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世纪兴灭两和卓59)
满清收回新疆,富三代弘历心情大好,现在的北边和西北角只剩下一个邻居就是沙俄了。而西边从北到南依次是哈萨克、浩罕和阿富汗,在当时的弘历眼里都还是些菜鸡。弘历对于从爷爷起三代人与准噶尔一百多年的战争刻骨铭心,所以把西北的战略防御重心放在了天山北路。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周边唯一可能对满清形成威胁的国家只有沙俄了。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满清设立了伊犁将军统管整个新疆,首任伊犁将军是前面立下军功的明瑞。满清在伊犁先后建了宁远、惠远、绥定、惠宁、瞻德、拱宸、广仁、熙春、塔尔奇等九座城池被称为伊犁九城。这个伊犁将军下面分成南路、北路和东路三个行政中心。北路有伊犁和塔城各设参赞大臣、南路在喀什噶尔设参赞大臣统领南疆、东路在乌鲁木齐设都统总辖东路。伊犁将军相当于省委书记兼军区司令,军政一把抓。参赞大臣和都统相相当于军分区司令。
满清在新疆的常规驻军在正常情况下维持在两万两千人左右,其中八旗兵一万二千人、绿营兵则是一万人。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兵力部署在天山北路,南疆一带通常驻军六千人左右。而其中更为关键的是,北疆的军队大部分是驻防兵,也就是可以带随军家属的常驻军队,而且战斗力较强的八旗兵大部分配置在北疆。南疆的军队全部是换防兵,也就是三年五载从关内抽调部队轮流换防,大部是绿营兵,南疆通常的八旗驻军只有不到一千人。从这个配置能看出来满清对于准噶尔盆地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塔里木盆地。
上面啰嗦这么多驻军的事,原因就在下面,如果没有上面那些人,下面这些事根本干不成。为什么说新疆在满清统治时代,中原的中央政权对其控制程度之强是前所未有的呢?先说北疆,对北路的蒙古人和哈萨克人满清仍然用的喀尔喀的管理办法札萨克制度,编旗设盟。而对于东路乌鲁木齐到哈密一线这些原本清代甚至明代控制能力较强的地区开始推行和内地一样的郡县制,后来逐步扩大到连吐鲁番也包括进来。最后对于南疆,这个是中原王朝控制力较弱地地区,满清推行的是伯克制。无论是札萨克制还是伯克制都是辫子的权宜之计,其最终的目标仍然是实现与内地统一的郡县制来强化对基层组织的掌控。乾隆二十八年弘历下旨,南疆五品以上伯克必须由地方上报皇帝亲自批准。其余各级伯克由地方参赞大臣或者领队大臣上报军机处审批。
然后在南疆各个城市旁边都建立一座新城,叫新城也叫汉城或满城,原来的那座城则被称为老城或回城。这座新城里就全都是汉族和满族人,军队和商人为主。这种伴生的城市建在那里干嘛我不说你也懂。
最后说下收复南疆之后的剔发易服的事,这个在中原地区引起腥风血雨的事在南疆地区却反而成了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满清在南疆地区并不强行推广剃发易服,维吾尔伯克只有三品以上才有资格剃发易服,因此维吾尔族族凡着清朝服装留发辫的都是达官贵人。
今天这段有点枯燥,但如果不仔细读的话,对后面所发生的事就会糊里糊涂的。包括出了问题之后,清廷的反应速度和责任落实的问题都迷糊。所以请诸位耐心看完。
关于富德在准噶尔走私赚的三万两文银算不算多的问题,第一个参照是米价,乾隆时期大米每石最高一两银,低时八钱。一石核一百五十斤。第二个参照是公务员工资,总督一年的养廉银为一万五千两,巡抚一年的养廉银为一万两到一万二千两间。富德搞得三万两非贪非盗,也不是克扣或吃空饷。你觉得数额大吗?
正文(世纪兴灭两和卓60)
腾出手来说下这个时候西面的邻居们的情况。可以说辫子连续干翻了准噶尔和白山派和卓后,在中亚地区的声威大震,毕竟准噶尔这几代雄主把哈萨克、布哈拉虐得心理阴影太重了。所以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塔什干各部派人向富德上表表示臣服、第二年(1759年)浩罕君主额尔德尼伯克通过兆惠的特使达克塔纳上表称臣:“额尔德尼伯克等请大皇帝钦差统兵、至威至勇将军等安。仰赖上天之德、大皇帝洪福,我等群生亦获安业。闻将军至叶尔羌、喀什噶尔后,布鲁特、哈萨克等众部落俱传檄安定,而我部檄书未至,日夜以冀。幸侍卫将军书来,我等得为大皇帝臣仆,永受康宁,不胜感悦。”五年后(1764年)布哈拉苏丹阿布勒噶子遣使内附。这样整个西部里海以东这几个小汗国除了希瓦(花剌子模)外全部对清朝称臣纳贡了。一定会有人说我意淫,一年贡你点土特产价钱远比不上你的回礼算什么属国呢。我这里有一个实例不知能否证明当时满清在中亚说话的分量。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浩罕的额尔德尼伯克率军攻打布鲁特的额德格讷部阿济伯克,这个阿济伯克是在富德追剿大小和卓的时候配合清军作战,之后在追到巴达克山的路上一直给清军当向导的就是他们。作为比较早就内附的阿济伯克向辫子投诉浩罕欺负人,结果当时在喀什噶尔的的礼部尚书永贵命令额尔德尼退出占领土地,额尔德尼伯克乖乖地撤军退出了鄂什(奥什)。
这个浩罕今后将会非常抢戏,所以有必要交代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浩罕城的创建者是乌兹别克的明格部,这个明格部是蒙古人后裔无疑问,但是是哪支蒙古人中国学者和西方学者有分歧,中方观点认为是察合台后裔而西方普遍认为来自拔都系的金帐汗国。最早他们是在里海附近游牧,后来迁到费尔干纳地区建立浩罕。不过这个时候浩罕还不是一个独立政权,在给布哈拉和哈萨克当小媳妇。而自己的老大无论是布哈拉还是哈萨克在1714年和1723年策妄阿拉布坦西征时两次被干得一败涂地,浩罕也跟着倒霉。到了1740年明格部翅膀渐渐丰满,首领阿不都尔噶里木正式称苏丹,阿不都尔噶里木把握的时间窗口好在哪呢,旁边的两个干爹现在都被爷爷辈的大Boss弄得剩半条命—布哈拉的克星是波斯萨菲王朝,而哈萨克的克星则是准噶尔。然而非常不幸的是干爹倒了爷爷出来亲自管教了,准噶尔刚刚和满清结束了边界谈判,中兴雄主噶尔丹策凌也真对得起阿不都尔噶里木,派了大台吉策布登杜噶尔带了两万四千蒙古兵、四千哈萨克、两千布鲁特仆从军一路杀过来直接就把浩罕城给围上了。瑟瑟发抖的阿不都尔噶里木连象征性抵抗的姿势都没摆,根据准噶尔的要求把自己的侄子巴巴伯克交出来当了肉票送到伊犁和维吾尔那些和卓一起种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