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连载400】15.36当仁不让

【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思考与随想】

和孔子同时代的一位西哲说了一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结果被追捧了几千年。还有人认定,这就是如今人家日子过的比俺们好的根源。有些“精英”们更是义愤填膺的呼号着“看看人家几千年前的哲学家研究的是啥,再看看咱家的老祖宗想的是啥……”。于是乎得出个“中国不亡,断无此理云云”。唉,这都是哪跟哪吗?自己没做好,却总是赖祖先没留下好遗产,这样的人还有啥出息呢?就这眼神,留下啥都白扯啊。留下个金砖也当成石头卖了,留下白玉碗也当猫食盆了,这样的败家子还能指望他们干啥呢?

“当仁不让”已经成了一个成语了,许多人的嘴中也经常性的冒出这样四个字四个字的话来装作有文化,可是真的有几个人能够理解成语的含义吗?真的有几个人关注成语的原意吗?真的有几个人能够在成语中获得前人的智慧吗?如今最关注“成语”的不是什么语言学家,而是做广告的那群人,满大街的山寨版的成语都成了广告的最佳选择,真的不知道已经在天堂中的祖先们会怎么想……。这到底是谁的悲哀呢?

关于这个“当仁不让于师”,历来的解读也有好多的版本。传世的鸿儒们都习惯了机械的执行着所谓的“谦恭俭礼让”,对师道的威严也是不敢越雷池半步。结果就编出来各种理由来为孔夫子这句话中的“不让于师”来作辩解,结果也都是难以自圆其说。

或许对这句话最好的解读正是西方那个我们熟知的名言。因为在孔夫子看来,“仁”就是真理。在真理面前,是没有什么师徒之分的。当然,孔夫子不会提到什么真理不真理的话,孔夫子那个时代的人将“真理”称之为“道”。在“道”的面前,不论是师傅还是徒弟都只不过是一个小学生而已,哪里还存在什么“让”和“不让”的问题呢?

在前一章孔夫子说的是“仁”对于人来说就像“水火”一般须臾不可离,而此章说的就是“仁”是人与人之间最高的评判标准。在这个标准之下,是不存在什么师徒之分的,谁更符合“仁”,谁才是真正的老师;谁更接近于“道”,就要向谁学习。这和西人所说的那句名言有区别吗?

我们想想孔子这句话是对谁说的,孔子当时本身就是“师”,而孔子说出这样的话来,难道孔子还不够伟大吗?孔子是在告诉弟子们,要将精力放在对“道”、对“仁”的追求上,而不要执着于对老师的传授而固步自封。这就是孔子,可是后世那些不长进的弟子们,除了将孔夫子捧上神坛之外,自己什么也不作,反过来虚妄的谈什么师道尊严。就是这些既不知道“适道”,也不知道“同权”的不成器的弟子们,儒家才变成那个样子的。

别说啥东西俺家没有,只不过是俺们眼睛不好罢了。

【连载401】15.37贞而不谅

【原文】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思考与随想】

什么是“贞”?什么是“谅”?为什么君子要“贞”,而不能要“谅”呢?朱熹说“贞,正而固也。谅,则不择是非而必于信”。钱穆先生说“贞者,存于己而不变。谅者,求信于人。贞自可信,不待于谅”。呵呵,看了这两位的解读,其实我还是一头雾水,他们到底说的是啥呢?

他们说的都很好,可是对于俺们来说,非但没有解释明白,反而是越来越迷糊了。南怀瑾大师倒是说得白话,只用一句话就将俺么给打发了,他老人家说“这个“不谅”不是不原谅,是说一个君子,要真正的诚敬而不能马虎,不能随便的违反了正义”。他老人家说的话是倒是容易懂,可是俺实在看不出来他的话中那里是孔夫子要说的“贞”,那里是“谅”啊!难道“谅”就是“马虎”吗?难道“贞”就是正义吗?呵呵,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道理啊。

其实来说“谅”,倒真的不是“马虎”,反而是认真的很呢?什么是“谅”呢?说起来倒是很吓人的,放到现在这个“谅”绝对是非常优秀的质量。“谅”就是“信”,只不过是小了点。其实这个“谅”字俺们也不陌生,在前一篇《宪问》中说管仲的时候已经提过,就是那种小的品性,也就是那种无可挑剔的私德。哪一章说管仲不死于公子纠,就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此处的“谅”和那一章的意思是一样的。正如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这个“谅”也就是“言必信,行必果,则匹夫匹妇之为谅”。杨伯峻老先生,说“谅”其实是“勍(qing)”的假借,也就是“固执”之意,意译为“小信”。不管怎么说都好,这个“谅”字应该就是前文说过的那种“硁硁然小人哉”的“言必信,行必果”(13.20)。而“贞”正是其反面。呵呵,原来这一章孔子说的是“言”可以“不信”,“行”可以不果啊,这还了得?孔夫子到底想干嘛呢?不论啥时候说话不算话都肯定是不道德的一件事,孔子怎么又公然的说“君子”说话可以不算话呢?那君子成了啥东西了呢?

也是整句话孔子要告诉我们的也就是作为一个君子,不要总是固执于“微言”而忘却了“大义”。不是说小处就可以随便,只是更不要忘记了自己到底应该作的是啥才是最关键的。小信义当然也是要讲究的,但是当小信义和大义发生冲突的时候,就要权衡、就要通权达变。两权相害取其轻,不能因为固守于自己的私德,损害了公德。所以说“君子处世,唯义与比”,“义”在哪里就要向着那里去。就像有人为了非议孟子,非议“礼”,非要将“嫂子掉在河沟里面救不救”的问题拿出来说事儿一样。都啥时候了,还扯什么授受不亲的屁话呢?比如说我们作医生的所谓“善意的谎言”,也可以归于此类。医生的目的是为了病人的健康,是为了病人的生命。随便瞎说两句实话就可以要了人的命,那样的“实话”还有啥用呢?当然如今医生的谎言未必都是善意的,善意的谎言也未必会让人接受。在医生被“妖魔化”的今天,无论真话还是谎言都可能被视为恶意甚至罪责。唉,还是别说了,我怎么说都会被人责难,看成是虚伪的狡辩,只是不知道妖魔化了医生以后,大众的健康就有了保证了吗?如果真的是这样,我宁愿失业。

不说无聊事了,还是说《论语》吧。其实关于这个“贞而不谅”最好的注解也就是管仲,如果他为了公子纠而死,就是“谅”。在孔子看来,只有为了天下苍生,才是大义之所在,为了某一位主子而死,那不过是奴才之行罢了。

哪里是“义”,哪里才有“道”,君子才要到那里去,这才是孔子要告诉我们的。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29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29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