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刘林就与赵国豪强大户李育、张参等人通谋,决定立王郎为新天子。在此之前,刘林得到秘密情报说赤眉军将渡河进入邯郸境内。刘林趁机先在社会上制造舆论,散步预言说:“赤眉将渡河,应立刘子舆以观群盗之心。”后来,赤眉军真的渡河了,聚集在邯郸附近焚掠、烧杀。百姓们都很害怕,纷纷惊慌地奔走相告。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社会上的人都相信了刘林的话。
更始元年十二月壬辰日,刘林等人率领车骑数百人,一大早就飞驰进入邯郸城。在刘林、李育、张参等人的主持之下,邯郸城以及附近各地的高级官员在原来的赵王宫殿聚集,定立王郎为天子。
王郎也不客气,戴上了平天冠,穿上了衮龙袍,正式登基做了皇帝。随即,他封刘林为丞相,李育为大司马,张参为大将军。然后立即派遣将帅为使者带兵到北边各地去宣慰,试图一举夺取幽、冀二州。
王郎这个人,不仅精通数术,在权谋方面也是一把好手。他在邯郸一登基,马上向各地发了一道明诏,实际上也就是传达到各地的檄文。其全文如下:
“制诏部剌史、郡太守:朕,孝成皇帝之子刘子舆者也。昔遭赵氏之祸,因以王莽篡杀,赖知命者将护朕躬,解形河滨,削夡(音qì,多的意思)赵、魏。王莽窃位,获罪于天,天命佑汉,故使东郡太守翟义、严乡侯刘信,拥兵征讨,出入胡、汉。普天率土,知朕隐在人间。南岳诸刘,为其先驱。朕仰观天文,乃兴于斯,以今月壬辰即位赵宫。休气熏蒸,应时获雨。盖闻为国,子之袭父,古今不易。刘圣公未知朕,故且持帝号。诸兴义兵,咸以助朕,皆当裂土享祚子孙。已诏圣公及翟太守,亟与功臣诣行在所。疑刺史、二千石皆圣公所置,未鷪朕之沉滞,或不识去就,强者负力,弱者惶惑。今元元创痍,已过半矣,朕甚悼焉,故遣使者班下诏书。”
王郎的这篇檄文写的不仅文字优美,如泣如诉,入情入理,而且是悲天悯人,很有感染力。
王郎这篇檄文的特点是:
第一,强调自己是孝成皇帝的儿子刘子舆,是流落在民间的血统最纯正的宗室亲王。
第二,详细叙述自己的身世,博取民间在道义上的同情。争取普通民众的支持。
第三,表彰南岳诸刘的诛莽之功,安定人心。借以瓦解更始政权内部的人心。
这封诏书的要害在于,大肆宣扬自己的纯正血统,声称自己才是根正苗红的皇子,只有他王郎才是大汉天下合法的继承人。他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否定更始朝廷的合法地位。
因为更始帝刘玄是南阳郡舂陵远系宗室,他的血统是不能与汉成帝的儿子相提并论的。在当时的政治局面之下,他的这一声明,具有极强的政治感召力。这一番真假难辨的说辞,通过诏书的形式传播到各地,实际上起到了一个檄文、传单的作用。随着它的不断传播,王郎政权的可信度顿时大增。于是,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王郎,顿时成了河北政坛乃至天下瞩目的人物。
在这封“明诏”之中,王郎将更始政权的合法性彻底推倒,声称自己是唯一的合法皇帝。按照王郎的逻辑,刘玄当然是非法的伪政权了。这样一来,刘秀作为刘玄派出的使者,自然也就是非法的了。
对于刘秀来说,无一兵一卒来河北,所唯一能够依靠的武器,就是刘玄赐予的使者节仗和代理大司马的头衔。现在,赵、魏大地有了新主人,他的仅有这些优势,也已经是荡然无存。这一招,真可谓是釜底抽薪之举,直冲刘秀的要害。
果然,此诏一出,赵国以北,辽东以西,都是从风而靡。纷纷开门迎接王郎的使者。不到一个月,刘秀辛辛苦苦经营了几个月的河北地盘全部成了王郎的天下,此前作出的一切努力都化为乌有。放眼赵、魏各地,到处是王郎的势力范围,几乎没有刘秀的立锥之地。
此时的刘秀,又该怎么办呢?此刻,他面临着昆阳之战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此时,也是刘秀一生之中最为危急的时刻。大祸即将临头,他能够躲过这一劫吗?
旬月之间,刘秀在河北看似光明的前途,一下子变得无比黯淡,岌岌可危……
(四)千钧一发
更始元年(西元二十三年)十二月,也就是王郎在邯郸起事发难之时,刘秀一行正在北上赶往真定的途中。
王郎占据邯郸称帝的消息,当然也被刘秀迅速获悉,他不禁大吃一惊。然而,此时的他已经别无选择。如果南返邯郸,无异于自投罗网。因此,惟有抓紧时间继续北上,寻找一个牢固的根据地,先站稳脚跟。等到势力稍振,再掉头南下不迟。
更始二年(西元二十四年)正月,刘秀置南边的变乱于不顾,按照原定的计划,继续北上开展宣慰招抚工作。这一天,他们从真定来到了卢奴(今河北省定县)。在这里,刘秀收服了一位猛将―――耿弇(音yǎn)。俗话说:“君为元首,臣为股肱。”刘秀能够遇到耿弇,是不幸中的万幸。此后的事实表明,正是由于刘秀得到了耿弇的鼎力襄助,他才得以“咸鱼翻身”,重新夺回了河北大局的主动权。
耿弇字伯昭,是长安右扶风茂陵人。耿弇的先祖本来是河北巨鹿的名门望族,在西汉开国之后的近一百年时间里,家族重要成员很多都做过二千石以上级别的地方官。汉武帝时,由于朝廷决策为皇帝修建寝陵,要从全国为陵园所在地征集二千石以上的豪门巨族作为常住人口。由于耿弇的先祖累世都是品秩为二千石的高官,因此,耿氏家族举家从巨鹿搬迁到关中茂陵,从此成了汉武帝刘彻的守陵民。
耿弇的父亲耿况,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干才。耿况字侠游,少年之时就很好学,酷爱读书。早年,他曾被其父送到长安城里的太学读书。耿况勤奋好学,很小的时候就博通儒家经典。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年纪轻轻就闻名长安三辅。耿况和王莽是长安太学里的同学,共同师事安丘人望之(字仲都)。望之是当时的著名学者,精通老子的《道德经》,世人尊称其为安丘先生。耿况当时和王莽一起,拜望之为师,共同学习《道德经》。由于耿况的才能卓越,后来他被西汉朝廷征用为郎官。由于耿况在朝廷里没什么关系,也没什么背景,长期以来一直就是做这么一个小小的郎官。
俗话说:“风水轮流转。”只要是金子,总有闪光的时候。王莽篡位后,耿况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王莽对于这位当年在太学里的老同学耿况的品性才能,当然是再了解不过了。他登基之后,马上就对耿况拔擢重用。由于他刚刚登基,需要对各地进行抚慰,努力使得各地保持稳定,
由于耿况的祖籍是巨鹿,耿氏家族的族人留居在原籍的很多,也很有声望,于是王莽决定任命耿况为朔调郡连率。朔调郡就是西汉时期的上谷郡,连率就是太守。王莽篡汉之后,特别喜欢更改官名、地名。他将西汉时候的上谷郡改名为朔调郡,将太守改为连率。于是,耿况带领耿氏家族的成员,举家搬回了河北,定居在上谷郡。
耿况共有六个儿子,耿弇是耿况的长子,人们都叫他“大耿”。耿弇少年时,与父亲耿况年轻时一样,非常喜欢读书学习。耿弇自幼跟着父亲在上谷郡居住,很小的时候,就读通了《诗经》、《礼记》,他为人明达、干练,智勇双全。当时,每年的岁末,朔调郡都要进行军事演习。父亲耿况作为郡中的最高长官,当然要出席主持。耿弇作为连率的儿子,也有机会到现场观摩。
此时,他看到郡兵操练时,旌旗招展,骑兵在演练场上纵横驱驰,威风凛凛。这些壮美的场景,给耿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耿弇从小就对军事很着迷,非常喜欢研究兵法。
王莽败灭后,天下大乱,四海沸腾。当时的更始将领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攻略各地,纷纷为自己占据、扩充地盘。这年的二月,更始帝刘玄从洛阳迁都长安。留守关东(函谷关以东)的更始将军们,大多数是绿林出身,虽然如今已经是朝廷官员、将军了,却依旧积习难改,目无法纪,他们每攻克一座城池,就自行任命官员,甚至改变地名、官名,事后也不向长安朝廷报告。因此,更始政权控制区域内,诸将各自为政,号令不一,政局相当混乱。
此时的耿况,心情是非常的矛盾、焦虑。耿况早在更始元年九月就接受了更始朝廷的招安,正式反正归汉。由于各地改名成凤,都自行把各地的地名改回汉朝时期的原名,又将“连率”一职务改回“太守”的旧称。无论是按照汉朝的法律,还是按照新莽时期的法令,如果没有得到朝廷的诏书就擅自更改地名、官名,属于严重违法行为,实施者将会收到严惩。耿况为人行政,一向谨慎小心。周边的各郡都改名了,自己改不改?他拿不定主意。
当时,耿况思来想去,犹豫不决。他认为,没有得到朝廷的诏书之时,还是沿用王莽时期的名称为好。因此,上谷郡还是叫朔调郡,太守还是叫“连率”。因为耿况知道,在没有朝廷明诏的情况下,乱改名称是大罪。可是,大家都乱改地名、官名,惟独耿况一个人没改,显得很不合群。因此,耿况有些惴惴不安。
更始二年(西元二十四年)二月,耿况在上谷郡听说了刘玄迁都长安的消息。他决定派长子耿弇到长安去道贺,奉献给刘玄礼物。他此举的目的在于向皇帝请示有关是否更名事宜,顺便窥探一下朝廷的虚实,以求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