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特知道,若从正面进攻,无异于自杀。他不像李那么笨,笨到仰攻敌人高地堡垒的程度。他把进攻重点放在两翼,命令中间的托马斯不要擅自进攻:“不得跃出战壕出击”。
托马斯不服,要求格兰特收回成命。他的坎伯兰军团已经困的太久,官兵们早就憋一肚子火,等着向敌人发泄。
格兰特不为所动。
11月24日,进攻正式开始。胡克从左翼进攻,在大雾之中发动进攻,连续不间断作战,南军人少,胡克很顺利把这些南军赶下山。
谢尔曼攻右,好不容易打下一座小山,却发现这座小山不过是条支脉,没啥鸟用。他们接着向主脉奔袭,不料那里边盘踞着布拉格手下最好的一个师。11月25日晨,谢尔曼发动进攻,攻了数小时还能成功。格兰特派兵增援,也无进展。
看来,还得另想办法。
格兰特命令在中央的托马斯,向传教士岭山脚下的第一道南军防线,实施牵制性攻击。
注意:是牵制性攻击,不是全力进攻。只要占领南军第一道防线战壕即可,不要攻上山,牵制一下敌军,为谢尔曼减轻压力。
托马斯领命,派两个师去攻攻。
坎伯兰军团憋得太久了。这两个师得令后,雄赳赳气昂昂开赴前线,一阵呐喊,嚎叫着向敌人冲去,一举攻占了敌军的山脚战壕。
格兰特在指挥部,从1英里外远远看见坎伯兰军团得手,很高兴。可是,一会儿他突然发现,坎伯兰军团官兵违背他的命令,竟然离开山脚第一道战壕,向山上发起进攻了。
仰攻敌人,很危险。格兰特急了,怒气冲冲地问道托马斯:“是谁下令让他们攻上山的?”
托马斯茫然,问副官:“是不是你下的命令?”
副官一头雾水。
实际指挥部谁也没有下达命令,是第一线指挥官临时下的命令,自主往上攻击的。
原来,这些官兵占领南军山脚下的战壕后发现,大事不好----部队完全暴露在南军山腰和山顶两道战线的火力之下。南军从上往下射击,坎伯兰军团官兵被打得到处乱窜,无处可躲。
若退回去,要经过一片开阔地,那样死伤会很惨重。
进,危险;退,更危险;不进不退,等着全部被消灭。
绝境之下,少数官兵决定拼了----往上攻。
横竖是个死,不如拼个你死我活。
这些官兵带头上冲,其他人反应过来,也跟着冲,一下子整团整团的官兵,冒着南军炮火,不要命地仰冲。
格兰特哀叹:这下完了。
可是,实际刚好相反,只见北军兴奋叫喊,全线同时向上推进,个别军官下令士兵不要上冲,但很快自己也被士兵推着往上走。在嚎叫声中,北军很快到达敌军第二道防线。
还没等格兰特反应过来,前锋居然蜂涌向前,直插顶峰。南军纷纷逃跑,北军轻松占领山顶。
怎么回事?南军的英勇哪里去了?
实际不关南军英勇什么事,而是南军布阵出了大问题。
南军布阵时,山腰兵力极弱,主要兵力和枪炮布置在山岭制高点上,正常情况下是对的。但这座山的表面有许多沟壑、小洼地和凸起的地块,北方佬就以这些沟壑、小洼地和凸起的土石块作掩护,拐弯抹角、躲躲藏藏往上冲。
南军根本没料到还会这样。当北军突然冲到他们面前时,无不大吃一惊,一下子惊慌失措。还没等他们稳定心神,数万北军不要命地涌上山岭,南军抵挡不住,很快垮掉,数千名士兵非逃即降。逃者丢盔弃甲,遁入林中,很快不见踪影。布拉格不明不白地被军队携裹着逃走了。
查塔努加战役就这样以戏剧性的情节结束了。南军伤亡6667人,北军伤亡5815人。
格兰特策马登高,官兵们一起欢呼。
一些士兵对他喊:“我们以往缺少的只是一个好长官!”
查塔努加的胜利,让格兰特的声望进一步上涨。
西部战场的胜利,并没有让林肯松一口气,因为他面临的烦心事一件接一件,仿佛永无停息。
首先是征兵的事情。
因战事胶着,需要更多的士兵,加上1861年征募的服役期为两年的40个团,1862年征募的服役期为九个月的90个团,都在1863年年中服役期满,征兵就成为一件大事。
但是,大家不再像内战初期那样天真,有一股报国热情。随着战事日益残酷,没几个人愿意再从军。特别是林肯颁布废奴宣言以后,白人小伙当兵的意愿更加降低,大都不愿意为“黑鬼”去送死。
鉴于这种情况,国会于1863年3 月3 日通过兵役法,规定征兵的条件是:身体合格,年龄在20岁至45岁之间的男性公民( 含已申请入籍的外侨)。
那个时候,强制征兵被认为是强人所难,群众对此深恶痛绝。所以各地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年轻人志愿参军。各地给志愿参军的人发补助金,吸引合格男人志愿参军。各地之间为了吸引对方的人口,竞相给补助金加码。10月,联邦政府也制定法令,发给每个服役期为三年的志愿兵300 美元的入伍津贴。这样,新志愿兵可从联邦、州和地方多次领取津贴,有的达1000 美元以上。对普通人来说,这是笔不小的收入。
有的人很精明,把志愿入伍变成了一条赚钱的门道。他们在甲地参军,领取津贴后逃走,跑到乙地参军,再领一次津贴,如此多次循环。有的就在本地参军、领钱、退出,再参军、领钱、退出,不断循环,很快致富。据说最多的达32次,马上成为“万元户”----在那个普通工人年薪只有500美元上下的年代,上万元可谓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