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安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秀看见朝廷的执金吾出门,前呼后拥,车马浩浩荡荡,非常的气派。刘秀非常羡慕,回来之后,深有感叹地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从此,他发愤读书,更加刻苦地求学。此刻的刘秀,一心想着增加才干,出人头地。他梦想着,将来会有一天能够为国家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在他看来,只要能够当上执金吾这样的高官,能够娶到阴丽华这样的名门闺秀,此生再无他求,死而无憾。当然,在若干年后,他当上了人间最大的官―――皇帝,又如愿以偿地娶得到了阴丽华这样的如花美人作为皇后,这也许是他本人做梦到没有想到的事情。
在长安期间,刘秀结识了很多高人名士,如严光、朱佑、邓禹等人。他们都是当时他在太学里的同学、校友。
严光是会稽郡余姚人,字子陵,又名严遵,是会稽郡余姚县人。与刘秀不仅是太学里的同窗,也是至交好友。他很有才学,少年之时,即名满天下。然而他为人却清高孤峻,不慕富贵,后来成为著名的隐士之一。严光虽然孤傲,却与谦虚好学的刘秀很能谈的来。时间长了,二人慢慢地就成了至交好友。
朱佑字仲先,是一个高士才子,文武双全。他也是南阳郡宛城人。朱佑母亲的娘家在舂陵,也是刘氏宗室。朱佑小的时候,父亲去世的早,无人照看。因此,朱佑与母亲一起回到舂陵的外祖母家生活。朱佑与刘縯、刘秀兄弟从小一起长大,小时候经常在一起玩,彼此之间的关系很好。此时,朱佑也在长安读书,他的年纪比刘秀大一些,很好学,学问也比刘秀高,经常为周围的同学讲解经书大义。因此,刘秀经常去朱佑的住所,向他求教。朱佑每次到讲堂去的时候,刘秀总是恭恭敬敬地站在讲堂门口迎候。朱佑到来后,从来不问刘秀在这里等谁,旁若无人,直接就进去给同学们上课。刘秀做了皇帝之后,有一次到朱佑的宅子里去看望他。朱佑听到消息,不敢怠慢,早早地就站在门口迎候。刘秀戏谑地问:“现在你还先去讲堂给人家上课吗?” 说罢,哈哈大笑。朱佑面有惭色,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不过,在长安时,朱佑与刘秀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有一次,刘秀生了病,要买蜂蜜入药。由于经济拮据,刘秀竟然拿不出足够的钱去买。朱佑知道后,就自掏腰包添钱帮刘秀把蜂蜜买了回来。对于这点,刘秀一直很感激。后来,刘秀取得了天下,回赠给朱佑一石白色的上等蜂蜜,开玩笑地问他:“仲先兄,这种蜂蜜,与在长安时我们买的那种相比,味道如何?”说罢,二人相视大笑。
在长安时,刘秀还认识了一个少年英才―――南阳新野人邓禹。邓禹字仲华,当时只有十三岁,也受业于长安。别看邓禹小小年纪,却能咏诵《诗经》,算是个神童。邓禹看到刘秀相貌奇伟,感觉他不是寻常人。又听其言论,观察其胸襟,更觉得刘秀器宇非凡。于是,二人倾心结交,也成了好朋友。
刘秀在长安求学,开阔了眼界,结交了四方俊杰,见了大世面。他那雍容大度的气派,虚怀若谷的胸襟,坚毅宽厚的品格,处变不惊的反应能力,驾驭群下的深谋远略的培养形成,与他在长安的这次远行求学有很大的关系。
刘秀在长安的学习,只有大约三年时间。由于时间过于短暂,在学问方面,只是说是粗通《尚书》,谈不上有多么优秀。几年后,由于家境实在太困难,无力负担昂贵的学习费用,不得不辍学返回故乡舂陵。
(三)密谋造反
地皇三年(西元二十二年)夏秋之间,南阳郡也爆发了荒饥,老百姓或者大量饿死,或者外出逃难加入流民队伍。一时之间,南阳郡的空气也陡然紧张起来。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传说、五花八门的谶语层出不穷。有人经过推演,得到了这样的谶语:“王氏必灭,汉室当兴。”有人甚至预言说:刘氏皇族的某人一定会起兵为刘氏复仇,重新夺回失去的权力。总之一句话,大意都是说:大新朝廷已经不行了,这皇帝的位子,还是应该让刘家的人来坐。这些传闻,比正在发生的大饥荒更可怕,更具有破坏力。一时之间,这些谶语、传闻,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在各个地方引起了巨大的思想混乱。人们忧心忡忡,不知所措。人都是贪生怕死的动物,都想好好地活着,都想安安分分地过太平日子,谁个愿意打仗?谁个愿意去送死?
如果真是要改朝换代,那么战争则是不可避免。战争是残酷的,是要死人的。一旦打起来,那可不是开玩笑,无数的无辜平民将成为战争的最大牺牲品。可以想见,到了那个时候,人头落地,血流成河。白骨积山,流血飘橹,千百万无辜生灵横遭涂炭。难道说,真的是要天下大乱了吗?“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粉如雪”的可怕场景,难道真是要在这片土地上重新上演吗?
刘秀的一生,始终与神秘的谶语紧密相连。谶语,也叫做谶记、谶纬,这是兴盛于秦汉时期的一种神秘的学说。简单地说,它可以昭示吉凶,预测未来。它的原理非常复杂,由于时隔年代久远,资料匮乏,到现在我们都不知道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推演、预测。不过在当时,社会上的人对于各种形形色色的谶记都在热衷研究,成为风靡数百年的流行时尚。
在西汉末年,对于谶纬之术最精通的是刘向、刘歆父子二人。他们都是闻名天下的大学者。他们父子二人,在学术上,堪称父子英豪,宗室“双壁”。然而,在人品上,确是一正一邪,一忠一奸。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也是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时期的朝廷重臣,先后历任中郎、光禄大夫等职。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学家,也擅长天文之学,精通谶纬学说。刘向对大汉朝忠心耿耿,对于王氏家族的专权极为不满,屡次向皇帝上书,以天降灾异,以上天垂下“阴侵犯阳之象”为由,要求削弱外戚势力,还政于刘氏。刘向的忠言当然遭到了王氏家族的痛恨。因此,他在光禄大夫位置上一直干了三十多年,却一直没有得到拔擢,他的意见也被皇帝拒绝。最终,他看到王氏家族势力越来越大,深感忧虑。后来,抑郁病死。
刘向的儿子刘歆,却是一个奸邪小人。他完全继承了父亲的学术,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刘歆却没有继承父亲的人品。与父亲刘向相反,对于权势显赫的王氏家族,刘歆却是一身的奴颜媚骨。他与王莽私交甚厚,对其极力推崇。绥和二年五月,时任大司马、身为首席辅政大臣的王莽向新即位的汉哀帝推荐刘歆,说他有才干有德行。汉哀帝下诏任命时任中垒校尉的刘歆为侍中,逐步升为光禄大夫,地位日益显贵,深受皇帝的宠信。这个刘歆,在天文谶纬上的确是个奇才,他参阅了大量的资料,对未来的时局进行了推演。他惊奇地发现,未来的数十年中,刘氏应当再次受命于天。未来天子的名字,叫做刘秀。刘歆这人,不仅是个奸臣,而且有野心。他对自己的推演结果深信不疑。于是,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刘秀,以应天象。他也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登基称帝。
不过,按照法律,私造谶记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旦被人告发查实,脑袋就要搬家。因此,刘歆对自己为什么要改名秘而不宣。对外只说是自己的名字与汉哀帝的名字“刘欣”谐音,因此改名为“刘秀”。就这样,刘歆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刘秀”。
然而,事情绝没那么简单。刘歆突然改名的举动也引起了社会上一些人的关注。特别是那些同样喜好天象星历,喜欢搞谶语预测的人们的注意。于是,他们也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令人诧异的是,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王者之气,真龙之命,不是靠涂改作弊能够得到的,当然是另有其人,绝不是这个有才无德的刘歆。真正的王者,早已隐藏在民间。这条潜伏在深渊中的游龙,若隐若现。此刻已经到了“见龙在田”之时,他早已悄然在民间的山野中出现。正如一首诗所说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过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条力量微弱的幼龙,没有人注意到他。
在几年之前,也就是地皇初年,刘縯、刘秀兄弟和他们的二姐夫邓晨一起去宛城拜望一位非常有名气的术士穰(音ráng)城人蔡少公,此人也是个著名的江湖术士,以精通图谶闻名,在南阳郡一带极有名气。闲聊之间,蔡少公对大家说:“依照老夫所研究之图谶中的说法,将来一个名叫的人刘秀应该做天子。”当时,大家马上想到了王莽朝廷里的那个国师公刘歆―――那个冒牌的“刘秀”。有人马上就说:“蔡翁,您说的这个人是国师公刘秀吗?”刘秀当时恰好坐在大哥刘縯身边,顺口搭腔,开玩笑地说:“你怎么知道不是我这个刘秀呢?”众人顿时哄堂大笑。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假如几个朋友在一起闲聊,有人看到电视新闻,估计说:“某某人应该做总统。”其中的一位站起来说:“这个人会不会就是我?”难道大家不会嘲笑他吗?古往今来,社会上的人情世故几乎没什么太大区别,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