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在人们的印象中,东汉皇帝大多是幼年即位,政归太后,外戚秉政、宦官专权、权臣作乱、军阀割据、流民造反,几乎集所有王朝曾有的弊政乱象于一身。从表面上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各色人等纷纷粉墨登场:太后、皇帝、宦官之间蛇撕鼠咬,纵横捭阖,血溅宫闱。权臣、军阀、朝臣彼此狼争虎斗,黎民百姓横遭涂炭,尸横遍野。一些学者据此认为,东汉除了早期的如刘秀、刘庄、刘炟等三人在位期间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认为这是一个混乱不堪、民不聊生的时代。

这些是事实,但是并不是全部。东汉也曾辉煌过,也有过它的黄金时代。它的开国之君―――汉世祖光武帝刘秀。他名为西汉宗室,实为南阳布衣。为了反抗王莽暴政,拔剑而起,骑牛上阵,奋举义兵于南阳舂陵。他率领“云台二十八将”,经历了千难万险,血战整整十五年。他战昆阳,抚慰河北,声威初起。诛王郎,扫赤眉,擒张步,灭隗嚣,驱卢芳,平公孙述。他不辞劳苦,栉风沐雨,辛劳半生,终于光复了大汉天下。著名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感慨地写道:“光武之得天下,较高帝而尤难矣!” 事实上,他名为“中兴之主”,实属“开创之君”,雄才大略,在中国历史上无人能及。对于刘秀的恢廓大度,英明神武,他佩服不已,甚至赞叹说:“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在他看来,刘秀应该是三代以来当之无愧的第一明君。

刘秀统一天下之后,终于抚平了战争疮痍,初步实现了天下太平。光武中兴,明章嗣轨。经过二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到了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在位期间,国势日益强盛。在四代人治理之下,东汉王朝在接近八十年的时间里,对内治臻政善,道德淳美。对外则刚柔并济,怀柔迪化。窦宪北伐,燕然勒石,威扬西域。至此,漠北地空,北边大患永定,通译四万。诚然,就综合国力而言,东汉的功业的确比不上西汉,但是,东汉前期确实存在过一段“太平盛世”时期,却是不能否认的。

这一时期,虽然短暂,却是东汉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黄金时代”。当是时,抬眼遥望,北边塞上,牛羊被野,烽烟不起。中原沃土,耆老安居,民不知兵。美哉“明章盛世”,不让“文景”,媲美“贞观”!

如斯盛世,也曾让班固、范晔、司马光等史学家们由衷地赞叹,称赞它政风淳善、民德淳朴,庶近尧舜之治,几近“三代”之美。

在传统史学家的眼中,东汉的“民德”,是中国历史上最美的。近代梁启超先生也在《论私德》一文中指出:“东汉尚气节,光武、明、章,奖厉名节,为儒学最盛时代,收孔教复苏之良果。尚气节,崇廉耻,风俗称最美。”

光武帝刘秀与老祖宗刘邦轻视、侮辱知识分子截然不同的是,他以身作则,推行道德教化。他为人温厚,善待功臣,在历史上口碑极佳。为政宽和,扶弱压强,体恤民力。另外,他推崇儒学,尊重知识分子。这些善政,如同春风化雨,恩泽百年。

正是在刘秀这位“君子皇帝”为榜样的带动之下,在一百九十五年的时间里,道德高士层出不穷。“尚气节,崇廉耻”成为社会道德观的主流。到了中后期,在朝的名臣、在野的清流之士议论朝政得失,抨击邪恶,居然成为延续国家生存的重要支撑力量。

当时,因制度性的缺陷形成的宦官、外戚等邪恶势力,气焰嚣张,为非作歹,祸害天下。这些名士们同仇敌忾,将个人生死、宗族安危置之度外,与邪恶奸党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无论是与梁冀等外戚势力殊死搏斗、杀身成仁的李固、杜乔,还是身列大宦官头子曹节、王甫“党锢”黑名单中的诸人,如:窦武、刘淑、陈蕃、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朱宇、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等,他们主持正义,与宦竖不共戴天,舍生取义,正气凛然,真是千秋可称!一幕幕悲喜剧,一阵阵血雨腥风,一处处悲欢离合,一抹抹血色残阳。上演了无数慷慨激越、动人心魄的故事;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震铄千古的动人乐章。

尤其是李固、杜乔二人之死,可谓是“重于泰山”。为了朝廷安危,为了天下苍生,他们宁可选择与邪恶势力同归于尽!笔者每读《后汉书》至于《李杜列传》,无不抚卷叹息。正如范晔评价的那样:“至矣哉,社稷之心乎!其顾视胡广、赵戒,犹粪土也!”

由于能力的局限以及复杂因素的制约,李固、陈蕃他们的抗争最终还是失败了。但是,他们已经竭尽了全力,尽到了他们应尽的时代义务。暴政固然可以消灭李固、陈蕃的肉体,却无法摧毁他们的精神。他们疾恶如仇的品格,视死如归的精神,为了正义而不惜“杀身成仁”的气魄,却是永垂史册,万古流芳!

虽然,李固、陈蕃无法根除外戚、宦官等毒瘤在帝国的体内孳生、壮大,他们却能够用切实行动来威慑邪恶势力:“多行不义,必自毙!”他们的强大精神,犹如一座座活着的丰碑,足以令贼人望而生畏。事实上,他们的存在,也对邪恶势力起到了巨大的牵制、遏制作用。《后汉书》的范晔感喟道:“懔懔乎伊、望之业矣!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

最终,曾经辉煌一时的东汉王朝,在统治了华夏大地一百九十五年之后,还是在内忧外患困扰之下,分崩离析,轰然坍塌了。

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坐在书斋中,静静地审读历史,默默地思索现实,我们也许可以看到未来。

其实,“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代王朝的或盛或衰,时治时乱,合久则分,分久则合,看似纷乱繁芜,然而,就本质而言,都不过是往事的往复循环而已。

有人也许会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真实的历史究竟如何?永远无法还原,后人不会知道。”是的,真实的历史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知道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研究,可以了解大致的真相。虽然我们不能完全了解真实,但是,我们可以无限接近于真实。这就是研究历史的人一直不懈追求的。

笔者著此书之本意在于:让读者通过阅读此书,重拾起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也想让读者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士人君子,什么是真正的胸怀天下的仁人志士。什么是真正的传统文化,什么才是民族的精神!

据说,当年刘知几在苦心写完名作《史通》之后,曲高和寡,几至无人问津。愤懑之下,他在《内篇.自叙》中叹息道:“嗟乎!傥使平子不出,公纪不生,将恐此书与粪土同捐,烟烬俱灭。后之识者,无得而观。此予所以抚卷涟洏,泪尽而继之以血也!” 千载幽思,有我心和之。刘公之言,与我心有戚戚焉!

雪域桃源谨自序于桃源堂

戊子春二月庚戌(初四)日

(西元二〇〇八年三月十一日)

(十五)气壮河山

建武三年三月,在南征邓奉之前,他先对东线战局也做了周密的安排。为了减轻压力,从战略上孤立梁王刘永,刘秀再次派太中大夫伏隆前往剧县,加紧对张步招降工作。

伏隆字伯文,是大司徒府司直伏湛之子。他的先祖,就是秦朝的著名《尚书》博士伏胜。伏氏家传《尚书》经学,累世不辍,讲求清静无为之境,与世无争,青州一带的人,深为叹服,美其名为“伏不斗”。伏隆傳承家学,少以节操闻名,很早就做了琅邪郡的督邮。他的父亲伏湛做了大司徒司直之后,伏隆也到了洛阳。建武二年,在怀县,刘秀亲自召见。刘秀早年也是学《尚书》“专业”出身,两人因此谈的很投机。对于伏隆的才干,刘秀很赏识,就将他留在身边听用。

由于伏氏家族在青州一带的崇高声望,刘秀特命伏隆为使者,再次前去故乡宣慰。

伏隆此行的目的是:要求表面上顺从洛阳的张步拿出切实行动,与刘永断绝关系,并出兵协助东线汉军攻击刘永。另外,伏隆此行,还带来了一封任命张步为东莱太守的诏书。

与此同时,在睢阳割据自立为梁王的刘永也不甘示弱,他也派出使者赶赴徐州,册立流民军东海部首领董宪为海西王。刘永听说伏隆到了北海郡首府剧县,立即派使者也来到这里,以立张步为齐王为诱饵,加紧了政治拉拢。

张步是个什么样的“香饽饽”,居然如此受青睐?

张步字文公,是琅邪郡不其县人。这人也算是个英雄,颇有几分豪气。地皇三年冬,他听说刘縯、刘秀兄弟在舂陵起兵后,也在本地聚集了数千人马,举旗造反。张步的三个胞弟:二弟张弘,三弟张蓝,四弟张寿,都有勇力。他们一起跟着大哥起事,都成了张步麾下的大将。

很快,张步在周边不断地攻城掠地,连克数城。张步自称“五威将军”,割据琅邪郡的首府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市),独霸一方。数月之后,更始帝刘玄入主洛阳,派王闳(hóng)为琅邪太守,前来收取郡县。张步对于刘玄的这道诏书极为恼火:“老子是有功之臣,你刘圣公爱封不封,反正老子在这里说了算!王闳算老几?你叫来他到这里做官,没门!要想进城可以,拿命来换!”张步下令:“各处紧闭城门,不许放王闳入城,违令者,格杀勿论!”

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1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雪域桃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第11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