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鄗城,刘秀派人把孟津将军冯异与天井关守将、关内侯王梁从河阳县的河内郡召来,了解四方的动静。二人闻命,立即北驰。拜见了刘秀之后,也是发表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冯异说:“以末将看来,刘圣公必败无疑,宗庙社稷当然应该由大王您来继!末将以为,大王应该遵从众人的意见,早正大位!天予不取,反受其殃。请大王早做决断。”
听了冯异的话,刘秀下了决心:大丈夫做事,应当当机立断。顾不得许多了!登基!
于是,计议遂定。然而,登基称帝是大事,必须搞的隆重庄严,不能让人看作是儿戏。具体程序怎么搞呢?对此,刘秀也不太懂,于是就命冯异在暗中搜集历史资料,秘密操作此事。
此时,恰好有个叫做强华的儒生从长安赶来,向他及时地献上了一个谶符。这个强华,是刘秀当年在长安求学时的同班同宿舍同学。此次,他为刘秀献了一个名叫《赤伏符》的谶符。谶符上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这个谶符是什么意思呢?所谓的“卯金”,就是“劉”字。四七二十八,也就是说,自汉高祖刘邦与项羽约定共分天下(西元前二零三年),一直到刘秀平定河北(西元二十五年),合二百二十八年,这就是四七之际的含义。也有人说,这是说刘秀是二十八岁起兵,所以说是“四七之际”。还有人说,这是说刘秀麾下的云台二十八将,正好应了四七之数。
在冯异的暗中操作之下,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就连祭祀天地、神祗的祝祭之文也命人写好了。
祝文中说:“皇天上帝,后土神只,眷顾降命,属秀黎元,为人父母,秀不敢当。众下百辟,不谋同辞,咸曰:‘王莽篡位,秀发愤兴兵,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诛王郎、铜马于河北,平定天下,海内蒙恩。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谶记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
要登基做皇帝,是一件大事。必要的谦虚、辞让还是应该有的,面对诸将的盛情劝进,刘秀依旧假意推辞说:“本王德薄,不堪此位!”诸将再次下佥劝进:“古云:‘皇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
此时,冯异、耿纯、吴汉等人异口同声,再次提出请刘秀称帝的要求。这次,刘秀不再推辞,终于答应了大家的要求。于是,冯异命人连夜兴造祭坛,准备必要的器具。
更始三年六月二十二日,在司仪冯异的主持之下,刘秀带领诸将祝祭天地神祗,当众宣读了祝文。在祭告了天地之后,刘秀即皇帝位于鄗城南郊。他当众宣布:改元为建武元年,大赦天下。同时,刘秀下诏将鄗城改名为高邑,作为自己的龙兴之地。
即位之后,刘秀正式颁诏任命封赏诸将:
大将军、建策侯吴汉为大司马,更封舞阳侯;
前将军邓禹为大司徒,加封酇侯,食邑万户;
偏将军、野王县令王粱为大司空,加封武强侯;
改任左大将军、武成侯任光为信都太守,改封阿陵侯,食邑万户,归郡守城。
改任武义侯、后大将军邳彤为和戎太守,改封灵寿侯,归郡守城。
偏将军景丹为骠骑大将军;
虎牙大将军铫期加封安成侯,食邑五千户;
都护将军贾复为执金吾,加封冠军侯;
前将军、耿乡侯耿纯改封为高阳侯;
偏将军、建功侯盖延为虎牙大将军;
大将军耿弇为建威大将军;
偏将军朱祐为建义大将军;
中坚将军杜茂为大将军,封乐乡侯;
振威将军马武为侍中、骑都尉,封山都侯;
偏将军坚镡为扬化将军,封隐强侯。
刺奸大将军岑彭为廷尉,领归德侯如故,行大将军事;
强弩将军陈俊为列侯;
偏将军臧宫为侍中、骑都尉;
军正、王乡侯王霸为偏将军;
偏将军傅俊为侍中;
偏将军冯异、寇恂等人依旧为孟津将军、河内太守,领旧职如故。
诏书下达完毕,刘秀立即派使者西行河东,前往西征军中册封邓禹。七月五日,使者抵达邓禹军中,当众宣诏任命邓禹为大司徒,并加封酂侯,食邑万户。这一年,邓禹当时只有二十四岁。
依照汉制,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刘秀如此任命封赏,原因何在呢?
刘秀令大家推选大司空的人选的依据,主要是依据儒生强华所献的那个谶符《赤伏符》。谶符中记载:“王梁主卫作玄武”。经过调查,刘秀发现野王县令王梁符合谶记。于是,他下诏任命野王县令王梁为大司空。
大司徒一职,当然是非邓禹莫属。此时,由于邓禹在外领兵作战,大司徒一职实际上虚悬。于是,刘秀启用平原太守伏湛为大司徒府司直,行大司徒事(也就是代理大司徒)。由于天下大乱,刘秀经常要亲自出征。刘秀走后,行政事务则全部交给伏湛料理。伏湛素有清名,世有美誉。他本来是刘玄委派的平原太守。刘玄朝廷腐败不堪,群雄割据,战乱不断,由于有伏湛在平原郡,平原郡各地老百姓才免于兵燹洗劫。因此,伏湛在民间的声望很高。后来,刘秀平定河北,伏湛率领平原军民归顺了刘秀。伏湛是个能臣,把内务整饬的井井有条,一如在平原郡做太守之时。
大司徒、大司空的人选都确定了。然而,对于大司马一职,却有着不同意见。大司马是最高军事长官,汉武帝以来,大司马一直是三公之首,位在大司徒、大司空之上。
按照谶符中的记载:平狄将军孙咸的名字符合谶记。于是,刘秀下诏:任命孙咸为行大司马事。本来,刘秀明明知道孙咸的才器不堪此位,但是为了符合谶符,只好先这么“过渡”一下,以后再调整。
可是,他的这一任命马上在诸将中引起了争议。吴汉等大将们认为:孙咸战功微薄,诸将对此都很不满。孙咸做大司马,怎么能够服众呢?刘秀知道了大家的意思,于是下令诸将推荐大司马的人选。
诸将有的推举景丹,有的推举吴汉。最终,刘秀经过反复权衡,选择让吴汉做了大司马。对于这一任命,同为北州大将、时任偏将军的景丹当时对此颇有微词。刘秀知其意,亲自出面安慰景丹:“景将军是北州大将,确实是个人才。但是吴将军有建大策之勋,又带兵杀了苗曾﹑谢躬,功劳很大。按照朝廷的旧制,骠骑大将军这个官制一般是由大司马兼任。现在朕把它们分开吧!”于是,刘秀下诏任命吴汉为大司马,而以景丹为骠骑大将军。不过,即便如此,景丹都觉得刘秀亏待了他。堂堂北州大将,竟然屈居在前安乐令吴汉之下,真是丢了身份,还是有些忿忿不平。
至于“执金吾”一职,位置极为尊崇,很多将军都想得到这一位置。“执金吾”本名中尉,是秦汉时期率领禁兵保卫京城和宫城的官员。它的全称是“军中候司隶校尉执金吾”,《后汉书》中说它的品秩“中二千石”, 汉官秩则说其是“比二千石”。然而,无论是相当于今天的首都卫戍司令,是最重要的军事官员之一。当年刘秀曾感叹“仕宦当作执金吾”,他还是封给了贾复。
值得注意的是,为刘秀登基耗尽心力、忙里忙外的冯异,什么也没有得到,还是继续做他的孟津将军,连个列侯都没混上。不过,他对此看上去一点也不在意。
不管怎么说,有矛盾也好,有意见也罢,总算是把各个重要位置的官员人选确定了下来。
三、喋血关中
(一)更始迁都
早在一年前的初春,也就是更始二年的二月,刘玄就已经把首都从洛阳迁到了长安。
在更始元年九月打下洛阳之后,关于以什么地方做首都,成了更始朝廷中大臣们之间争论不休的问题。
本来,刘玄对于将首都定在洛阳还是长安,一直犹豫不决。当时,刘玄手下的朝臣们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朱鲔、陈牧、李轶等人为首洛阳派,主张改以洛阳为京师。一派则是以刘赐、李松等人为首的长安派,主张还都长安。
最初,当然是朱鲔、李轶一派占据了上风。他们的主张很有力,洛阳虽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但是它位于交通要冲,天下通衢。进则可北控河北、山东、关中,一旦有变,也可退回南阳自保。而且这里的周边地区如河内、河东、河南等郡国都是天下粮仓,物产丰饶,向洛阳运输粮食、给养非常方便。
但是,这一理由只是表面的。由于大司马朱鲔、大司空陈牧等人都是山东(崤山以东)人,不愿意远离家乡,建议应以洛阳为都城。他们建议,要迁都也应该等平定了赤眉军之后再说。
与之相对立的是大司徒刘赐、大司徒府司直李松二人,他们极力建议迁都长安。长安的物产之丰不亚于中原,而且有险可守。刘赐、李松等人是从政治感召力的高度考虑问题:主要理由是:长安是大汉开国二百多年的旧都,如果不以此为都,何以号令天下?
更始帝刘玄本来就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看到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一时也没了主意。因此,到底是以洛阳为首都,还是西迁长安,一直没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