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刘秀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位胸襟宏阔的帝王,也以爱惜人才、善于用人闻名。但是,在他的手下,也远远没有做到“野无遗贤”的地步。冯衍、桓谭两位当世名士以及与刘秀政见不同的贤人,或多或少有一批人没有得到拔擢重用,最终流落山野。他们如同西汉时期的贾谊一样,虽然上有明君,却终生不得重用。他们的被弃用,成为东汉历史上的一大遗憾。

(十二)建庙立嗣

建武二年正月,在长安西征的大司徒邓禹,在重新收殓了西汉帝后们的尸骨之后,又简单地修缮了一下陵园,派人把汉高祖刘邦以下十一位皇帝的神主(灵牌)送到了洛阳。

在“家天下”的“封建”时代,宗庙社稷是无比神圣的至高至贵之所。但是,由于万事草创、军情紧急,刘秀虽然登基已经多半年了,而且已经定都洛阳,宗庙社稷却迟迟没有建立起来。如果刘秀不能及时建立“宗庙社稷”,就不能向天下人申明自己所建立的这个政权的性质,也就无法彰示自己与天下群雄之间的区别。

事实上,群雄之中,很早就有人在自己的地盘上为刘邦招魂,建立了所谓的“高庙”。早在更始元年(西元二十二年)七月一日,雄踞西陲的隗嚣,就建立了供奉汉高祖刘邦神主的宗庙,隗嚣建立年号,改地皇四年为“汉复元年”。他在安定郡的首府―――平襄城之东建立高庙,奉祀高祖(汉高祖)、太宗(汉文帝)、世宗(汉武帝)。建武元年十一月,梁王刘永也于睢阳称帝,同样地尊奉汉高祖,以他所建立的汉朝为正朔。

当然,别出心裁试图自立门户的人也是大有人在。建武元年四月,也就是在刘秀登基前的两个月,盘踞在巴蜀、拥兵数十万的公孙述也自立为帝,国号“成家”。他登基之后,改元龙兴,以李熊为大司徒,以其弟公孙光为大司马,公孙恢为大司空。

对于刘秀来说,当然不能走公孙述的“自立门户”的道路。作为舂陵刘氏子孙,他别无选择,只能是以刘邦后裔的面目出现,与刘玄、王郎、刘永一样走上“复兴汉室”的道路。很显然,对于刘秀来说,假如不打出刘邦后裔的旗号,不把这个死了二百多年的老祖宗抬出来、供奉起来,刘秀又凭什么称帝呢?跟心怀叵测的乱臣贼子又有什么区别呢?又有什么资格号令天下群雄呢?

因此,在邓禹将西汉十一帝神主送到洛阳之后,刘秀就有了在洛阳建立高庙的打算。

建武二年正月下旬,刘秀下诏在京师洛阳建立高庙。他宣布,每年春夏秋冬四季的规定日子,对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各进行一次祭祀,这种祭祀叫做“四时祭”。又在宗庙的右侧建立祭祀土神、谷神的社稷坛,以祈求上天保佑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另外,他还在洛阳城南郊设立天坛,以祭祀祈祷上天,还建立了祭祀众神祗的神坛。

在这个过程中,刘秀把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这三位有庙号的皇帝的神主都供奉在高庙里,按照四时祭祀。高庙是汉高祖刘邦的享庙,原址在长安。可是由于长安附近战乱不息,刘秀又已决策定都洛阳。因此刘秀下诏,在洛阳按照原有的礼制、规模重建了一座新的高庙。

刘秀之所以要把刘邦高抬在上,之所以不先为自己的直系亲人如父亲刘钦等立庙祭祀,完全是出于政治需要。

因为他是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帜起兵的,虽然他与西汉正嫡皇室的血统比较远,但是在当时来说,必须这么做。无论血统有多么远,但是刘秀还是皇室子孙,是堂堂正正的刘氏宗室子弟。

在整个西汉一代二百一十四年,除了几个少帝以外,总共有十一个的皇帝被后人正式承认,加谥建陵,立庙祭祀,按时拜祭。在这十一个皇帝的陵墓边,都建有享庙,神主,供奉香火。但是,规格却大不相同。

关于帝王的庙号、谥号,在此要多说两句。对于唐代以前的帝王,人们往往以谥号称之,如:汉高祖、隋文帝。对于此后的帝王,只能以庙号称之:如唐太宗、明太祖。

第一,为什么两汉到隋朝的帝王不能用庙号来称呼呢?

因为在唐代以前,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比如,“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都是他们死后由后代给他们上的谥号,用一个字或两个字表示褒贬。西周、东周时期,周天子和诸侯国的国君都有谥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此非常厌恶。下诏禁止以臣议君,废除谥号制度,以数字表示皇帝顺序。他自称始皇,以后的皇帝为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不绝。然而,秦朝只传到二世即亡。汉朝建立以后,恢复了谥号制度。

在两汉,一个皇帝想在死后得到一个庙号,享受一年四次吃“冷猪肉”的待遇,却也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尤其是西汉,后世群臣为前代皇帝议上庙号的程序,已经到了非常苛刻的地步。

西汉的庙号制度极其严格,只有建立了不朽功勋的帝王才有资格被后世上以庙号尊称。其中,终于西汉一朝,只有寥寥五人有庙号。开国之君刘邦被尊为“高祖”,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被尊为“太宗”,汉宣帝时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被尊为“世宗”。王莽时期,为汉宣帝上庙号为“中宗”,尊汉元帝为“高宗”。也就是说,谥号人人都有,庙号则只是少数帝王才有。

第二,为什么唐朝以后的帝王不能以谥号称呼他们呢?

因为自从唐朝之后,帝王们谥号越来越长,用谥号称呼起来很不方便。

比如,李世民的庙号是唐太宗,只有三个字。而他的谥号却是“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长达九个字。随着时代的变迁,皇帝的谥号字数越来越多,谥号也越来越长。到了明清时期,谥号长得让人作舌。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谥号全称是“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竟然达到了二十五个字。如此冗长的谥号,历史学家只能用庙号来称呼他们。

只有有了庙号的皇帝,才有资格在每年的四季享受香火祭祀。没有庙号的皇帝,只有在殷祭时,才被祭祀。殷祭也叫祫禘。依照汉制,三年一次的祖庙大祭,叫做祫(xiá),五年一次合祭诸祖神主的大祭,叫做禘(dì)。

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把他的父亲尊为太上皇。这位太上皇死后,刘邦下诏让天下诸侯王在各个封地都为太上皇立庙。刘邦死后,在他陵墓边修建的享庙,开始是按照谥号称之,叫做高帝庙。后来,他的儿子汉惠帝刘盈尊高帝庙为太祖庙。汉文帝刘恒死后,享庙本名叫做孝文庙。他的儿子汉景帝刘启即位后,又尊孝文庙为太宗庙。从此,天下各郡国都有三座祖宗庙:太上皇庙、太祖庙、太宗庙。到了汉宣帝刘恂在位的本始二年,又尊孝武庙为世宗庙。孝武庙就是汉文帝死后建立的享庙。大约在此时,汉宣帝将太祖庙改名为高祖庙。当时全国各郡国共有六十八所,加上京师长安等地建立的享庙,总共有一百六十七所。从此,高祖、太宗、世宗也就成了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的庙号。为有功勋的帝王上庙号,逐渐成了一项传统制度。

自汉宣帝以后,对于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等有庙号的帝王,一年之内,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固定时期,一年之内至少祭奠四次。而对于汉惠帝、汉景帝、汉昭帝等无庙号的帝王,每三年或者五年才祭祀一次。而且是作为汉高祖的子孙实行集体祭祀,不进行单独祭祀。因此,西汉朝的皇帝们都渴望死后享受单独的四时祭,而不是和诸帝一起,接受集体祭祀的祫禘祭奠。

到了王莽辅政时期,也就是汉平帝元始四年,王莽为了篡位的需要,也是为了讨好他的姑妈―――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给王政君的公爹汉宣帝上庙号为“中宗”,又给汉元帝刘奭上了一个“高宗”的庙号。王莽尊奉汉宣帝为中宗,自然是毫无争议。汉宣帝是一代英主,真可谓是当之无愧。可是,汉元帝刘奭这个败家之主,有什么资格和他的英明先祖一起,共同享受后世子孙的香火呢?当时,就连汉景帝刘启这样的明君,都没得到庙号,更何况是汉元帝呢?

显然,汉元帝的神主入高庙是不合适的。由于汉宣帝的中宗庙号是王莽上的,当时也不宜入高庙。至于太上皇,他没当过一天皇帝,因此也没被列入。于是,刘秀撤下王莽尊崇的中宗汉宣帝、高宗汉元帝,改用汉宣帝时期的旧制祭祀,目的是为了让天下人知道,自己确实是在身体力行地恢复汉室制度,再造河山,最大限度地获取天下人的支持。

至于自己的亲生父亲刘钦以上的祖先,属于刘秀的私亲,而不是皇家正嫡。这个问题实在太复杂,牵扯到的宗族礼法问题太多。刘秀实在没时间和精力考虑,只能等稍微安定一点再说。直到建武三年的正月,刘秀才下诏立四亲庙于洛阳,祭奠父亲南顿君刘钦以上一直到至春陵节候刘买。不过,这已经是后话了。

综上所述,在西汉时期,庙号制度极其严格,在正常情况之下,只有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武功的帝王,才有资格得到庙号。

建武二年二月,在宗庙社稷建立之后,刘秀还有一个大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皇后、太子还都没有确立。

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0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雪域桃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第10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