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连载415】16.09困而不学

【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思考与随想】

孔夫子又将人分成三六九等了,多心的人又不知道作何想了,呵呵。这一章中孔子将人分成四个层次,分层的标准在于“学”。有人就要说了,当年的老百姓连字都不认识,用“学”来分等级,不是明显的不公平吗?呵呵,这样说就有些强词夺理了,至少孔夫子本人主张的是“有教无类”的,拿“学”为标准至少比拿出身来做标准讲究多了。何况孔夫子所言的“学”也真的和认识不认字没啥关系,有些“满腹经纶”的“学者”在孔夫子看来也一样是“幼而失学”的。

“生而知之者,上也”,孔子说“生下来就明白的是最上等的人”。也就是说有些根本就不用学就知道的人才是最上等的,可是问题是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我们将孔子的“学”理解为“知识”的话,可以肯定的说是没有的。世界上哪里有生下来就啥都明白的人呢?如果有,那一定是神仙,或者按照现在的标准叫做“超人”或者是“外星人”,反正不是地球上生存的人类。“神童”多半是和神经病分不开的,“超人”经常不过是“炒人”而已。不过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孔子的“学”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也就知道孔夫子所说的“生而知之”也还真的不是不可能的。在第一篇的时候子夏就说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孔子所谓的“学”也真的不仅仅是认识几个字的事儿啊。我们已经看过大半本《论语》了,我们也应该大概的知道“孔子之学”到底讲得是什么东西了吧。是“仁”,是“恕”,是“忠”,是“孝”。这些东西是非要“学”而知之的吗?至少孔夫子自己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出自于天性,也都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不用费力想,不用刻意学也是可以知道的。山中大字不识一个的村夫,也一样知道对自己的老娘好一点,有点什么东西也都知道先给老娘是一口,然后才是自己。这是谁教育的吗?也真的是不用啊,反倒是某些学富五车的学究们,倒是需要好好教育了。所以孔子会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发自于天性,止于天性,才是最真实的,才是最真心的,才是最大的“学”。

至于学了才明白的,在“学”的过程中才明白“孔子之学”的,也真的只能是“次也”。这种学而后知的,虽然和前面的那种不学而知的比起来好像是差了一点,但是这里面仍然是有“主动性”的。孔子自称也就是这样“学而知之者”,但是一般解读《论语》的老先生们都说孔夫子是在谦虚。如果将前面那种生而知之者看成是“乐之者”的话,这种“学而知之”的,就算是好之者了。通过“学”,并在学之中认识到其中的真理的,也就是这一种了。孔子称这样的人是第二等的,也就是那种并没有做到与道合而为一,但是却又真心求其道的人。第二等是这样的,之下的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也就是那种在实际中遇到困难了,四处碰壁而又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才想起“学”来。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才想到“学”,实际上这也就不是什么“向学”,也不是什么“好学”了。其实也就相当于我们熟悉的那种“知之者”而已,在《先进篇》提到的那些“后进”于学的贵族子弟们也真的都是如此,如果能混得好,他们才懒得学呢。许多时候他们“学”也真的不过是为了蒙事而已,所以许多道理他们都知道,甚至偶尔也会用,当发生困境的时候,也知道想一想为什么的,这样的人只能算作“又其次也”。正因为这一类人的“学”仅限于“知”而已,所以“学则不固”也真的是必然之事了。

接下来还有不如这些“困学”的,那就是“困而不学”的,算是第四等,实际上给这些人一个“等”都是对他们高看了,按照孔子的话直接翻译其实孔子给他们的定性是“等外品”。明明都混不下去了还不知道想办法,这些人还能说他们什么好呢?孔子说的是谁呢?呵呵,这一篇说的是谁也就指的是谁了。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人也必然是有贤愚之分,这并不是不公平,如果想要将自己的等级向前一点,那么能做的是什么呢?“学”也就罢了。关键在于,有些人总是喜欢在等外品那个阶层瞎混,还自以为能,那样也真的是没有什么办法了。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30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30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