粮食,需要马匹。对于粮食大户任氏,按照他们的祖传习惯,他们宁可出高价囤积粮食,也不肯轻易出售。他们既要购买粮食,所需的牛、马等牲口必然众多。你如果做贩运牲口的生意,必然能够发财安身!”可是,到哪里去寻找大量的牲口呢?马员道:“这个不难!我们的祖父大人(马宾)曾客居天水郡多年,父亲大人(马仲)也曾担任过郡里的牧师令,那里有一些故旧,可以请他们帮忙。”

马援大喜,不再打算回河南。在马员的暗中帮助之下,马援到天水、陇西二郡联络到了一些祖父、父过去的朋友,购回了大量的牲畜,依托任氏集团的粮食产业,搞起了贩运牲畜生意。有道是“背靠大树好乘凉”,由于任氏集团的粮食产业经营有道,马氏兄弟的畜牧产业也跟着红红火火。很快,马援就一夜暴富,家里变得非常富裕。拥有牛马羊数千头,粮食谷物数万斛。那些天水、陇西故旧以及活不下去的们,纷纷前来投奔他,也都成了马家的宾客。马氏亲属们也赶到这里聚居,总数有数百家之多。

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2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雪域桃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第12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