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刘玄派到上谷的使者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相当一部分的使者没有按照刘玄的本意去执行政策,因此失信于天下,四方虽然勉强承认更始政权的合法性,表面尊崇刘玄为天子,而内心不服。对于更始政权将来如何走向,各都在观望之中。
刘玄虽然有缺点和不足,在派出使者宣慰的同时,他也一直在招揽贤才,以为己用,这是值得称道的。
问奥汀兄以及诸位好!
首先要感谢奥汀兄的建议,我在此先谢过了。
关于奥汀兄说的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很矛盾。本文是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进行的。如果穿插介绍某个重要人物的生平,如果讲的过于详尽,似乎有喧宾夺主之感。如果一点不讲,如兄所说,也难免令人有些突然。
有个问题我必须得说一下,由于大量史料的散失,目前保存下来的东汉史料远不如西汉多。很多人物的生平都是语焉不详。由于董卓之乱,兰台金匮横遭洗劫,东汉史官一百七十朵年记录下来得珍贵资料几乎被全部湮灭,八家《后汉书》得不过是余烬中的残片而已。如今流传下来的比较完整的后汉史料书籍,只有范晔的《后汉书》、袁宏的《后汉纪》。此外,就是《东观汉记》、《续汉书》残片。
其实,就像前面对冯异、姚期、王霸等几人的介绍已经是很详细了。您就是想让我再多找一点史料,我都找不到了。要是硬写,那就是个人发挥、猜测杜撰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写东汉通俗史的最大困难之一。不过,我花了多半年时间找资料,总算是大致理清了脉络,也找到了一部分史料,将他们穿缀而成。以后,我会在这方面更加留意,尽量详尽地对出场人物做一点详细的介绍。
就此作复,还望诸公谅解、海涵则个!
此时,宛城人彭宠、吴汉避祸逃到了渔阳郡。彭宠、吴汉二人,都是南阳郡宛城人,都是身怀伟略的俊杰。此时的刘玄,倒也有不拘一格任用贤才的气度,将二人招至麾下。
彭宠字伯通,也是宛城人。细说起来,彭宠与刘秀还都是南阳老乡。他的父亲彭宏,在汉哀帝的时侯,就做过渔阳太守。彭宏身材魁伟,长得仪表堂堂。善于饮酒,而且食肠宽大。由于他相貌威武,又能吃肉能喝酒,很符合当地人的饮食习俗,因此很能谈得来。另外,彭宏对这些匈奴、乌桓、鲜卑等部落民众恩威并施,深得人心。因此,彭宏在渔阳一带声望很高。
王莽做了摄政王以后,为了篡位需要,大肆残杀异己。王莽听说彭宏是个能臣,又忠诚于汉室,就把他召到长安,与何武、鲍宣等人同时杀害。
彭宠少年的时候,就在南阳郡做郡吏。对于父亲的死,彭宠对王莽是恨之入骨,总是想报仇。当时,朝廷从四方招募来的优异之士,授予低级官爵,称为元士。彭宠由于才能卓越,被南阳郡里的官员推荐到长安做到大司空士。什么叫大司空士呢?本来,西汉时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王莽篡位后,托古改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将原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由三公高位降居九卿之列。又下令将朝廷中的九卿分属三公领导,每一个卿设置元士三人。彭宠被征召到长安后,做了大司空王邑手下的三元士之一,也就是从事类似现在的秘书之类的工作。地皇三年四月,彭宠跟着主将大司空王邑去宛城平叛,围剿舂陵起义军。昆阳之战惨败之后,彭宠跟着王邑逃到洛阳。惊魂未定之际,彭宠突然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有人告诉他说,他的胞弟也参加了宛城汉军。彭宠吓的心惊胆战,担心自己遭受连累,就与同乡人吴汉一起逃出洛阳,到北边寻找父亲彭宏以前的老部下,以求暂时安身。
吴汉字子颜,是南阳宛城人。他伟人剽悍雄勇,性情威猛,心怀报国之志。可是,由于家里很穷,最初在家乡宛城只混到了一个小小的亭长。后来,汉军在舂陵起事,吴汉带着宾客为避难逃到了洛阳。昆阳之战以后,大司空王邑带着残兵败将也逃到了这里,闭门固守。此后,吴汉手下的宾客因犯法被治罪,他担心自己被株连,非常恐惧,就想逃走。由于彭宠与吴汉是故交,两人这么一合计,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结伴带着手下人等一起逃往渔阳。
来到渔阳后,彭宠去投靠父亲的老部下安身,吴汉则去想他自己的办法。此时,他的钱已经基本花光了,只好找人借了点钱到塞外的匈奴、乌桓等少数民族部落买马,然后贩运到燕山、蓟县一带。于是,吴汉就以贩马为生,在当地安顿了下来。他平生好行侠,喜好结交各路豪杰。贩马的利润很高,他用这些钱来结交好友,逐渐结识了当地的一些朋友,有了一定的人脉。几个月之后,吴汉在燕、蓟一带逐渐有了声誉。
更始元年(地皇四年,西元二十三年)九月,刘玄攻破了洛阳,派遣南阳人韩鸿为使者,到北方各地招降。彭宠听说后,就叫上吴汉一起去见韩鸿。于是,他们二人立即从渔阳出发,一起去拜见这个老乡,也想为各自谋个一官半职。韩鸿渡过黄河到了河北,到北州各郡去宣慰。他没想到在北边能够遇到同乡闾人,真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三人一见面,谈得很投机。再加上韩鸿以前在南阳也听说过彭宠的名字,知道他有才干,于是就向刘玄举荐他们二人出来做官。
不久,刘玄准奏,下诏任命彭宠为偏将军,行渔阳太守事(也就是代理太守职务),又任命吴汉为渔阳郡的安乐县令,作为彭宠的属下。就这样,拿着刘玄的任命书,彭宠继承父业,做了渔阳太守。彭宠很有才干,到任后整饬武备,抚慰军民,渔阳郡很快就安定了下来。
与此同时,刘玄又派人招降活跃、聚集在青州、徐州一带的赤眉军。对于刘玄,赤眉军的“总瓢把子”樊崇早就听说了。当初,刘玄在宛城一即位,消息早就传到樊崇的耳朵里了。由于双方相隔距离比较远,没有打过照面,可谓是“井水不犯河水”,几乎是两不相干。总之,截止当时,赤眉与绿林这两大派流民起义军,还没有在战场上对过话。彼此之间都不摸底,对于对方的势力都有些相互忌惮。
后来,樊崇又听说刘玄手下的绿林军攻破长安,灭了王莽,又占据了洛阳号令天下。这样的势力谁人不怕?樊崇的人马虽然多,却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而已,素质并不高。因此,樊崇对于刘玄的召唤,他不敢不来。
本来,樊崇也有攻取长安、洛阳等大城市的意图。然而,由于部下们忙于在青州、徐州一带烧杀抢掠,夺取金银财宝,因此丧失了大好时机。结果,同为流民起义军的绿林军抢了先,占据了头功,最早起事的赤眉军反倒落了后。对此,樊崇心中多少有些郁闷。
不过,此时他的部下接近百万,是山头林立的各方势力中实力比较强的。虽然士兵素质比较低下,但是数量众多,单单靠这个庞大的数目,就足以令人生畏。但是,樊崇由于不清楚绿林军的实力,以前没有交过手。只听说绿林在昆阳的赫赫威名,心中也有些狐疑忌惮。对于刘玄使者的召唤,樊崇不敢有丝毫怠慢。于是就决定把部下留在原地待命,自己亲率亲信大将二十多人跟着使者去洛阳觐见刘玄。他此行有两个目的,一是想去洛阳看看更始政权的虚实,二是也为自己和弟兄们的后半生考虑,也想谋个封妻荫子。
刘玄一看樊崇来投奔自己,很是高兴。于是下诏封樊崇等二十多人为列侯,却不给具体的封地,也不放他们走,实际上就是想把樊崇等人控制在洛阳。樊崇等人的部下等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头领们回来,群龙无首,部下叛逃的人很多。樊崇听说后,非常着急。他找了个机会,趁刘玄的看守们松懈的功夫,他带着二十多人逃回到营地。“老虎”们回了山,“猴子、野猪”们也就不敢再闹事了。这么着,随着樊崇的回归,乱哄哄的赤眉军队伍总算才安定下来。
不久,前梁王刘立的儿子刘永也跑到洛阳求封,这次刘玄没有食言,当即封刘永为梁王,以睢阳为诸侯国都。
王莽覆灭的这一年,除了刘玄占据洛阳、长安号令天下以外,窦融占据河西张掖、酒泉诸地,隗嚣占据天水诸郡,耿况占据上谷。另外,原新莽政权庐江太守颍川人李宪也据据郡自守,自称淮南王。 再加上樊崇等流民盗匪,真是五花八门,各踞一方。
面对如此复杂的一个局面,更始帝刘玄的日子还真是不好过。很快,刘玄犯了一个又一个致命的错误……
十月,刘玄不仅放跑了刘秀这条困龙,让其自由翱翔。而且,他听信了申屠建、李松等人的话,决定迁都长安。车驾未发,先晋升大司徒刘赐为丞相,命他先行入关,修缮宗庙、宫室,做好迁都的准备工作。
后来的事实证明,放走刘秀,迁都长安,是刘玄的两大致命失误。刘秀走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更始二年的二月,更始帝刘玄一行浩浩荡荡地从洛阳西去,踏上了迁都长安的征程。或许令他本人也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二、河北岁月
(一)蛰龙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