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刘秀的打算是,如果冯异表现好,就让他接替邓禹,正式出任西征军主将。如果表现得不好,就权当当时什么也没说,另派他人也不迟。冯异以偏将军的身份出征,就足以说明刘秀的顾虑。后来,刘秀得到冯异在弘农狙击赤眉军六十多天,为刘秀紧急向黾池、宜阳一带防线的部署赢得了时间之时,才下诏任命他为征西大将军。

主要原因是,前任主将邓禹给刘秀的教训实在太深了。刘秀已经是皇帝了,如果再次败北。如何向天下人解释?

后来,当刘秀看到冯异以孤弱之师,取得了崤山、黾池大捷之后,刘秀才下定了决心。但是由于赤眉军主力已经东犯,刘秀忙于指挥作战,因此一直没有下达正式西征的作战命令。

直到刘秀褒扬冯异“奋翼黾池”的诏书下达之时,才能说明西征主将的人选才水落石出、尘埃落定了。

为什么刘秀如此谨慎呢?在白白耽误了两年多时间,搭上了西征军两万将士、成千上万无辜三辅民众性命而换来的这个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刘秀不是傻瓜,他绝不会在一个地方跌到两次。通过反思邓禹惨败的教训,他终于彻底想明白了。

他认为,西征长安的主将人选,不仅要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而且还要有卓越的大局意识和敏锐的政治判断力。从这个角度看,这个任务对西征军主将素质要求极高,任务也是相当艰巨。

攻取长安三辅,不仅要打好政治仗,而且要打好军事仗。用流行的话说,政治与军事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前任主将邓禹就是因为个人能力问题,特别是军事素质低下,才造成了第一次西征的惨败。因此,一手硬、一手软的跛足将军是不能考虑的。

其实,可供刘秀的选择非常有限。此时汉军名将虽多,能够独当一面的却很少。细论起来,无非是大司马吴汉、虎牙大将军盖延、刺奸大将军岑彭、骠骑大将军景丹、建威大将军耿弇、征西大将军冯异等六人而已。此时,景丹已经病死,吴汉、岑彭、耿弇正在南征途中,盖延正在青州、徐州一带平叛。在军事能力、招降抚慰、民政处理诸项都过硬,综合能力超强的帅才,只有岑彭、冯异二人。此刻,冯异也就成了唯一的人选,也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说,冯异的条件都是其他诸将无法比拟的。

冯异与吴汉为首的诸将相比,有如下几个特点:资格最老、军纪最好、能力最强、私德最佳、功勋最大。而与之极不相称的是,冯异与汉军其他将领相比,官爵最低、提拔最慢、军队最少、待遇最差。

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冯异将军对此毫无怨言。无论官爵高低,无论接受了什么任务,他总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如果说冯异在战场上是一只猛虎的话,在朝廷里却是一只默默耕耘、不计酬劳的老牛。

冯异是最早跟着刘秀出道打天下的老臣,他屡屡再危难之中,对刘秀出手相救。每次在关键之时,都是他挺身而出,出奇制胜,力挽狂澜,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大难题。

远一点说,要是没有冯异的竭力奔走,刘秀不要说取天下,就连河北都去不了,很可能早就成了刘玄的刀下之鬼。要是没有冯异的赤诚追随,刘秀很可能在逃出蓟县的路上,冻饿而死。要是没有冯异在洛阳、孟津一带作战时的妙笔生花,不要说刘秀此刻能够站在洛阳发号施令,就连能否保住邯郸也都是问题。

近一点说,要是没有冯异在华阴、崤山、黾池一带的拼命狙击,刘秀在关东的防线根本没有时间布置,更别提消灭樊崇的二十多万流民军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刘秀对于冯异似乎是有意冷落。冯异在刘秀手下,特别是到了河北以后,冯异的军队最少、地位最低、提拔最慢。他的官爵,甚至比以前还有所下降。

比如,在刘秀称帝后,连耿弇这样的小年轻都做了建威大将军。新来投奔刘秀的贾复到了没多久,就当上了执金吾这样的高官。而多年追随刘秀的老臣―――冯异,仅仅是在平定王郎之后得到了一个“偏将军、应侯”的爵位。

登基仪式结束后,刘秀下诏让诸将推举大司马人选,无论是论资格还是论功劳,冯异做大司马应该是当之无愧。但是,由于冯异为人一向比较低调,而且从不结交私党,一心为国。也许是应了孔子那句“君子周而不比”的话,从不私结朋党的冯异,竟然连一张提名票都没得到。

当时,诸将有的推举景丹,有的推举吴汉。两人的推荐票大体相当,这可难坏了刘秀。最终,刘秀通过反复权衡利弊,还是让吴汉做了大司马,与吴汉同列大将军的景丹当时就对此面露愠色。

刘秀看出了景丹的不满,安慰景丹说:“景将军是北州大将,确实是个人才。但是吴将军有建大策之勋,又带兵杀了苗曾﹑谢躬,功劳很大。按照朝廷的旧制,骠骑大将军这个官职一般是由大司马兼任。现在朕把它们分开吧!”于是,刘秀下诏任命吴汉为大司马,而以景丹为骠骑大将军。即便如此,景丹都觉得刘秀亏待了他。堂堂北州大将,竟然屈居在前安乐令吴汉之下,真是丢了身份!一直有些忿忿不平。

几个月之后的建武二年二月,刘秀封赏功臣,定封景丹为栎阳侯。景丹一看吴汉得到了四个县的封邑,自己才一个,更加不满。刘秀得知后,安慰他说:“今关东故王国,虽数县,不过栎阳万户邑。夫‘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故以封卿耳。”意思是说:如今关东各县的地域都非常狭小,就是几个县的人口土地,也抵不上栎阳一个县。俗话说:“富贵之后不回故乡,简直跟穿着华美丝衣在夜间行走。”朕将你的故乡作为封邑,是特意这么做的。真可谓是衣锦还乡、无上荣耀啊!经过反复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景丹这才心里稍稍平衡了一些。

景丹做到了骠骑大将军都觉得不满意,冯异呢?他是怎么想的呢?

刘秀在鄗城称帝前后,冯异虽然短暂地做过“孟津将军”这样的临时职务,事后却依旧是一个小小的偏将军。直到建武二年的春天,刘秀才给冯异封了一个阳夏侯,仍然是个偏将军。

在操办登基仪式的过程中,由于熟悉朝廷法典制度的大司徒邓禹不在军中,懂得朝廷礼仪的人极少。当时,冯异是一手张罗的主持司仪。他带领诸将验谶、上表、劝进,真是呕心沥血,宵旰历胆。可是,当刘秀做了皇帝之后,封赏犒劳、加官进爵却没他的份。

论资格,景丹、吴汉根本无法与冯异相比。冯异要是跟他一样想的话,还不要气炸了肺?

在个人待遇问题上,冯异一直非常淡泊。无论刘秀封不封他、是否给他升官,他都安之若素、处之泰然。他之所以如此,是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思想原因的。

冯异是基层官吏出身,目睹了王莽暴政给民众带来的无尽灾难,也亲眼看到了更始政权的腐败无能。他对民众的苦难忧心忡忡,感到异常痛心。

在遇到刘秀之后,他认准了刘秀是一位千年难遇的旷世明君,认为只有他才能扫平群雄、重新统一天下,拯救天下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此后他卖力地为刘秀效力,既不是为了自己将来能够名垂青史,更不是为了光宗耀祖。

他一心以天下苍生为念,哀怜民生遭受的无尽苦难。他一心要早日结束战争,还给老百姓一个太平世界!老百姓真是太可怜了!为了他们,自己受点委屈算什么呢?因此,在冯异看来,自己的官爵高低、得到的赏赐多少、刘秀对自己的宠爱程度,都不重要。这些功名利禄,无非是过眼烟云而已。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但是,他却连一句豪言壮语也没留下。人生在世,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就是“言行一致”。世上有五种人,第一种是“说了再做”,第二种是“做了再说”,第三种是“说了不做”,第四种是“做了不说”,第五种是“既不做也不说。”

孔子说过:“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句话的意思是:遇到事情,等做完了之后再说。孔子是从教化民众的角度看问题,提倡的是第二种―――“做了再说”。而冯异则不然,他属于第四种――― “做了也不说”。

“行胜于言”,冯异是用实际行动来向世人证明:我冯异一心为了再造河山、复兴汉室!而不是为我个人的私利!

对于个人得失,冯异从来都不计较,从来都不居功自傲,不与诸将正功,素有“大树将军”的美名。同时,严格约束部属,不得扰民,严紧抢掠。体恤士卒,关心士兵的疾苦,深得军心。

由此来看,刘秀选择冯异为西征大军的主将,是当时的最佳选择,无疑是一个英明的决定。

关于刘秀迟迟不提拔冯异的原因,我在前文中也提过。

现在,我归纳一下我的看法。

刘秀在很多方面如战略眼光、战术布置、个人品德、胸襟气度等项目上都可以几乎得到满分。惟独在用人方面,还是略有一点欠缺,只能算是中上等。

刘秀的用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权宜之计的色彩十分浓郁,赏罚不是非常分明。

从感觉上说,很有几分“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味道。诸位如果读文仔细,我相信诸位可能会有这种感觉。

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8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雪域桃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第8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