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连载432】17.13德之贼也

【原文】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思考与随想】

在古文中“盗”是小贼,而这个“贼”则是“大盗”。前一章我们见识了小毛贼的嘴脸了,这一章我们再看看“大盗”是个啥样子。古往今来都是窃钩则诛,窃国者诸侯,真正的大盗也总是让我们看起来不像一个贼,或者说至少不像普通的小毛贼那样猥琐。呵呵,要不怎么人家就是大的呢?大人物出手绝对是和小人物不一样,人家做贼都做的那样的“讲究”,把俺们卖了俺们还更人家数钱呢!把俺们忽悠了俺们还要对他们千恩万谢呢?别以为只有范厨师才那样,和真正的大忽悠比起来卖拐的那点伎俩根本就是未入流。

世界上许多东西都是如此,越是假的东西看起来也越“真实”。对于“德”来说也是如此,越是大奸大伪之徒,越是让人看起来觉得是无比的“高尚”。这一点孔夫子是看的很清楚的,仅仅用两个字就将这些“德之大盗”的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

“乡原,德之贼也”,这句话说的很明白,“乡原”就是“德”之大盗最常见的嘴脸。什么事“乡原”?“原”在此处应该读为“愿”,传统的解释这个“愿”也就是“谨愿”,“乡愿”也就是一乡之人皆称其“谨愿”,也就是和前面中提到的那个“一乡之人皆曰善”的那种人。呵呵,一个地方的人都说这个人不错,这个人是“好人”吗?可以肯定说不是,这个人不是好人,而是“买好”之人。正如孟子说的那样,“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什么样的人才能买所有人的好呢?什么样的人才能得到众口一辞的称赞呢?当然是媚俗之人,当然是谁也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啊。如果一个人还有是非观念的话,如果一个人还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话,绝对是不会得到所有人的欢心的,甚至有可能是所有人的欢心都是得不到的。只有那些根本连是非都不知是何物的人才能左右逢源。

其实这种“乡愿之人”盗窃的不是“德”,而是“名”。拿“德”这个字来形容他们实在是对“德”字的侮辱。可是不可否认的是,通常这样的人都是会有一个“好名声”。因为毕竟这个世界上真正关注“是非”的人总是少数。与对和错比起来,利益才是人们最关注的东西,哪怕这种“利益”只是眼前的小利而已,哪怕这种“利益”和长远的大利是矛盾的,人们也在所不惜。乡愿之人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智上的不成熟,才能冒着“德”之名来行他们不可告人之实的。

和上一章提到的那些小毛贼总是一脸“正气”不同,这一章提到的大盗却总是一脸的“和气”。如果说小毛贼还容易辨认的话,还容易为人们所警醒的话,这种“大盗”却总是令人难以识别,单单那张堆着笑容的脸就让我们难以拒绝了。甚至可能想当然的将他们当成自己的同路之人了,可是当你真的一身相托的时候,呵呵,你也就离倒霉不远了。

容色是一种毒药,可是我们都喜欢他。“乡愿”是德之大盗,可是我们在许多时候却将之当成是“德”。五色令人目盲,我们还是要擦亮眼睛才能将这个世界看得清楚。靠媚俗而买好之人,靠没有是非来换取名声的人,是可鄙的,也是可怕的。同流合污的伪善绝对不是“德”,而是“德之贼也”。作为一个君子来说,作为一个向德之人来说,绝对是不可能谁也不得罪的。离乡愿越近,离德越远,一厢情愿的想要得到所有人的喜欢的人,还是不要冒“德之名”的好。

一个真正的君子,一个真正的有德者是必须要有浩然之正气的。是一定会被善者善,恶者恶的,是一定会被一些人所不喜欢的。只有伪善伪德才是能令“所有人”都“满意的”,呵呵,劣币总是比良币更受欢迎,这也真的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32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321章

书籍
上一章
321/321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