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没有经验,又是仓促之间遭遇伏击。主将刘縯也慌了手脚。不知道敌军来了多少人,既辩不清方向,又找不到自己的队伍。在无法控制局面之时,他只能掉头,按原路逃走。群龙无首之下,起义军阵形大乱,士兵们四散奔窜,各自逃命,导致全军溃败。随着全军大队人马溃乱,走在队伍中间的随军家眷也都与大队失散了。刘秀看到情势不妙,也赶紧调转方向,纵马沿着大路向棘阳方向狂奔。在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大叫:“救命!救命啊!”刘秀定睛一看,原来是三妹刘伯姬在路边呼喊。刘秀见状,急忙一把将妹妹提上马。两人共同乘坐一匹马,没命地往棘阳方向逃。在他们的身后,官军一直在紧追不舍。
他们兄妹二人又纵马狂奔了一段,老远就看见一个女人带着几个女孩在路边艰难地蹒跚步行。刘秀纵马飞驰到跟前一看,竟然是二姐刘元和她的三个女儿。此时,追兵的马蹄声已经能够听得清清楚楚了。刘秀急的满头大汗,赶紧叫她也上马,一起逃命。刘元挥手说:“行了!你们两个赶紧逃走吧!你们救不了我!快走!难道大家要死在一起吗?”刘秀不忍心,迟疑不决。这个时候,追兵的马蹄声都能够听见了。刘秀含泪挥鞭,带着小妹飞驰而去。追兵赶到,刘元和三个女儿全部倒在了血泊之中。
这一仗,刘秀不但失去二姐和三个外甥女,二哥刘仲也在战斗中阵亡。养父刘良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也被杀。刘家子弟阵亡者数十人,元气大伤。
然而,刘縯、刘秀就是想逃回棘阳,也不是那么容易。此时,棘阳城也遭到了官军的大举围攻。此时,有一个人挺身而出,杀散了官军,保住了棘阳,才使得起义军有了一个安身之地。这个人就是刘祉。
起初,刘縯率大军从棘阳出发之后,准备进攻小长安。刘祉则率军作为后队,走在队尾殿后,掩护大队的安全。当他得闻主力遭到伏击,眼看着前面的士兵溃败下来,知道大事不妙。他立即掉头往回跑,守住了棘阳。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刘祉刚刚带着部队进了棘阳,甄阜的军队就到了城下。有人在城下高喊:“舂陵反贼,尔等的家属,都在宛城的监狱里,还不早早出降!可免一死!” 刘祉面无惧色,发出乱箭,算是做了回答。甄阜闻报大怒,立即下令将在宛城中搜捕到的舂陵刘氏族人全部就地正法。一时之间,宛城街衢之上,顿时成了刑场,成了一片血海。在这场大屠杀中,刘祉的母亲、妻子、儿女、弟弟等数十口亲属,倒在了甄阜的屠刀之下。同时遇难的,还有舂陵宗室的族人数百口。
刘縯、刘秀收拾残部奔回棘阳之时,看到刘祉在守城,这才惊魂稍定。赶紧收拢残兵败将,闭门自守,再也不敢出战。
小长安的惨败,对于刘秀来说,是一个令他终身难忘、刻骨铭心的沉痛教训。通过这次失败,他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成就功业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要想成功,要想做成大事,就必须谨慎、小心。刘秀为人,性格本来就老成持重,沉默寡言。从此,刘秀做事愈发持重起来。
小长安的惨败,也让一向豁达、豪放的刘縯也变得小心谨慎,不敢再轻敌。
(五)力挽狂澜
地皇三年十二月,甄阜、梁丘赐自从在小长安一战打败了汉军,把缴获来的大量粮食、辎重安顿在蓝乡,只留下少数士兵看管。然后二人亲自带领精兵十万南渡黄淳水,乘胜急速前进,很快就抵达沘水岸边,在两水之间扎营布防,准备进攻棘阳。他们还下令拆除黄淳水上的桥梁,示以破釜沉舟之意,意欲尽灭汉军。他们下了决心:不灭反贼,绝不回师!
甄阜、梁丘赐此举,显然是模仿当年的项羽。当年,项羽率楚军去救巨鹿,初战失利。项羽率大军在渡过漳河之后,破釜沉舟以激厉士气。最终以少胜多,大破秦军章邯部于巨鹿之野,斩杀秦将苏角,俘虏王离,这是历史上著名的经典战例之一。
然而,此时甄阜、梁丘赐的行为多少有些奇怪。他们如果按照普通的方法去作战,以双方的实力对比,新莽军队获胜的可能性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在首战获胜,军队人数、素质又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之下,既不准备足够的粮食,居然又自断后路,这不是很奇怪吗?难道仅仅是为了鼓舞士气?
显然,除了鼓舞士气而外,甄阜、梁丘赐还有别的用意。也就是说,他们不仅想赢,而且要赢得漂亮。如果能够用古法取胜,将来把战况经过上奏给皇上,岂不是能够获得更大的荣耀? 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加官进爵,受到更大的荣宠,还能成为千古名将。以后,后人们会津津乐道:“前有项羽,后有甄阜、梁丘赐”。
但是,任何一种策略都不能滥用,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适当的方法。“破釜沉舟”是特殊情况之下的无奈之举,而不是正常情形之下的作战常规。真是有什么样的主子,就会有什么样的臣子。书呆子皇帝王莽,培养出的将领也是充满学究呆气。他们的刻意模仿古人,给全军带来了巨大的作战风险。
再说棘阳城里的刘縯。此时的他正焦躁不安。大敌当前,他不仅那不出任何办法,而且起义军内部也出了大问题。当时,王凤﹑陈牧部下的新市﹑平林士兵,本来就是土匪,只爱金银美女,当土匪就是为了抢掠、奸淫。自从小长安一战大败之后,又屡次受到新莽军队的重创。此时,甄阜、梁丘赐的大军已经逼近棘阳,即将兵临城下。而王凤﹑陈牧等绿林军首领却打起了小算盘。他们看势头不对,就想一轰而散,逃回山中继续做强盗。对此,刘縯很焦急,他知道一旦这些人都跑了。自己手下这点人根本不是甄阜、梁丘赐的对手,被消灭是迟早的事情。自己建功立业的梦想破灭事小,刘家一门几百口都将死无葬身之地。想到这些,他不禁有些毛骨悚然。
刘縯虽然是名义上的全军统帅,但是他的话,却对王凤﹑陈牧等人毫无约束力。为此,他急得团团转,一筹莫展。有道是“天无绝人之路”,这天,刘縯正在忧心如焚之际,突然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下江兵首领王常率领五千人马,已经进了宜秋聚了!刘縯听到这个消息,不禁大喜过望,立即有了主意。
王常率领的下江兵,与新市兵﹑平林兵一样,其实也是土匪。这个王常,到底是什么人呢?
王常字颜卿,是颍川郡舞阳县人。王莽未年,他为了给弟弟报仇,杀人之后亡命江夏,成了一名江洋大盗。此后,王凤、王匡等人聚集了数万人,在云杜县的绿林山中起义,这就是最早的“绿林军”。由于王常为人剽悍勇猛,经常作为先锋,四处攻略郡、县。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常也有了自己的人马,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首领。
此后,由于瘟疫的爆发,又缺少粮食,“绿林军”开始溃散。王常带着自己的队伍,与成丹、张卬(音áng)进入南郡蓝口掠食,自称“下江兵”。王莽派严尤、陈茂前来围剿,下江兵。王常与成丹、张卬逃走,收拾残兵败将奔入蒌谿,暂且安身。此后,他又率众在钟县、龙县之间劫略,招兵买马,人数发展到了数千人之多。此时,他刚刚在上唐打了一个大胜仗,他击败了新莽朝廷的荆州牧,缴获了很多兵器、钱粮。随后,他率军北上,进驻宜秋。
刘縯得知这个消息,好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终于看到了一丝希望。于是,刘縯连夜出发,带着刘秀、李通赶到宜秋。他此行的唯一,就是亲自到宜秋聚登门做说客,试图与王常联合起来,一起对付甄阜、梁丘赐。刘縯入城之后,对把门的士兵说:“我等想求见见贵军的一位贤明将领,以商议大事。”士兵就带着他们去见王常。见面之后,刘縯对王常说:“王莽残酷暴虐,百姓思念汉朝。而今如果刘氏复兴,就是当然的天下共主。我刘伯升愿此刻奋举义兵,破家起义挺身而出,就是为了复兴汉室效力,促使兴汉大业能够早日成功。”刘縯还说:“如果将来有一天,大功告成的话,我刘某人岂敢独自享受?我等愿与将军共富贵!”王常看到刘縯相貌不凡,言辞慷慨,又满怀忠义之心,大为感动,当场表示愿意与刘縯携手,共同对付官军。刘縯大喜,与之握手言欢,连胜道谢。不过,王常说这事他一个人说了不算,不能完全做主,他还要做其他两位首领成丹、张卬的工作。王常说,等他与成丹、张卬商量了之后,就派人给刘縯送信。刘縯看到王常答应帮忙,满心欢喜,带着刘秀、李通二人告辞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