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霸天山之甘棠西行(382)
对于新疆在收复之后的管理问题,军机处早就命左宗棠规划运筹。
左宗棠给出了新疆仿照内地建省的药方,但是军机处仔细权衡后认为“郡县之制,以民为本。现由嘉峪关、乌鲁木齐至库尔喀喇乌苏迤西,商户、回户各存若干?由吐鲁番至南八城,缠头回共存若干?除旧有各厅、州、县外,其余各城改设行省,究竟合宜与否?倘置郡县,有无可治之民,不设行省,此外有无良策?”
1878年11月16日,左宗棠在《复陈新疆情形折》里对此做出了答疑。
在这份新疆历史上里程碑意义的奏折里左宗棠说:“新疆之变,起于北路。迪化失守,所属相继沦陷,户口伤亡最多,汉民被祸尤酷,以逆回仇视汉民故也。比大军进剿,连拔坚城,而昌吉、呼图壁、绥来回民又因畏剿逃奔南路,烟户顿减。克复以来,还定安集,招徕开垦,户口渐增。迪化州各属尤成效可睹,旧额民户共四千二百有奇,现报承垦者已三千六百余户。昌吉县民户旧共三千九百有奇,现报承垦者仅四百数十户。阜康县民户旧有三千九十余,现报承垦者仅二百一十余户。绥来县民户旧有三千七百余,现报承垦者八百五十余户。奇台县旧有民户四千三百六十有奇,现报承垦者五百七十余户。济木萨县丞所属旧有民户二千八百有奇,现报承垦者三百五十余户。呼图壁巡检所属旧有民户一千七百三十有奇,现报承垦者二百八十余户。库尔喀喇乌苏旧有民户仅八十有奇,现报承垦者尚数十户。精河旧有民户四十有奇,现报承垦者一百余户。镇西厅户口无考,旧种地六万亩,现报民垦三万六千余亩、兵垦四千余亩,土客渐增。此北路民户现存实数也。久罹兵燹,户口凋耗,无怪其然。镇迪一道所属,虽孑黎仅存,频年散给耕牛、种籽,酌发赈粮,广示招徕,自木垒河抵精河,除戈壁外,又均是腴区,土客民人及遣散勇丁领地耕垦,逐渐增加。署镇迪道周崇傅勤慎廉干,事必躬亲,渐有明效。需之时日,百堵皆兴。即以目前论之,亦非无可治之民也。吐鲁番旧隶镇迪道,荒地尚少,现委道员雷声远、署同知奎绂妥为抚辑,粮石租税已逾旧额之半。南八城,除英吉沙尔壤地褊小,乌什土性瘠薄,余均较吐鲁番为饶;而喀什噶尔、和阗、叶尔羌、阿克苏庶而兼富,物产丰盈,又较各城为盛。刘锦棠、张曜悉心经理,现委员开河引渠,清丈地亩,修筑城堡、塘站,铸钱征厘,百废肇兴,具有端绪,较之北路,尤易为功。是南北开设行省,天时、人事均有可乘之机。失今不图,未免可惜。此新疆之应改省者,一也。北路得之准部,南路得之回部,皆因俗施治,未能与内地一道同风,久已概为边地。伊犁设将军,又设参赞大臣一员;乌鲁木齐设都统;塔尔巴哈台、叶尔羌均设(办事)〔参赞〕大臣;〔喀什噶尔、阿克苏、库车、和阗、喀喇沙尔均设办事大臣〕伊犁等处设领队大臣五员;塔尔巴哈台、乌鲁木齐、库尔喀喇乌苏、古城子、巴里坤、吐鲁番、乌什、英吉沙尔,均设领队大臣;哈密设办事大臣一员,协办大臣一员;叶尔羌设兼管和阗事务协办大臣一员;乌什设帮办大臣一员;喀什噶尔设换防总兵一员。是边地、腹地,皆一律视之,无甚区别,与经野驭边之义不符。将军、都统与参赞、办事大臣,协办与领队大臣,职分等夷,或皆出自禁闼,或久握兵符,民隐未能周知,吏事素少历练,一旦持节临边,各不相下,稽察督责,有所难行,地周二万里,治兵之官多,治民之官少,而望政教旁敷、远民被泽,不亦难哉!北路粮员但管征收,而承催则责之头目。南路征收,均由回目阿奇木伯克等交官,官民隔绝,民之畏官,不如其畏所管头目。官之不肖者狎玩其民,辄以犬羊视之。凡有征索,头目人等辄以官意传取,倚势作威,民知怨官,不知怨所管头目也。内地征收常制,地丁合而为一,按亩出赋,故无无赋之地,亦无无地之赋。新疆则按丁索赋,富户丁少,赋役或轻,贫户丁多,则赋役反重,事理失平,莫甚于此。货币之制,子母不能相权;争讼之事,曲直不能径达。官与民语言不通,文字不晓,全恃通事居间传达,颠倒混淆,时所不免。此非官与民亲,渐通其情实,去其壅蔽,广置义塾,先教以汉文,俾其略识字义。征收所用券票,其户民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遇有舛误,即予随时更正,责成各厅州县,而道府察之,则纲目具而事易举,头目人等之权杀,官司之令行,民之情伪易知,政事之修废易见,长治久安之效,实基于此。此新疆之应改行省者,二也。”
左宗棠在这封奏折里表达的第一层意思是,现在天山南北两路人口和生产均在恢复中,而且人口数量已接近战前,现在又是原来的管理体系崩塌之后,正好可以重建新的体系,与内地郡县制接轨,这是天时、地利、人和都满足的极佳机会,稍纵即逝。
第二层意思,是从可行性的紧迫性方面展开说的。其中重点分析了此前的伯克制间接统治,造成了维族老百姓与清朝官府之间的对立。因为在南疆,凡事都是通过伯克和通事来传达和贯彻,清朝在新疆的最高统治者伊犁将军不管民政,地方上很多欺压百姓的事都是那些伯克干出来的,但是百姓的怨恨却都集中在清朝官员身上。与内地税收征管的地丁合一不同,在新疆征的是人头税。富户贵族因为人数少而赋役很轻,穷苦百姓则因为人数众多,每户纳税义务反而很重。
建省以后,实现直接统治,务必要广设义塾,普及维吾尔百姓的汉语教学,征收税赋的字据也得用汉文书写,旁边可以注维文。以后所有的政令下达、公告让维族百姓都知道,税赋上也采取内地相同的地丁合一政策,这样才是长治久安的基础。
最后一部分确实是真知灼见,精神阵地不抓到手,永远不能消弥动乱的源泉。左宗棠的想法是让那些回、维族小孩子从小就学三字经、百家姓来开蒙,而不是上来就念古兰经。可惜的是因为中原地区的局势变化,左氏的战略思想并没有得到持久的贯彻。
左宗棠前后两次上书,建议新疆设行省与内地一体管理,并且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进行了论证。最终打动了清中央政府,慈禧太后表示等待伊犁收复后再拿出具体的建省办法来。
左宗棠在伊犁收回后已奉诏回京,虽然新疆建省的总体规划是由左氏设计的,但是他本人与新疆之缘却基本上到此为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