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连载397】15.33智及仁守

【原文】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思考与随想】

夫子说了许多的“之”,到底指代的是什么呢?“君子忧道不忧贫”,这里无非是“道”也。既然这里又提到了“不庄以莅”, 莅,临也,指的自然也就是那些为上的肉食者之谋,俺们老百姓只有被“临”的份,哪里有“临”别人的机会呢?孔夫子又是在对着那些肉食者们隔空喊话,同时也是在对着想要入仕的弟子们寄予厚望。可是不知道有几个人能够听得进去呢?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在此处仍然读为“智”。“知及之”也就是智慧上已经知道如何去做了,既然知道如何去做了,怎么还能“虽得之,必失之”呢?既然此处的“之”指的是“道”,那么夫子之道是什么还用说吗?夫子之道也唯“仁道”也,仅仅知道如何去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当然也就只能是得之又失之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何能坚持呢?一时作对了,那也不过是瞎猫碰到死耗子而已,一旦环境变了也就不知所为若何了。夫子看来,没有发自于己心的“仁”作为指导,一切所谓的“道”也都是无本之木而已。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表面上看似乎是在说:要想行道,仅仅靠仁是不行的,实际上呢?靠不住的不是“仁”,而是“仁”作的不彻底。作为一个为上者推行一种政策,哪怕是这种政策是非常有道理,但是也未必就推行的下去,为什么呢?历史上有许多为上者似乎都想不明白这一点。许多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是不错的,政策本身也是很有道理的,明明是对大多数人都是有利的,为什么大多数人要站出来反对呢?究其原因,大概一个“庄”字,也是其中重要一点。“庄”说到底,也是一种尊重。你对别人不尊重,对自己不尊重,对自己要推行的政策不尊重,有想要别人对你尊重,对你推行的政策尊重,那不是痴人说梦又是什么呢?推行不下去,不是别人的错,还是好好想想自己是怎么作的吧,这实际上又是“恕”,又是“仁”。“仁”,不是仅仅说说就行了,还是要作的,许多人似乎都忽略了这一点。

上面说的都做到了就行了吗?(实际上做到的也没有几个),孔子告诉我们,还不行,还差一点,差什么呢?“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孔子说还差的一点是“礼”。前面我们已经不止一次的探讨过啥是“礼”的问题,“礼”说到底也就是一种规矩,一种规则。而孔子所提倡的“礼”,也就是原有的“周礼”的内核中的合理性的规则。所以后世大儒们用“礼者,理也”来解读孔夫子提倡的“礼”。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虽说是“礼崩乐坏”,但是实际上“礼”仍然是当时的人所公认的一种行为规范。在当时的人看来,不合乎“礼”的,也就是不合理的。如果不尊重礼的规范,有如何能让当世之人接受呢?不合理的东西,哪怕其初衷是好的,也是不肯能取得想要得到的结果的。所以孔子说“未善也”。

这一章代表的是孔子的政治蓝图,也就是为政以德,齐之以礼。要表达的中心,仍然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外用的施政原则。孔子的设想很好,但是有没有实行的可能就不一定了。指望那些为上者的自觉,指望那些为上者的智慧,真的是靠不住的一件事情。但是作为一种理念,也是自有其合理之处。许多地方也是值得我们去好好思考和借鉴的,如果为政者能够真的为未来考虑一下的话,哪怕只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考虑一下的话,也许一切都不一定是不可能的。

【连载398】15.34小知大受

【原文】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思考与随想】

本章的“知”,又读为知识的“知”了,古文的通假字就是这样没有道理,呵呵。真的没有道理吗?当然不是,只是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而已。这里的“知”的意思也就是“为人所知”,和“不患人之不己知”的“知”一样。“受”,指的是“受命于人”,也就是“可以任用”之意。而《论语》中的“知人”也经常是和“善任”联系在一起的。整句话连起来说的也就是“君子不能从小处考察,但是可以付以大任;小人不能任以大任,但是在小事情上却可以为人所知”。呵呵,当个“君子”也真的是一件很占便宜的事情,在小处马马虎虎却可以得到“大任”,小人兢兢业业的表现着,却被俺们的孔老夫子定义为难堪大任。孔老夫子到底是在说啥呢?在加上“君子”和“小人”的含义中除了以道德层面作分野外,还经常会有地位上的分别。孔老夫子的话也就更容易被人误会了。

“君子”有啥了不起的呢?“君子”凭啥就可以再小处随便呢?小处考察都通不过,又怎么知道大处就一定可以让人放心呢?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如何判断?谁来判断呢?或许这些都是问题,也都不是问题。公道自在人心,不论是伪君子还是真小人,时间都会给我们答案,只是有时候这个答案来的太晚了些。

孔夫子此处所言的“君子”当然是“真的”君子,那些“伪”的并不在内。至于说如何判断什么才是真的,什么才是假的,在前文多有所及,在此章也就不做过多的讨论了。“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卑下士时”,想要分辨也的确很难,再说世界上真的有“真君子”吗?有是一定会有的,虽然少见些,但是不能说就没有。何况在本篇我们也多次讨论过了,“君子”并不是一件吃亏的事情。“君子”也不是就不要“利”,也不是那种某些宣传中那种只有奉献,却一点回报都不要的“圣人”。仔细想想这样的“君子”也不是就当不得的,正如孔子说的“欲仁仁至”。其实“仁”也不难,只是许多人缺少智能而已。

为什么孔子此处要说君子不能在小处考察呢?其实这也是和“小人”想比较而言的。人群之中,有君子当然也会有小人,这是必然的事情,就像太阳底下也一定会有阴影一样。当君子和小人在站在一起的时候,一般谁更招人稀罕(喜欢,东北话)呢?

也许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当然是君子呗!可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讨人喜欢的常常都是小人。大多时候都是这样,真的很难对付假的,劣币常常驱逐良币。钱穆先生说“小人非无一才之长可资器使”。似乎将小人可知解读为“才”的方面,这当然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一个数学家在算小账上也未必及得上一个卖菜的“精明”。但是仅仅是“才”那么简单的事儿吗?即便是在所谓的“德”的方面,“君子”也是一样没有小人更精明。在小人处心积虑的“作秀”下,君子总是那么不堪一击的。另外君子处世,唯义与比,君子做事咋也要讲些原则吧。可是一旦是讲究原则,就必然的会得罪人,会引起有些人的不满,这也是必然的是。哪里能想小人一样,咋能讨好大家就咋办呢?所以在同等的情况下去考验一个君子和一个小人,得到的结论常常是不可靠的。君子怎么也没有小人无耻,所以君子在许多时候都是斗不过小人的。没办法,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世界。

“小人”就是能“装”,在许多地方都能装得似模似样。装的在许多时候都比真的更逼真,更形象。但是“装”是不可能长久的,“装”之装不了一辈子的。当有直接的利害冲突的时候,当真的需要付出的时候,小人就不会再装下去了。当然了,再装下去就要付出真格的代价了,小人都会算计,那样的傻事“聪明”的小人咋能干呢?

宵小之徒总是会在最关键的时候走开,把烂摊子留给君子抗雷。唉,小人的精明劲也都用在这里了,他们的智力也都用在这里了,所以将大事交给他们的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了。孔夫子说的话的确是在理,可是俺们实在郁闷,俺们总是分不清海跟天,也分不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是“真君子”,谁是小人呢?许多时候是当俺们分出来的时候,啥都晚了。这也真的是个难题。

老天啊,借给我一双慧眼吧!这纷繁的人世,俺实在是看不清楚。老天当然不说话,我们也只能靠自己。我们管不了别人,就管管我们自好了。看不清世界也许不要紧,只要看到脚下的路也就可以了。只要在路上,就有到达终点的可能,否则就啥也没有了。只要还有梦想,谁又能说这梦想就是不可能的呢?

……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28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28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