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实际上,刘秀从河北时期开始,就特别注重对治国人才的挖掘培养。登基之后,更是异常重视文治人才的选拔工作。他在兵荒马乱之时,能够敏锐地意识到,要想统一天下,就必须收取民心。要想取得民心,就必须任用贤才。只有有了贤才的辅佐,才能够使得自己统治区域的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生活得到安定。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本地区的安定,可以影响全国其他各地区,使得自己的政治声望得到有力的提高,从而增加感召力,促使更多的人前来归附。可以说,刘秀拔擢卓茂、伏湛这样的德高望重的能员干吏到自己的政府中担任高级官员,是他超然于群雄的高明之处。在创业之初就能够未雨绸缪,特别注重对有才能的知识分子的选拔,以作为治理其统治区域的骨干官吏,而不是仅仅选拔能征善战的将军、参赞军务的谋士。实际上,这是他全局性人才战略的一部分。很显然,在创业之初,大搞裙带关系只能是自取灭亡。同样地,只靠军事人才、权谋人才也是远远不够的。王莽、刘玄、樊崇等人在用人上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他们所在政权的命运。

具体地说,从河北时期开始,刘秀除了召集四方能政善战的武将猛士以外,他特别注意对能臣干吏的征召、拔擢。一句话,无论是文的、武的,只要是人才,刘秀都要。从建武元年六月登基开始,他就开始了大规模的人才收揽工作,努力把散落在四方各处的名士们召集到自己的阵营之中。一方面,是为自己出谋划策,成为平定天下的决策智囊。另一方面,他需要为将来全国统一之后,培养一批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在乱世之中,刘秀对于人才工作,能够有如此长远完备的考虑、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在他的身上,的确有着某种过人之处。甚至可以这样说,刘秀的成功,是他善于发现、爱护人才、善于因才施任的最好回报。

另外,自从大哥刘縯被杀之后,刘秀心中一直被强烈的“忧患意识”所笼罩。即便在扫平河北、登基称帝之后,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不仅没有随着自己的实力不断增强而减弱,相反还越来越浓重。不仅如此,他还强烈地意识到,仅仅靠武力与对手展开竞争是远远不够的。且不说自己的武力在天下群雄之中根本算不得最强,即便武力强大如王莽,最终又能如何?失去了民心,被天下的英俊贤才所唾弃的王朝,任凭他的武力再强大,如何能够持久?

正是基于对新莽王朝覆灭教训的反思,刘秀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完成任何一项事业,缺少了人才是不可想象的。要完成 “统一天下、混一区宇”的宏伟事业,当然离不开各种人才的辅佐。很显然,要完成统一天下、再造河山的大业,单纯依靠军事将领是远远不够的。在刘秀看来,强大的武力如同暴风骤雨,只能称雄于一时。而深厚的恩德,却如同春风化雨,可以恩泽万代。

要夺取天下,必须要得到稳固的根据地―――安定的大后方。如何才能得到牢固的根据地呢?就必须要靠能员干吏的治理。要得到这些人才,就必须以立德为本,礼贤下士,取信于天下。只有得到了充足的人才资源支撑,才能够以德怀民,稳固根基。只有自己的根基得到了稳固,才能够保证粮食、军事物资等后勤给养的供给,才有本钱与天下群雄逐鹿中原。

当然,刘秀的对手们也懂得人才的重要性,比如刘玄、樊崇、刘永、张步、隗嚣、公孙述、卢芳等人,他们也在拼命地网罗人才,作为与对手竞争的资本。然而,刘秀的对手们对于军事人才、权谋人才的过分看重,对于裙带关系过分依赖,不能不说是很大的失策。比如:王莽之于王寻、王邑、巨无霸;刘玄之于王匡、王凤、张卬;樊崇之于谢禄、杨音、逄安;公孙述之于延岑、田戎;隗嚣之于王遵、王元、杨广等等。他们之中,很少有人能够懂得“以德行服人,以仁义感召人”的道理,只是以暴力称雄一时,不能使天下人怀其恩德。刘秀之所以能够击败群雄统一天下,注重选拔贤才,为自己的事业服务,是他最终能够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全面地看,刘秀之所以能够扫平群雄、统一天下,“皇族血统+‘复兴汉室’旗帜”是他最大的政治资本。然而,刘秀的成功,绝不单纯是靠他和西汉皇室血统的关系。事实上,他只是一个没落皇室远亲。在起义初期,他的地位,卑微的几乎不值一提。他的血统根本无法和自称是汉成帝庶子的王郎相提并论,也无法和梁王刘永相比。即便是在舂陵刘氏宗族中,也不算很突出,甚至连刘玄都不如。刘秀与其说是靠血统成功,倒不如说是在沾了一点皇室子弟的基础上,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才打下了这锦绣江山。不错,刘秀确实是利用血统优势,适时地打出“复兴汉室”的旗帜,使很多人才汇集在自己的阵营之中,最终取得了成功。“皇族血统+‘复兴汉室’的旗帜”,这是刘秀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他赖以生存的根本的立足点,更是他开展政治攻势,增强感召力的有力宣传武器。但是,仅仅靠血统是远远不够的。在刘秀之前,有很多人也打着西汉宗室的旗号出现,却没有一个能够取得成功。比如刘玄、刘永、王郎、卢芳,都是典型的失败例子。刘秀深知,要想做好任何一件事情,单枪匹马是绝对不行的。仅靠自己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统一天下、复兴汉室的伟大事业的。刘秀之所以能够成功,善于吸引和发现人才,善于任用人才,重视人才的培养锻炼,是他成功的关键之一。他的成功,是他礼贤下士、广招贤才的结果。也是他在此基础之上,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君臣携手,共同奋斗的结果。

在历史潮流的推动以及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刘秀在提拔重用卓茂之后,又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不断将各个阶层的社会精英逐渐汇集到自己身边,成为以自己为首的政治集团的骨干和中坚。

既然是要高举“复兴汉室”的大旗,就必须力求招徕各个阶层的社会精英,加入自己的麾下。总体上说,刘秀手下的文治人才,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一是南阳、颖川故旧。南阳、颖川,自汉朝建立以来就是英才辈出之地。再加上刘秀本人是南阳籍,起义军是从南阳起义的,这一类人不仅数量多,而且都是老资格。如:樊晔、张堪、茨充等人。

二是从各个敌对势力那里挖过来的人才。主要是在与王莽、隗嚣、公孙述等对手的作战中,最终转向刘秀集团的人才。如班彪、杜林、郑兴、郭伋、桓谭、冯衍、申屠刚、鲍永等人。

三是平定各地之后新发现的各种人才。如:卓茂、伏湛、侯霸、郭伋、董宣、韂飒等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伏湛、侯霸、班彪、杜林、郑兴、郭伋、桓谭、冯衍、宣秉、张湛、王丹、杜林、郭丹、申屠刚、鲍永、郅恽、杜诗、孔奋、张堪、朱浮、冯鲂、虞延、樊晔、董宣、韂飒、茨充、任延等人。

这些人,都是难得的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都是社会的精英。如果在太平岁月,他们本来能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他们生于乱世之中,才能无用武之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他们选择了刘秀,刘秀也接纳了他们。双向选择的结果,使得他们君臣双方的人生价值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大戴.礼记》中说的好:“君虽不量于臣,臣不可以不量于君,是故君择臣而使之,臣择君而事之,有道顺君,无道横命;晏平仲之行也。”古人也说过:“当今之世,不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受命之主,不独创业难,守成亦不易。”君臣互择,彼此挑选,形成交集,最终走到同一条道路上来。

(二)智取洛阳

在一节之中,主要追述一下刘秀夺取洛阳的经过。

建武元年(西元二十五年)夏,就在更始政权与赤眉流民军、邓禹的西征军在关中三辅拼得你死我活、血肉横飞的时候,天下群雄也在为争夺辽阔的中原袤土上进行着殊死的搏杀。

此时的中原形势,与两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曾经兴盛一时的更始政权由于受到赤眉军、刘秀集团的两路夹击,已经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它的三大战略支撑点长安、洛阳、宛城之间的联系已经被完全切断,成了相互无法支援的三个孤岛,只能是各自为战,力求自保而已。从这点来看,更始政权的防御体系已经彻底瓦解,面临着总崩溃。相反,刘秀集团在彻底平定了河北之后,又夺取了河内、河东两大产粮区,兵强马壮、声势震天。总体来说,形势的发展对于刘秀集团越来越有利。刘秀在中原地区的下一个作战目标,究竟在哪里呢?不用说,当然是更始政权的东方重镇―――洛阳!

六月二十二日,刘秀在鄗城登基。称帝之后,刘秀仔细分析了中原形势。他认为,更始政权关中主力已经被赤眉军打的焦头烂额,此时应在稳固根基的条件下,不失时机地从东、西两线同时发动进攻。西线,目标是长安,早已确定由邓禹负责。那么,在东线,要拿下中原地区重镇洛阳,应该谁来负责总攻呢?刘秀早就有了人选―――大将军吴汉!

为了贯彻这一战略思路,刘秀调整了人事任命。七月五日,刘秀派使者持节赶到西征军中,任命前将军邓禹为大司徒,加封酇侯,食邑万户。同时,命令他火速西进,攻取关中。七月十一日,任命偏将军、野王县令王粱为大司空,加封武强侯,主要负责后勤事务。十六日,刘秀又下诏:任命大将军吴汉为大司马,偏将军景丹为骠骑大将军,大将军耿弇为建威大将军,偏将军盖延为虎牙大将军,偏将军朱祐为建义大将军,中坚将军杜茂为大将军。刘秀决心:以吴汉为主将,率领汉军主力南下,全力围攻洛阳!

对于西线的邓禹,由于他刚刚取得了安邑大捷,刘秀比较满意。对于东线的围攻洛阳战役,刘秀觉得还是不放心。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亲自坐镇河内,统一指挥各方的战役。此次出征,是刘秀登基之后的首次御驾亲征。

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8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雪域桃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第8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