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兴灭两和卓(118)
转过年来,张格尔方面传来消息,他最倚重的人—浩罕的下岗军官伊萨伯克和他兄弟木萨跟张格尔吵翻了,打包回了浩罕。
这下旻宁再也忍不住了,我说长龄你们几个能不能醒醒?!—“长龄统领大兵。应于何路进发。自当随宜审度。朕亦不为遥制。惟计长龄、杨遇春、行抵军营。已四月有余。武隆阿续到。亦逾两月。自已将进兵各路。躧探明确。何以屡次奏报。尚无定议。武隆阿前赴阿克苏查验军器。督催粮运。亦不过数日可毕。所奏兵力足敷分剿。即当克日前进。祇系空言塞责。刻计原调续调官兵。二月初旬总可到齐。伊犁乌噜木齐两路所运粮饷。当敷随营裹带之需。正宜趁此兵力壮盛。克期进剿。一鼓歼捦。若大兵久驻。不但师老饷糜。更恐益张贼智。现在汰劣克等、既被逆裔纠约进卡。助其逆焰。已失机宜。傥再任其日久勾结。羽翼更多。办理益形费手。该将军等自问当得何咎。务即将奇兵正兵进发路径。早为定议驰奏。以慰宵旰焦盼。一面克期督兵进剿。不得再事迁延。”
这道圣旨说得很明确了,该我做的我全做到位了,长龄、杨遇春哥俩到那都四个月了吧,武隆阿也到了两月了,都在干什么呢,看你们的奏报,就检查个后勤得多长时间呐?几天的事拖到现在,现在粮饷也齐了,还有什么借口呢?另外那个布鲁特的汰劣克也没争取过来,人家也进卡帮张格尔了,现在想出奇兵突袭也没机会了,等张格尔再凑点人马,我看你怎么办,这次用兵快五万了赶上乾隆年兆惠他们的两倍了,你们还说不行,那以前人家怎么干的呢?
显然皇帝的耐心已经被消费得差不多了,长龄等人是时候给旻宁一个说法了。
很快,长龄领衔上报给道光皇帝前敌指挥部的作战计划:定于道光七年二月六日(1827年3月3日)将全部主力集中在树窝子一路向喀什噶尔急进,原计划的另一路奇兵出乌什奔巴尔昌一带由于既多沙漠水草缺乏而且处于境外没有台站接济,同时布鲁特人又已公开站队张格尔,害怕会有牵制因此放弃,两路进攻并为一路。
因为拖到这个时间所有的奇袭计划都已丧失时机,而且周围的政治态势也有变化,旻宁心里再骂也没办法,好歹现在前线启动了,他还得哄着长龄他们几个—“该将军等、议定统领大兵。于二月初六日。径由树窝子一路。分为前敌后应。突往围攻。所见甚是。行军之道。移步换形。原在该将军等、审势相机妥办。务保万全。惟兵贵神速。必须掩其不备。克日围攻。既足以振军声而褫贼魄。且使逆裔无窜逸之暇。方为妥善。”
世纪兴灭两和卓(119)
3月3日长龄大军抵达巴尔楚克(今天的巴楚),巴尔楚克距离喀什噶尔二百里地,处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叶尔羌河从这里流过。因此这是最后一个可供补给的地方,从这里往南或是往北都是茫茫戈壁。长龄深谙兵道,在巴尔楚克留下了七千人,派巴哈布驻守,留这么多人守这里当然不仅是做大军后应和保障补给,同时是要预防叛军顺叶尔羌河北上抄了阿克苏大本营。
3月19日清军进抵大河拐,当夜叛军三千人趁清军脚跟未稳发动突袭。清军严阵以待,火器营发枪炮击败叛军。
次日一早晨,长龄传令天不亮就进军,准备反打对手个出其不意。
叛军败退回营的地方是洋阿尔巴特庄,是喀什噶尔的东大门,在这里张格尔部署了两万人阻击,对外扬言五万人虚张声势。
叛军利用地势,在庄内修建沙岗工事居高临下抵抗清军进攻。这个沙岗阵地一字排开,长达五六里地。
长龄的大军来到沙岗,立即分兵三路,杨遇春在左路、武隆阿在右路、长龄率大军从中路进击。
张格尔的叛军的战力就不用多说了,此战共毙敌上万,生擒三千二百余人,杨遇春和武隆阿追敌三十余里,长龄率军将整个回庄清洗了一遍。
截止到洋阿尔巴特一战,清军已经连续在戈壁里进军半个多月了,距离补给台站越来越远,军粮、水草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开始杀一些疲劳的马匹、骆驼充军粮了。所以现在必须速战速决,以能尽快进军到喀什绿洲。
3月22日,长龄进军到沙布都尔回庄(伽师西),这里离喀什噶尔只有五十里了。这个地方的地形在南疆算是极其罕见的,特点是苇湖、渠深、林密,是个典型的沼泽地带,不利于骑兵机动作战。
沙布都尔庄是喀什噶尔外围的最强一道防线,张格尔在这砸下了接近十万人,当然他的部队只能说是十万人而不是十万军队。有条大渠流经沙布都尔庄,叛军的首领是来自浩罕的安集延伯克色提巴尔迪,他下令把决开大渠把水灌进庄子里,然后叛军距险把整个部队排列在大渠的对岸。
长龄这回仍然是兵分三路,只不过每一路都分成前后队来做梯次进攻,而且根据地形调整为步兵在前、骑兵在后。
长龄和杨遇春居中,以吉勒通阿为后队;武隆阿在左翼,以倭楞泰为后队;杨芳在右翼,以哈朗阿为后队。前队均为步兵、后队皆为马队。
整个叛军的阵地前沿几乎全部是沼泽,清军中路步兵向正面发起进攻后,左右两翼的骑兵绕到水浅的地方强渡这条水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