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山之战,是刘秀统一天下的各大战役之中,除了“昆阳大战”、“钜鹿大战”、“洛阳围城战”之外的第四场大决战,是刘秀集团与樊崇赤眉军最终决战的序篇。这场大战,也是继“射犬会战”之后,汉军与强敌赤眉军进行的大规模会战之一。
这一仗,再次显示了冯异卓越的军事才能,也表现了他勇猛顽强、敏锐果敢的优秀军事素质,真不愧为一代名将的优秀代表。
其实,这不过是冯异小试牛刀而已。他更加出色的表现,还在后头。
同样都是汉军,同样是带了两万人出征,作战的对象同样是赤眉军。主帅不同,作战结果是大相径庭。看看邓禹的表现,再看看冯异的作为,真是让人感叹:就军事方面而言,如果说冯异是一只凤凰,那么邓禹不过一只乌鸦而已。
此后,樊崇的主力赤眉军虽然还没有被彻底消灭,但是他们已经日暮途穷,即将寿终正寝了……
(二十)天罗地网
建武三年(西元二十七年)闰正月,大司徒邓禹侥幸逃出回谿后,他的数十万大军只剩下二十四骑,就连刘秀当初给他的两万精兵也赔的血本全无。他一路南逃,直奔宜阳。在这里,汉军守将―――建威大将军耿弇将他接住,暂时就地安顿。
十七日,稳坐于洛阳城中的刘秀,得到耿弇等人的紧急奏报,说是樊崇等人率残部十余万南逃,已经进入宜阳境内了。刘秀立即决定御驾亲征,率领洛阳禁军立即启程,直奔西南方向的宜阳城。
十八日,刘秀抵达宜阳。在这里,邓禹拜见了刘秀,伏地请罪。作为一个丧师失地的败军之将,深感到脸上无光,羞愧难当。他面色凝重,跪在地上,一一向刘秀诉说了西征两年多以来的详细经过。最后,他泪流满面,痛悔万分地说道:“臣邓禹才智驽钝,不堪一用。自受任西征以来,虽竭尽全力,却是功微罪大!臣今将大司徒、梁侯印绶奉上,乞请陛下严治劳师无成之罪!”
自从更始二年(西元二十四年)十二月邓禹出师奉命西征,到此时已经整整两年了。在他出征之前,刘秀还是更始帝刘玄所钦封的“萧王”。现如今,刘秀已是正位洛阳、号令天下的大汉皇帝了。
这时,刘秀注视着邓禹,默默地听这位老校友一一诉说,一言不发,一直在默默地思考。
其实,在赶往宜阳的路上,刘秀已经得到了耿弇关于邓禹已经逃归宜阳的奏报。一路上他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处置邓禹呢?
西征失败,纵然有诸多客观因素在其中起了作用。但是,从主观方面来说,邓禹作为西征军主将,应该负主要责任。其他的都可以原谅,尤其是“回谿之战”,实在是毫无必要。他的盲动,使得刘秀的整个围歼计划几乎毁于一旦。
本来,邓禹犯了如此之大的罪过,杀他十次都不应该。单单是抗旨拒诏,拒绝接受朝廷军令一条,无论是按照王法还是按照军规,已经不止是丢官失爵的问题,而是他的脑袋能否保住的问题。按照朝廷法律,甚至株连邓府满门老小一起上法场都是毫不为过。
如果刘秀执法如山的话,邓禹这一次绝对是在劫难逃,肯定是死定了。但是,如果杀了邓禹,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其一,如果杀了邓禹,会对人才招徕工作产生消极影响。
邓禹自从到河北投效刘秀以来,长期主持人才选拔、战略规划制定工作。他在河北期间,招纳了很多将领、谋士,为刘秀奠定河北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武将如吴汉、贾复、杜茂、陈俊,谋士如伏湛、王丹、桓谭等人,都是邓禹发现并提拔的。
邓禹有着一双慧眼,善于识人,在组织人事工作方面的成绩,非常突出。如果杀了邓禹,会对今后的人才招徕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其二,如果杀了邓禹,有可能在汉军将领中引起思想波动,动摇军心。
邓禹善于交际,在汉军将领中人脉极深,深孚众望。他与绝大多数汉军诸将都保持着很好的私交。以大司马吴汉、执金吾贾复、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很多汉军将领,都是当年邓禹在河北时期招徕的。尤其是诸将之首的大司马吴汉,与邓禹的私交极深。如果没有邓禹的极力推荐,吴汉别说是当上堂堂的大司马,就是想脱颖而出都很难。如果严惩邓禹,必然会引起汉军诸将的不满。
在眼下战火纷飞的时期,军方重要将领的态度至关重要。如何安抚这些有些骄横跋扈的将领,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难缠的事情。如果再杀了他们的恩人邓禹,有可能会激起大变。这一点,刘秀不可能不考虑。
其三,如果杀了邓禹,会给刘秀的声誉带来负面的影响。
邓禹是南阳名门之后,在南阳一带有着很高的声望。而且,当年在河北创业的早期,邓禹不远千里扶仗渡河前来投奔自己,一直被四方豪杰广为传颂。另外,刘秀自起兵以来一直给人以仁厚宽和、恢廓大度的印象。胸襟他宏伟,能够容忍臣下的过失,一直被人们广泛赞誉。如果因为西征失败而严厉依法追究邓禹责任的话,必然要将其处死,他的家属也会被连累。如此一来,不但伤了南阳豪强的心,而且刘秀还会留下一个“杀害贤才”的恶名。从政治上看,不但不利于良好声誉的保持,而且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再说南逃的赤眉军。樊崇这个混世魔王,在崤山脚下被冯异的弱旅迎头痛击,二十多万大军,居然被冯异区区两万人打的落花流水,折损了接近三分之一。对于这场惨败,樊崇觉得简直是不可思议!他自以为英雄一世,纵横天下,无人能敌。大风大浪都闯过无数,如今却在崤山这条小河沟里翻了船,心中十分懊恼。
三个多月前,从长安出发东归之时,樊崇早就打算好了。他忖度着,在长安没有粮食吃也不要紧,在杜陵一带的暂时失利算不了什么。只要能够逃到青、徐一带的老巢,与刘永、董宪等人汇合,还是有机会的。不料,在华阴、崤山一带被冯异打了一闷棍,伤亡惨重。
好不容易逃出了崤山,在黾池、新安又遇到破奸将军侯进的狙击,无法继续东进。不仅如此,仅接着又遭到冯异的追杀,人马又损失了不少。樊崇惊恐之下,一时之间乱了方寸。他只好胁迫着刘盆子,带领着残部十余万,只好狼狈地向东南方向奔窜,直奔宜阳。
对于宜阳,樊崇非常熟悉。此刻,他抱着一种侥幸心理:只要过了宜阳,即可杀入南阳、颖川。要是到了那里,即可与五校等流民军会合。一旦找到了帮手,得到了粮食,刘秀也就奈何不得他了。樊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心思和一切行动,都在堕入刘秀骰中!
在宜阳,等待着樊崇的不是金银美女,也不是粮食辎重,而是刘秀亲自率领的数十万严阵以待的威猛雄师。
十七日,樊崇等人赶到宜阳城下,看到眼前突然出现了几十万汉军,吓的魂不附体。眼下赤眉军内无粮草,又接连遭到惨败,毫无斗志,几乎已经丧失了战斗力。樊崇心里非常清楚,若是现在与汉军抗衡,必定是死路一条。
这天,樊崇派式侯刘恭去向屯兵宜阳城外的刘秀乞降。刘恭对刘秀说:“陛下!刘盆子愿率众归降,请问陛下打算怎么处置他呢?”刘秀冷冷地回答:“免他不死而已!” 刘恭见状,知道赤眉军已经没有本钱与刘秀讨价还价,只好怏怏地回营复命。
于是,樊崇带着刘盆子、徐宣、逢安等三十多人,学着当初刘玄向自己投降之时那样,肉袒(赤裸着上身)着赶到汉军营地中跪下乞降,奉上抢来的传国玉玺,以及更始皇帝刘玄的七尺宝剑、玉璧各一件,作为贡献给刘秀的礼物。
樊崇等人又把自己士兵的几十万件武器集中存放。这些兵器的数量惊人,堆积起来几乎和熊耳山一样高。刘秀看到赤眉军士兵衣不蔽体、饥饿难当,恻隐之心顿生。刘秀传诏:调集宜阳县所有的厨子们立即开火做饭,让赤眉士兵们吃饭。这些流民士兵们,早已是饥肠辘辘,听到刘秀赐食,都很感激,口称:“多谢陛下赐食!”很快,在刘秀的招待之下,这十余万降卒都吃饱了肚子。
不过,刘秀深知这些人积习难改,桀骜不驯,对他们很不放心。十八日,在让这些人吃饱了饭之后,刘秀又把刘盆子、樊崇、徐宣、逢安、杨音等人召来,当面训话。
这一天,刘秀把自己所有的军队都在洛水边集合起来,让刘盆子君臣们参观。刘秀此举的目的是,有意震慑樊崇等人,用盛兵坚甲陈列,以寒其胆。
首先,刘秀把战战兢兢的刘盆子叫来,对他说:“刘盆子!你过来!你自己说说,你该死吗?”刘盆子低头黯然回答:“小臣罪大恶极,确实该死!但是因为陛下怜悯赦免,故而不死。”刘秀大笑:“你这个孩子确实聪明,‘宗室子弟无弱智’这句话,确实不假。”
刘秀又对樊崇说:“樊崇!你现在投降了,心里后悔吗?如果你不服气的话,朕也可以成全你们!朕现在就可以让你带上你的人重新回到你的营地,把武器都还给你们!明天,你们可以吹角鸣鼓,带上你的兵再来进攻,我们一决雌雄,好吗?你要是不愿意投降,朕也不愿勉强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