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虽然勉强解决,但是眼前的问题却也同样棘手。虽然樊崇这头巨熊已经被刘秀关进笼子里,赤眉军主力已经覆灭。但是,“好虎架不住群狼”,凶猛如豺的“豺王”延岑,如今啸聚着一大帮恶狼鬣狗,冯异固然勇猛如虎,在这种情况之下,他能够对付得了吗?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树将军”不是邓禹,他自然有着过人之处。为了节约粮食,他一出华阴县,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速西进。
华阴至长安有三百多里的路,而且沿途还有营堡民团把守。当延岑在得到冯异西进的消息之后,他认为,就是你冯异再厉害,也得花十天半月才能打过来吧?出乎意料的是,西征军一路上势如破竹,见神斩神,见鬼杀鬼。才几天的功夫,西征军就杀进了京兆尹辖区,屯扎在长安城南的上林苑中,兵临城下。
西征军进展之神速,是驻扎于蓝田的延岑无论如何也没有料到的。他得报之后,大吃一惊,急命鄠县守将任良东进,自己则亲率主力从蓝田出发北进,与长安守将张邯一起,三路夹击冯异。
延岑的算盘打的很精,他认为,西征军只有两万多,自己三路大军总数在十万以上,而且是分路合击,胜算极大。就算他冯异再猛,我五个打他一个,他受得了吗?
这天,冯异亲率西征军出战,与延岑军大战于长安南郊。在这场众寡悬殊的大战中,冯异再次显示出了“英雄本色”,不仅临阵斩杀一千余级,而且将延岑的三路人马全军击溃,还一举拿下了长安。西征军第一战就大获全胜,威震长安。周边那些闭门自守的村寨营堡的首领们听说后,纷纷派人来与冯异接洽,表示愿意投降。至此,关中三辅中部、东部地区,完全掌握在了冯异的手中。
关中地区连续三年遭到兵燹袭击,土地荒芜,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粮食极度短缺。老百姓没有粮食吃,“人相食”(即人吃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物价飞涨,粮食的价格高得出奇,一斤黄金只能买到五升豆子。由于大军初行,道路不通,后勤给养跟不上,冯异的军队也断了粮。为了活命,冯异只好就地取材,让士兵们上山到树林中摘取野果充饥。刘秀听说冯异的西征军出现粮食困难,下诏委派南阳人赵匡为右扶风太守,从洛阳星夜起程,带领军队把粮食、衣服等物资护送到关中前线。当时,西征军的生活极其艰苦,几乎坚持不下去了。当赵匡的粮车开进冯异的大营时,将士们都高呼万岁。
再说延岑。长安城下的这场惨败,让延岑吃尽了苦头。不仅如此,他还面临着冯异的苦苦追杀!在率领残部逃离长安之后,延岑一路南逃到蓝田。可是,冯异的追击功夫也不含糊,他延岑前脚刚逃到蓝田,西征军的追兵后脚就跟进来了。延岑倒也乖巧,知道自己不是冯异的对手,他打定了主意:“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我惹不起你,我还躲不起吗?撤!”于是,延岑甩开两条长腿,再次发挥了“善于逃跑”的优势。连夜翻越南山(秦岭)向东南方向流窜。
这天,他带着残兵败将,进入了析县(今河南省西峡县)境内,准备攻城。冯异得报,急调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匡率部直奔析县,向其发动猛攻。这一仗,延岑再次大败,他的部将苏臣等八千余人向汉军投降。延岑见大势已去,不得不率领残部取道武关逃往南阳郡。
延岑在关中西部的防御体系,随着他的南逃析县而全线崩溃。除了吕鲔、张邯﹑蒋震三人逃到秦岭以南的陈仓一带,其他军队全部被冯异剿灭。吕鲔、张邯﹑蒋震无奈,只好派出使者,向“巴蜀之王”的公孙述请降。
至此,关中三辅终于被刘秀集团基本控制在了手中。“大树将军”―――冯异,只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基本上完成了他的前任邓禹整整花了两年时间都无法完成的任务。从这点来看,冯异的能力的确是超强的。
京都都尉张宗在第二次西征的战役中,依然表现出色。在冯异的指挥下,屡次击破关中各地的营寨、城堡。看到关中已经大致平定,刘秀将其调回洛阳,任命他为河南都尉。调走张宗,一方面是为了表彰张宗的战功,也是对其晋升嘉奖。
另外,由于延岑南窜,中原地区形势危急,刘秀又将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匡调往南线作战。至此,继续西征剿匪、治理关中三辅的重任就完全落在了冯异一人的肩上。
自从后勤补给线路畅通之后,冯异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前来投降归顺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冯异开始执行政治攻势,瓦解收服各路新降官吏、将军。对于严格遵照朝廷法令办事的,一律厚加赏赐。对于恶习不改、为非作歹的人,按律严惩。该杀的就杀头,该降职的就降职。冯异把大量新投降的流民士兵遣散回家,让其回家从事本来的行业。从此之后,关中逐渐安定下来。冯异在关中的威信大大提高,人人畏服。附近的土匪看到无法在关中立足,纷纷逃散。
截止建武三年夏,虽然长安三辅已经平定,然而西征战争却远远没有结束。天水还在隗嚣的手中,河西还在窦融的手中,西征的任务还是非常艰巨。对于冯异来说,这仅仅是个开始,更大的硬仗还在后头。
建武四年,公孙述派大将程焉率数万人北上秦岭,与吕鲔等人会合,联军守陈仓,觊觎关中。冯异得报,与右扶风太守赵匡一起,率军迎击。大败程焉部,程焉率领残部南逃往汉川。冯异率军在箕谷追上了程焉,再次将其击溃。程焉无奈,只得带着残余人马逃回汉川去了。此后,冯异掉转兵锋,直取陈仓,攻击吕鲔,将其驱逐出境。此后,周边各地的村寨营堡都来归降。冯异拔掉了陈仓这颗钉子之后,在关中的根基逐渐稳固。稍后,公孙述又派军入境骚扰,都被冯异击退。
冯异在关中,严格按照朝廷的指示办事。审理积案,昭雪冤屈。抚恤孤苦,抚慰百姓。收葬遗骸,修缮城郭。严惩犯罪,强化治安。因此,冯异在长安一带,牢记刘秀临行前的教诲,严格地贯彻既定政策,深得民心。
从建武三年到建武六年,仅仅三年的时间里,关中一带逐渐出现复苏的迹象,就连长安南郊的上林苑一带,在很短的时间里,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城镇。建武三年春天,在冯异夺取关中之初,关中一直是刘秀的一个沉重的经济包袱。为了养活西征军以及当地的百姓,刘秀必须派人千里迢迢地向西给冯异输送粮食。但是,从此之后,在冯异的精心治理之下,仅仅一年时间之后,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就得到了初步恢复。到了建武四年以后,冯异就不需要刘秀给他送粮食了。冯异不但不需要刘秀养活他,他反倒能够把关中三辅地区节余下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关东各地,有力地支援了全国其他战场。
四、逐鹿中原
(一)万川归海
建武元年六月,刘秀在鄗城登基之后,立即下诏求贤,一如既往地广泛招徕四方英才、吸引新鲜血液,使之为新生的政权服务。此后,刘秀在用人方面,越来越注重对文治之才的选拔。拔擢人才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军事方面,对于文职人才的选拔,刘秀同样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尤其是破格拔擢南阳人卓茂的举措,尤其引人注目。
求贤诏书下达之后,有人立即向他举荐卓茂,说此人久负盛名,才能卓著,是个治国干才,建议刘秀对其提拔重用。对于卓茂,刘秀早就听说过,于是立即派人以高规格礼聘卓茂出来做官。当时,卓茂已经七十多岁了。对于刘秀的礼请,卓茂欣然应征,立即前往河阳谒见刘秀。刘秀看到卓茂前来,非常高兴,当即下诏封卓茂为太傅,加封曪德侯,食邑二千户,赐几杖车马,衣一袭,棉絮五百斤。
在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年月,对于卓茂这样一个行将就木的七十老翁,刘秀给予如此高的礼遇,的确是有些引人注目、异乎寻常。在这一系列不寻常的举措当中,蕴藏着刘秀高度的政治智慧,也显示了他“并吞天下、总齐八荒”的决心。
刘秀之所以重视文职人才的拔擢,主要是来源于如下逻辑思路:
第一,一个新生的政权,如何才能够收取民心呢?
答:要让民众感受到它的仁政,感念它的恩惠、仁德。
第二,如何才能使得民众感受到它的仁政呢?
答:必须建立一个强大、高效的政府,向民众布恩施惠。
第三,如何才能建立这样一个政府呢?
答:必须选拔一批精通民政事务、廉洁奉公的人才,为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各级官府机构做好准备工作。
第四,如何才能够吸引到人才呢?
答:必须取信于民,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求贤若渴的诚意。
第五,如何才能让天下人知道自己的诚意呢?
答:树立一个又一个不拘一格拔擢人才的榜样。
第六,谁是榜样呢?
答:卓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