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连载383】15.19人不己知

【原文】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思考与随想】

本章所言,在《论语》中已经出现过不止一次了,从第一篇《学而》的“不患人之不己知”,到“不患无位,患之所立”,都是在传达和本章同样的概念。夫子不止一次的告诉学生们,不要总是担心没有人了解,还是多担心一下自己有没有本事吧。

呵呵,孔子不断的强调,也正是说明了这个问题的普遍性。历朝历代的知识分子们都会经常性的发出“世溷浊而莫余知兮”的哀叹。几乎每一代的士人们都会因为“怀才不遇”而没事骂皇上、骂世道。真正说来骂皇上的还是少的(他们不敢),最常骂的是世道。真的有点才的就作诗骂,如果连点作诗的歪才也没有的话,也只好念叨着别人的诗来滥竽充数了。骂完这个骂那个,不过还真的没有几个骂自己的。

认识几个字的人都是张狂的,看了几本闲书就以为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了。知识分子们历来都是自视颇高的,别管是真有本事的还是装有本事的,都是会觉得自己就是太阳,自己就是真理。这个地球少了他就不转了。

呵呵,不过历史证明,少了谁天也塌不下了,地球也还是照样的转着。几乎每一个可爱的知识分子们都在梦想着一朝得志天下闻,尽心所学大战宏图之志。这当然也没什么不好的,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儒家入世精神的一种体现。我们不能全部的否定,至少不是所有胸怀大志的人都是完全为了名利的,许多想要施展抱负的人也还是想着“为人民服务”的。但是当世界没有给他“为人民服务”的机会的时候,大部份的人的心理上就不那么平衡了,最常见的心理反应不是怨天也就是尤人。

孔子弟子三千,这样的牢骚也这的是听得耳朵都磨出茧子来了。所以孔子也就不断地说,不断的告诫们说“还是别老想着为啥没人知道你,应该想想自己到底有什么本身为人所知才是正道”。呵呵,夫子也真的是不容易,孔子说了又说,但是好像也真的也没啥用,历朝历代自称孔子门徒的士人们还总是志大才疏的哀叹着、谩骂者……。好像在可以预见到的未来,这样的声音也少不了,虽说从文言变成了白话,从白话再到火星文……。

怨天尤人是没有什么出路的,骂完了之后的日子还得过不是?愁啊愁,白了头有能咋样呢?与其在那里哀叹了再哀叹,真的还不如踏踏实实的修炼一下自己。自己长点本事比啥都强啊!要想被人所知,还是先长长本事在说吧!这也是儒家一贯的提倡的,这个其实也就是“恕”,想让别人怎么样,最好的办法是先想想自己。苛求别人、苛求世界,不如修己以求来的更有效些。在苛求这一方面,我们总是能做到“先人后己”的,面对利益的时候我们又都会玩一个华丽的转身而“先己后人”来了。我们也会“恕”,可是和夫子的不一样啊。

废话少说,就到这里吧。

【连载384】15.20君子重名

【原文】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思考与随想】

君子好名乎?在我们印象中所谓的“君子”,所谓的“圣人”都应该是不求名、不求利,只奉献而一点回报也不要的。可是孔老夫子总是喜欢打破神话,经意不经意的就又给了那些不学无术之辈一个耳光,谁说孔子不要名利的?名、利二字,在某些假清高的“圣人”们的口中好像也和金钱一样成了万恶之源,仿佛一提到名利就会丧失他们那脆弱的贞操似的。古往今来我们都不缺乏“淡泊名利”的“高洁之士”,可惜啊,还真的没几个是真的。淡泊名利、淡泊名利、许多时候不过是在玩沽名钓誉的游戏罢了。明明喜欢得不得了,还偏要扯什么淡泊,给俩银子就啥都敢干的主,也要说啥子淡泊,嘿嘿,世界就是这么奇妙!整天将淡泊挂在嘴上的人,一半是啥也没捞着的酸葡萄,还有一半就是借着淡泊来希求更“火”一把罢了,就像嘴里说着“作名人难”的白云大妈一样。

孔子却不是这样的。不论是名也好,利也罢,孔子是从来都不会反对的,夫子不仅仅是要,而且还专捡大的要。前两章说“义”的时候我就说过了,“义”说到底也是为了“利”,是为了更长久的、更大的“利”而已。夫子不是不要“利”,而是有些“利“实在是太小了,所以看不上眼而已。正如庄子《逍遥游》里面的鲲鹏一样,看不上乌鸦嘴里那块腐肉,并不是说鲲鹏就不吃饭。有些人宁愿多走几步路去吃龙虾鲍鱼的,有些人只认为在那里馕糠才是最美。那有有啥办法呢?“义”中有大利也,就像我们经常感叹为啥鬼子的公司做的东西讲究呢?为啥人家鬼子的公司服务就那么好呢?为啥……。呵呵,那是人家高尚吗?别逗了,人家“讲究”是因为“讲究”才能赚到更多的钱。别强调啥客观原因,与其临池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啥时候俺们也都知道“义”也是“利”的时候,俺们也就有希望了,别说俺们没有这个传统,俺们孔老夫子在两千年多前就说了。

“利”是这样,“名”则更过之也。在宋儒以后似乎也开始玩起淡泊来了,不过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又是从喜马拉雅山南边借来的。一切都是空,连这个臭皮囊都是虚妄,何况名利呢?朱熹在此处就引用别人的话说“君子学以为己,不求人知”。呵呵,也算是对上一章的总结,但是我们再重读上一章,孔子何尝说为人所知不好呢?这一章孔子说的还不够明确吗?孔子明明就是告诉我们“名”是个重要的,是个好东西啊,君子缺了“名”就会遗憾终生的。孔子何尝不重“名”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本章的文字,“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疾”,就是痛恨;“没世”,就是终其一生;“名不称焉”,就是“声名不被人所称”。夫子的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还有啥不明白的呢?这句话连起来读就是这样的“君子痛恨终其一生无名为人所称道”。孔子不重“名”吗?这样还说不重,也不知道啥样才算是重视呢?其实不仅仅是这一章,我们在前文也看过许多关于“名”的话,我们回顾一下,孔子何尝不重名呢?即便是“恶乎成名”的哪一章,说的也不是不要名啊。《论语》中还有一个词,那就是“闻”,也就是让人知,就比如“后生可畏”的哪一章,说的“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不足畏也已”。说的还不是“名”吗?

孔子不仅仅是重“名”,而且还是非常重是这个“名”,后世的儒家的主流实际上也是非常重视这个“名”字的。甚至有些人将“名”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虽然那样也不好,但是至少也还比连“名”都不要的更好些。钱穆先生在此章说得非常好“故「名」亦孔门之大教。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惧此名而已。世不重名,则人尽趋利,更无顾虑矣。”

许多时候我们也都深为我们某些为了“面子”丢了“里子”的事情痛心疾首。在心里面我们也都会或多或少的不屑于那些孜孜求名者,似乎好像有所“求”就不“高尚”了,就低级了、下流了。而且我们都或多或少的会觉得那些一辈子为虚名所累的人很是不值得,甚至是有些愚蠢的。但是我们想过没有,如果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连“名”都不要了,会是什么样子呢?许多时候要面子是虚伪的,但是这个世界要是都不要脸,岂不更为可怖?要面子至少还有点顾忌,否则某些人也真的不知道会干些啥来呀!即便只是为了虚伪的“面子”,也比啥都不在乎的要好。

“名”是什么呢?就是口碑,就是别人的你的认同。关注“名”,重视“名”,其实也就是关注、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于关注这些当然是干不了什么大事的,但是如果连这个都不顾了,那还剩下什么呢?我们应该知道,孔子所说的“名”,指的只是“声名”。和现在靠眼球或者的“名人”之“名”是没啥关系的。“声名”对于一个人来说,其实也真的是相当于第二个生命。

人是群居的动物,别人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生存的需要。马斯洛的心理学说的很有道理,食色那些动物性的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而诸如社会认同、自我实现也一样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只有动物性而没有社会性的生物实际上也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人类”,这是我们固有的属性。所以追求“名”,追求社会认同的,并没有什么不正当的。在这个层面上理解,所谓的淡泊其实是毫无意义的。

君子唯重其名也!那么如何才能得到“名”呢?其实上一章已经告诉我们了,如果想要“名”的话,那么必然是要为人所知。如何才能为人所知呢?无他,唯“病无能”而已。想要获得好名声,首先还是要做好自己。如此而已。《论语》的编辑者还是怕俺们不明白,于是就有了下一章《求人不如求己》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27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27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