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制霸之空城计(35)
袁大化无心恋栈,他向北京政府推荐的人也姓袁,是当时的南疆第一人、喀什道台袁鸿佑。
袁鸿佑,字樵荪。安徽泗县人,生于1841年,比袁大化还年长十岁。十九岁从军,在袁世凯的爷爷袁甲三麾下当差,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屡立战功。1876年刘锦棠出关收复新疆,檄调袁鸿佑入营参赞。在新疆作战期间的经历,在《碑铭》中有记载:“至罗布淖尔猝遇伏,前军败没。公闻,驰至,挥长矛大呼入贼阵。贼出不意,皆惊靡,遂连下南路诸城。 ”刘锦棠称赞袁“艰苦卓绝,立志不欺,惟该员一人而已!”上述记述除却夸大的成分,但是也可以看出袁鸿祐是个惯于行伍,意志坚定,作战勇猛果敢之人。1902年袁鸿佑被补授喀什噶尔道尹,从镇压太平到收复新疆,他在战争年代顺风顺水,可是和平时期一来,他的仕途牛市戛然而止了。因此一个区区的道尹实职,足足蹉跎了他二十三年,这也是那时武将的宿命,这一年他已六十一岁了。
袁鸿佑在袁大化来新疆的时候,已在喀什道尹的凳子上磨了十年屁股了。因此,在当时的新疆官场他们俩被称为新疆二袁,袁鸿佑俨然是南疆之主。
伊犁革命成功后,袁大化派兵西进伊犁的时候,袁鸿佑在南疆为他征集、提供了二十万两军饷支持其对伊犁作战,也是铁杆的清粉,他在收到袁大化关于清帝退位的消息以后,秘而不宣,对外依然使用宣统年号。
可是袁鸿佑也有和袁大化不同的地方,甚至与广福也不同。他虽然有着一颗效忠大清的心,却可以换披各色马甲。
上次袁大化镇压了刘先俊起义之后,将二百多名参与事变的巡署东营的士兵发配南疆,这些人大部分是哥老会成员,而带队南下的谭长谷也是哥老会重要成员。
而南疆的哥老会又与伊犁哥老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伊犁方面为了加大在和谈中的筹码,派人通知南疆各地的哥老会,展开戕官行动。也就是实施定点清除,以南疆在岗的清政府官员为目标搞恐怖袭击,以革命的恐怖来震慑***顽固派。
于是从四月开始,哥老会发起了一大波恐怖袭击,在阿克苏,总兵查春华、炮队营长汤友廷杀死道台陈正原和知府王乃发;在库车,游击谭长谷、钟冠华杀死知州毛英畏;在喀拉沙尔吴怀首、何正元杀死知府张铣;在若羌,哥老会也刺死了知县胡英华;在轮台,哥老会王海龙杀死了知事李华嵩。实际上南疆陷入一片动荡的无政府状态,而此时把火点起来的革命党也并不能完全控制哥老会的行动了。
在这样紧张恐怖的时候,袁鸿佑好汉不吃眼前亏,不但在自己的院子里竖起一杆大旗,上书“中华民国万岁”,而且还带头剪掉了辫子,又打开府库,拔发库银给哥老会的人。
这种情况下,伊犁军政府贺家栋和杨缵绪等人审时度势,为了先把首要的敌人袁大化架空进而驱逐出新疆,鼓动喀什噶尔的湘籍军人推举袁鸿佑为都督与袁大化分庭抗礼。
其实伊犁革命党人也知道袁鸿佑是个老滑头,但是为了先对付死硬派袁大化,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也向北京大力举荐袁鸿佑。就算袁鸿佑真的当上了都督,由于喀什噶尔地区哥老会树大根深,革命派进退两便,不怕他不就范。当然,这一切也只是伊犁革命党的一厢情愿而已。
伊犁革命政府没有想到的是袁大化此时已是无心恋栈了,伊方推荐袁鸿佑时,袁大化顺水推舟报到北京。可是北京的另一个姓袁的一看,这家伙,六十岁的老同志申请退休,接班的倒是一个七十岁的老大爷,这不是开玩笑呢吗,所以当时就给驳了回来。
北京政府的驳斥电报发到新疆,第一个见到电报的人就是袁大化。他马上再次致电北京,强调“保鸿佑所以保饷源、保新疆也。”
袁大化在这件事上为什么和伊犁方面采取了同样的态度呢,原因就在于袁鸿佑两面讨喜的做法。袁大化看到袁鸿佑忠于清朝的守旧一面,革命党看到他改弦更张的灵活一面,另外,革命党在全疆各处掀起这波恐怖袭击给袁大化造成的震慑作用也是非常大,他现在也是急于脱身东去。所以在伊犁和迪化两方面的共同努力下,1912年4月25日,袁鸿佑终于被北京政府任命为接替袁大化的新疆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