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大哥的死,也给了刘秀的精神上沉重一击,从此,他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家寡人。对于杀害大哥的惨死元凶---刘玄、朱鲔、李轶,他眼珠子都红了,恨不得马上率兵杀进宛城去,将这些仇人碎尸万段,给大哥报仇雪恨!尤其是对李轶这个始作俑者,刘秀一想起他就气不打一处来。恨不得亲手拿着长剑在他身上戳几个血窟窿。

可是,不能啊!现在还不是时候,“忍字心头一把刀”,眼下,只能是忍,必须忍、只能忍啊……刘秀心中暗暗发誓:刘玄、朱鲔、李轶!“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咱们走着瞧吧!将来有你们的好看!

刘秀悲痛之余,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也许他一直在这样想:大哥死了,我应该怎么办呢?今后的道路应该怎么走?他感到非常的迷茫……

经过一昼夜的痛苦思索,他终于下定了决心。

(八)韬光养晦

刘秀是在父城前线作战之时得到刘縯死讯的。在昆阳大战获胜之后,刘秀率军北上,接连攻克颍阳、父城,声威大振,正准备乘胜扫荡颖川郡诸地。得到这个噩耗之后,刘秀决定回宛城向刘玄请罪。

第二天,刘秀从父城县出发,带领少数随从纵马飞驰四、五百里,南下奔入宛城。他一进城,不先去大司徒府奔丧,而是先去刘玄府门前,请求谒见更始帝刘玄。可是,刘玄一直拒不接见他,让门人传话说:刘将军,回去吧!该干什么就赶什么去!

刘秀在门口苦巴巴地等了半天,最终却等来了这么一个结果。虽说是在意料之中,他还是有些沮丧。无奈之下,只好纵马奔司徒府而来。

此时,宛城的大司徒中,当然是一派忙乱,司徒府下属官吏们都在忙着办丧事。刘縯生前是大司徒,虽然获罪被诛,由于他生前有功,刘玄没有株连他的家属。属吏们看到刘秀来了,就想和他说几句知心安慰的话。可是,刘秀却什么多余的话也不说,凡是有人来吊唁,刘秀总是深切地自责,只说自己的过错,从不涉及大哥的事,没有一句提到自己在昆阳的战功。遇到前来吊唁的宾客,言谈举止如同平常一样,毫无悲戚之容。饮食上也没什么忌口的,该吃什么就吃什么。他甚至不为刘縯服丧,还是穿着平时的衣服。

刘玄听说后,不见刘秀,直接下诏封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加封武信侯。又命他不必去前线了,以后就留在宛城做官。

自己的大哥被人杀了,不但不起兵报仇,反倒向仇人去谢罪,还不敢为大哥服丧,竟然和没事人一样。仇人刘玄不但没杀了刘秀,不但没有斩草除根,还升了他的官,封了侯。这种不寻常的晋升提拔,这是连昆阳之战建立那么大的功勋都没有得到的。

这一系列诡异事件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意味着什么呢?

刘縯之所以被杀死,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对刘玄的皇帝地位构成了直接威胁。他不过是起义军内讧的牺牲品而已。

刘縯与刘玄的斗争,本质是权力之争,是为了皇位而展开的血腥争斗。刘縯的被杀,在义军之中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尤其是在舂陵和刘縯一起举兵的刘氏宗室子弟以及宗室系将领,对于刘縯的死总是愤愤不平。实际上,刘縯的死,是刘玄对宗室系将领一个严厉警告,其实就是“杀鸡儆猴”。 刘玄用血腥的屠杀告诉这些人,我才是合法的皇帝,我才是真命天子。我连刘縯这样的元勋重臣都敢杀,还有谁不敢杀?刘縯被刘玄诛灭后,刘玄除去了对自己地位具有最大威胁的一块绊脚石,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今后再也没人敢对他的地位发出挑战了。

为什么刘秀不敢起兵为大哥报仇?原因有四:

其一,刘玄是大哥刘縯生前和绿林系、宗室系将领一起拥立的皇帝,更始政权的合法性不容质疑。更始帝做的再不对,也是皇帝按律行事。如果刘秀起兵复仇,虽然能够获得道义上的同情,但是在法理上就落了下风。起兵讨伐更始帝,就是犯上作乱,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

其二,当时,刘氏一门老小数百口,全部都在宛城。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叔父刘良,大姐刘黄一家、三妹刘伯姬一家,尤其是新娶的夫人阴丽华一家,都在刘玄的控制之下。如果刘秀头脑发热,胆敢起兵造反,刘氏一门几百口的性命怕就难保了。恐怕刘秀起兵之日,就是刘家举族覆灭、人头落地之时。小长安一战,刘氏一门死了几十口。刘秀实在没有胆量拿自己的亲人、家眷的性命开玩笑。这个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刘秀不敢造反,主要是由于投鼠忌器,心有顾虑,担心家属遭殃被害。

其三,宛城朝廷的实权掌握在王匡、王凤、朱鲔、陈牧、张卬等绿林系将领的的手中。换句话说,刘玄的背后是一个集团,是绿林集团在背后为刘玄撑腰。刘秀虽然在昆阳一战成名,但是他取得战功主要借助的是绿林系统的力量。大哥刘縯的亲信部队不仅人数少得可怜,而且大多数将领、士兵实战经验不足。参与的最大规模战役是宛城战役。所经历的战斗的残酷性,根本无法和昆阳之战相提并论。也就是说,一旦刘秀招集旧部起兵为大哥报仇,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其四,王莽虽然遭到沉重的打击,但是具有一定的实力。随时可能卷土重来。毕竟,王莽是更始政权各系统的共同敌人。绿林系与刘縯系的矛盾再大,仇恨再深,也比不上和王莽的矛盾大、仇恨深。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那就是必须先推翻新莽王朝。至于谁将来得天下,那是以后的事,先把王莽灭了再说。推翻王莽,中兴汉室,是大哥刘縯生前的夙愿,也是刘秀本人的政治理想。如果为了报私仇起兵,则与此背道而驰。这是原因之四。

正是因为基于以上四个原因,刘秀根本不敢妄动。他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忍耐。

那么,刘秀为什么要如此迅速地赶回宛城谢罪?他难道不怕陪着大哥一起上路?为什么刘秀在办理丧事的时候,不敢为大哥服丧?还要“饮食言笑如平常”?

这是由于刘秀算准了刘玄不敢轻易对自己下手。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刘縯、刘秀兄弟毕竟是首义元勋。宗室系虽然在更始政权中的实力相对弱小,但是毕竟也是有一定实力的。尤其是昆阳一战,以刘秀为代表的宗室刘縯系将领也建立了殊勋。宗室子弟在夺取宛城的战役中也立下了战功。更始政权为了保持稳定,为了保持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平衡,也不敢轻易下手。尤其是杀了刘縯之后。刘縯深得民心人望,宗室子弟虽然心怀怨恨,敢怒不敢言。刘玄如果再杀了刘秀这样一位刚刚在昆阳立下大功的战将,可能将会激起大变。因此,就一般情况而言,刘玄绝不敢轻易杀刘秀。

其次,很多志士能人都是冲着刘縯才来投奔更始政权的。更始政权也想取得天下人的支持,也想招募更多的英才加入。如果失去了人望、民心,对于更始政权极其不利。杀了刘縯,在政治上已经失分很多。如果再杀了刘秀,谁还敢来投奔自己?

第三,刘秀在昆阳的战功以及和绿林将领的交情,也是他的护身符。昆阳一战,要不是刘秀力排众议,坚持抵抗,恐怕更始政权早就覆灭了。尤其是在诸臣之中排名第二的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等人,刘秀对他们可谓有救命之恩。刘玄要杀刘縯,王凤、王常他们可能觉得与自己没多大关系。但是刘玄要杀刘秀,那就要掂量、掂量,要看看王凤、王常他们答应不答应。

因此,刘秀判断,刘玄决不敢轻易杀自己。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刘秀才敢孤身驰回宛城谢罪。

刘秀只身驰回宛城谢罪,实际上是给刘玄做的一个和解姿态。他的意思是:“大哥已经被你们杀了,我作为罪犯亲属前来请罪,你们朝廷就看着办吧!”刘秀此举,实际上是在摸刘玄的底牌,看对方究竟想拿自己怎么办。刘玄之所以迟迟不接见刘秀,主要是还没有拿定主意,暂时还不知道怎么办,实际上是在暗中观察刘秀的举动,然后再决定怎么处置他。实际上就是想抓他的把柄。一旦刘秀言语失谨,被刘玄抓住,那真的将和要他大哥一起“上路”了。刘秀当然对此心知肚明,所以就采用韬晦之计,有意装做满不在乎的样子。不但不给大哥服丧,甚至“饮食言笑如平常”。绝口不谈在昆阳的功劳,意思是我从来不认为这个功劳是自己一个人立下的,所有的功劳应该归功于更始朝廷,归公于皇帝刘玄。刘秀的行为,是用行动清清楚楚地告诉朝廷,我刘秀对朝廷没有丝毫怨恨,而且从来不敢居功自傲,愿意服从朝廷的领导,愿意俯首帖耳做刘玄的臣子。当然,刘玄也不是傻瓜,明明知道刘秀这样做可能是装出来的。但是没有把柄,无法治他的罪。而且刘秀又刚刚在建立大功。平白无故地杀了刘秀,实在难以服众。这简直是要逼着宗室刘縯系将领起兵造反。更何况,刚刚杀了刘縯,不但宗室刘縯系将领强烈不满,海内外负面影响也太大。经过斟酌,刘玄决定不但不杀刘秀,而且还要晋升其为破虏大将军,加封武信侯。此举也是一石三鸟:

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雪域桃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第1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