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分封文武功臣爵位,这是国家大事。很显然,这可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使。在中国的官场,处理这样的事情,真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情。对于负责考评工作的人来说,难度极大。稍不留意,就会影响朝中大臣们之间的关系。轻则引火烧身,会搞得人人“见不得”自己。弄不好的话,还会激化矛盾。正是因为如此,朝中的元老重臣们为了避免得罪人,都把它看作是一个“烫手的山芋”,谁也不愿意干。刘秀见无人应卯,只好亲自点将了。这次,刘秀把任务交给了郎中冯勤。

把如此重任任务交给一个资历浅薄的郎中冯勤来干,刘秀虽是无奈之举,却收到了奇妙的效果。

冯勤字伟伯,是魏郡繁阳县人。他的曾祖父叫做冯扬,在汉宣帝在位时做过弘农太守。冯扬有八个儿子,当时同为二千石的高官。八个儿子都做二千石,这在当时是极其罕见的。赵、魏地区的人引以为荣,送给冯扬一个美名叫做“万石君”。冯扬的八个儿子之中,除了冯勤的祖父冯偃身材矮小、容貌不佳以外,其余七个都生的魁梧英俊,相貌堂堂。由于冯偃的基因遗传,他的几个儿子身材也很矮小,相貌也很难看。为此,冯偃经常受到兄弟们的嘲笑。对此,他深以为耻。起初,他以为这不过是偶然因素而已,并没有太在意。可是,当他的儿子们出生之后,却还是如同自己一样矮小。对此,冯偃自叹命薄,哀叹不已。不过,在对比了自己的母亲与妻子的身高之后,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问题在这里!他真是连肠子都要悔青了:谁让自己当年讨老婆的时候没注意这个问题?他唯恐自己的孙子一辈也像自己一样,冯偃发了狠:老子就不信这个邪!为了“改良品种”,他特地为自己的儿子冯伉选择了一个高个子的女子为妻。

这一招,果然受到了奇效,这个身材高挑的儿媳过门之后,很快就为冯伉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冯勤。冯勤果然不负祖父的厚望,长大之后,身高竟然达到了八尺三寸。汉朝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二十三点一厘米,八尺三寸,也就是一个高达一米九一的巨人!冯偃得到了这么一个身材高大的孙子,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冯勤不仅身材高,智商也高。他小小年纪就显示出了过人的才智。他天资聪颖,八岁之时,就对于算术非常擅长,与成年人相差无几。在祖父冯偃、父亲冯伉这两位高智商人士的调教之下,他继承家学,饱读诗书,不仅学问优异,而且才能卓绝,尤为本地人所称道。

建武元年,铫期被刘秀任命为魏郡太守之后,有人就向铫期力荐冯勤。铫期召见了冯勤,对于这个“冯长子”的才能感到非常惊讶,任命冯勤为魏郡的功曹。就这样,冯勤就成了做铫期的得力助手。铫期虽然是太守,但是他身上的军事任务很重要,经常被刘秀调去参加各种大型战役。每次铫期出征之时,都委托冯勤代理太守职务。

冯勤不仅善于处理民政,在处理紧急事务方面也有一套。在他代理太守职务期间,他的繁阳同乡冯巡等人举兵响应刘秀,结果却被当地的豪强焦廉所发觉,事情最终归于失败。冯巡以及他的老母、兄弟及宗亲流离失所。冯勤得报,立即派人将他们接到邺城拜见铫期。通过这件事,铫期越发觉得冯勤才能不凡,遂引之为腹心之士。不过,铫期觉得将冯勤这么一个人才放在自己手下做事实在是埋没了他,于是就上表向刘秀鼎立推荐。

然而,对于铫期的建议,刘秀并没有立即准奏。过了很久之后,刘秀才任命冯勤为郎中,将他安排在尚书台做事,专职负责筹集军粮事宜。冯勤做事兢兢业业,异常勤勉,从无失误。久而久之,他的敬业精神与卓越才干逐渐被刘秀所发现,逐渐受到了刘秀的恩遇与厚爱。刘秀每次见到他,常常回头对顾左右重臣们说:“这就是冯勤,真是一个好官吏啊!”

冯勤是个比较公平尽职的人,他并没有把刘秀交给他的这项任务看作一件棘手的“难事”来办。相反,他把这一任务看作是圣上对自己的“荣宠恩典”,是圣上对自己器重。因此,他决心要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刘秀的“知遇之恩”。还有一个客观情况是冯勤的有利条件:他是新人,在朝中不认识多少人,没有太多的私人顾忌,不用看谁的脸色。对于这件事情,他只要秉公论功即可,还有什么好怕的?

于是,冯勤严格按照功臣们的资历深浅、功绩大小冯勤评定功绩。按照功劳的大小,作为所封国土距离洛阳远近、土地的肥沃贫瘠的依据。在冯勤的努力之下,很快拿出了初步方案。刘秀看了,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案,大体上比较满意,准备交付朝会讨论。

正月十七日,刘秀颁布诏书,宣布了对有功人员的封赏方案。按照这一方案,排列在众功臣前两位的梁侯邓禹、广平侯吴汉都享受有四个县的封地。虽然冯勤考虑的很全面,然而众口难调,他的方案在朝中立即引起了波澜。

骠骑大将军景丹首先不服,面露不悦。按照冯勤的方案,他被定封为栎阳侯,封食栎阳一县。景丹本来就认为自己比吴汉功劳大却当上了大司马有意见,心中很有怨气。这次,他更为不满:“对于大司徒邓禹,臣没什么意见。可是,臣与吴汉是同时投奔陛下的。论战功,臣不比他差。如今,陛下赐吴汉食邑广平、斥漳、曲周、广年四县,怎么才给臣一个?臣实在不服!”

刘秀觉察出了景丹的情绪变化,当众安慰他:“今关东故王国,虽数县,不过栎阳万户邑。夫‘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故以封卿耳。”意思是说:“如今关东各县的地域都非常狭小,就是几个县的人口土地,也抵不上栎阳一个县。俗话说:‘富贵之后不回故乡,与穿着华美丝衣在夜间行走还有什么两样?’朕将你的故乡作为封邑,是特意这么做的。真可谓是衣锦还乡、无上荣耀啊!”景丹见刘秀当众说话为自己宽心,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对于邓禹、吴汉等二人食邑四县,博士丁恭也不赞成,他也当场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古时候,分封诸侯不过百里。只有树干弱枝,才能把国家治理好。现在对邓禹、吴汉都封给四个县的封地,不合法制。依臣看来,这不是兴国之道!”刘秀好不容易在说服了景丹,正松了一口气。不料却见丁恭这个腐儒不识时务地插嘴,心中不悦,当场反驳说:“古时候的亡国全是因为无道,哪里听说过因功臣封地多而亡国的呢!” 丁恭见刘秀发了火,再也不敢吭声。

当然,除此而外,朝中对于贵戚的分封也有争议。按照冯勤的方案,阴丽华的哥哥阴乡侯阴识也参加了征讨“檀乡军”的过程,也应该增加封地。对此,朝中颇有微词。阴识得知之后,求见刘秀,磕头辞谢:“天下刚刚安定,有战功的将帅很多,我作为后宫的亲属,仍然要增加封地,何颜面对天下?如果是因为皇亲国戚而受到封赏,全国百姓会怎么看待陛下呢?请陛下收回成命!”

刘秀分封阴识,本来是想安抚阴丽华,弥补以前的欠帐。此刻,他见阴识如此深明大义,非常欣慰,当即准奏。

看到冯勤的方案仍然有人非议,刘秀为了平息矛盾,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传诏召集朝会,让众将各自说出所愿封的地方,众人全都指出富庶的县分。河南太守丁綝是颍川人,也是早期追随刘秀的老臣。如果提议分封到别的郡,他可以封到列侯。然而,他却只请分封到自己的故乡。有人问他:“你想封到颖川,人真是太多了,能论到你吗?也许,你只能做一个亭侯、乡侯了!何不请封到外地,还能混个列侯?”丁綝说:“我的能力小,功劳又少,能够封乡亭侯就很知足了!”刘秀听了,就按照他的意愿,封其为新安乡侯。

通过自报家门,朝中的这些大臣们,总算基本上是各得其所,皆大欢喜。总体上说,大家还算是都满意。冯勤的方案,为刘秀解决了如此棘手的一个问题,刘秀从此对他更加器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将尚书台的一切事务都交给他负责,执掌中枢机要。实际上,冯勤已经成了不是代理的“尚书令”。虽然没有尚书令的名分,却掌握奏章公文的上传下达任务,成为刘秀身边的当红重臣。对于冯勤这样一个投奔刘秀不到两年的新人来说,这已经是破格拔擢了。在此前,尚书台里的郎中(尚书郎)的位置一般是由尚书令史按年资依次递补。而自从冯勤首开先河之后,从此各地推荐的“孝廉”可以直接保送为 “尚书郎”遂成定制。

按照冯勤的封赏方案以及刘秀的补充修改意见,洛阳朝廷的要员们都心满意足了。然而,有两位功勋卓著的大员―――上古太守耿况、渔阳太守彭宠,冯勤好像没有考虑到。

其实,冯勤对他们也是考虑过的。郭况、彭宠二人早在两年前就晋位大将军,都已经封了侯。郭况被封为兴义侯,彭宠被封为建忠侯。而且刘秀还特别声明强调:郭、彭二人,对上谷、渔阳二地有自专之权,可以“自置偏裨”。这次,已经没什么可封了。如果再封,难道要封异姓王吗?对此,刘秀似乎也是这么认为的。

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9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雪域桃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第9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