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连载311】13.19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思考与随想】

樊迟师兄终于进步了,不学种地了,也开始问起什么是“仁”来了!呵呵,谁说教育是没有用的呢?樊迟不是就有所改变了吗?其实樊迟本身也是一个好同志,那回想深入基层,了解点基层工作也不是真的就是想当农民,那些认为他有什么“觉悟”的想法本身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他要学农,是为了更好的管理,而不是亲身去作。不必自作多情的就因为想学个农,就认为他对农民有什么好感。就像现在农学院的学生们也未必就真的看得起脸朝黄土的农民。

我们在《论语》中看到多个人向孔子请教“仁”的问题,可是孔子的回答都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很好玩的事情。“仁”实在是太复杂了,复杂好像怎么也说不清。同时又是很简单,简单到每个人都知道。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既复杂又简单。尤其是孔子总是述而不作,历来都是只讲问题,不讲主义的。从来不喜欢给我们一个明确的定义,这真是一个问题。也就因为这样,才很容易被人断章取义的曲解。更何况总有人故意的借着他老人家的名义搞一些不可告人的东西呢?被人冤枉,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这回樊迟师兄问仁,孔老夫子的回答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告诉你怎么作,而不是告诉你是什么。孔老夫子的教育理念也一贯是这个样子,主张自己去揣摩,自己去“悟”。因为只有自己悟出来,才能真的明白。但是关键问题是,有些人的脑袋根本就是全新的,从来都没有用过的,让他们自己“悟”也真是高看了他们了。再说了,有些人的心眼本身就是歪的,悟出来的结果是什么,也真的是不可知的事情。尤其是现在的教育体制下被喂出来的正方形脑袋,什么事情都指望有一个“标准答案”早就丧失了思考的能力了。

孔子本章说“仁”,讲的又是一个很基础的东西,什么是仁呢?孔子告诉我们说“就是做好一个“人”也就够了”。“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是什么呢?其实很简答,就是做好自己,正确的对待他人。

“居处恭” 居处,就是值得独处,闲居之时。独处的时候还有对谁“恭”呢?独处的时候当然没有别人了,那么这个“恭”就不是对着别人了,而是对自己,对自己的心。这个“恭”的含义正如钱穆先生说的那样,指的是“不惰不放肆”。在人前许多人都可以像个“人”的样子,但是独处的时候就满不是那么一回事了。但卸下面具以后,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的时候,一个人的心性也就表现出来了。独处才可以修心,如果一个人在面对自己的时候也能够做到不懈怠、不放肆,仍然能有一份坚持的话。这个人才能真的面对整个世界。在儒家的体系中,一切的基础就是“修己”。如果不能面对自己的话,如果在自己这里都无法通过的话,还怎么能年对别人呢?那种在外面总是道貌岸然的,一回到家里就变了样子的,也就不要奢谈什么“修养”了。

“执事敬”这个不必多说了吧。如今不是经常说什么“国人没有敬业精神吗”。可是不是“国人”,真正“没有的”恰好是经常将这个东西挂在嘴边的那路货色。不论做什么事情,如果想要做好,想要有所作为,那么首先也就要对所做之事有上三分敬畏,否则肯定是做不好的。就别说别人了,就说我们做医生的吧。当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事情,当知道自己的手上握着人的性命的时候,又怎么不会小心谨慎,尽心竭力。否则会是什么样子呢?呵呵,我就不说了。

“与人忠”,这里的“忠”,仍然是“忠恕”的“忠”。对待别人最重要的就是“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将心比心”的“恕”。但是如何做到“恕”呢?在前面我说过,没有“忠”的“恕”是不可能的。如果自己的心,都偏到胯骨上了。如果在面对别人的时候,心理面想到的都是“自己、自己、自己”。哪还有什么“仁”呢?此中道理,前面已经说过很多了,你的心里面只有自己,还指望着别人怎么样?世界上哪里有那么便宜的事情呢?

孔子说的道理在实际上仍然不过是“忠恕”二字而已。不论做什么事情,面对什么样子的人,也都要从做好自己开始,然后再去要求别人。孔子认为,“仁”不过是“人”应该做的事情。也是人和人之间应该有的样子。只要是一个“人”都应该做到,而且是必须做到的。否者就不能算作一个“人”。所以在后面又加了一句“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之”就是“到达”的意思。也就是说“即便是到夷狄那里,也是同样的不可以丢弃的”。即便是到了野蛮人那里,到了鬼子那里如果你没有做到上边说的那些,也是混不下去的。

呵呵,也许现在,只有在“鬼子”“野蛮人”才混的下去。在“文明”的世界里,像孔子这样去做的话,会死得很惨的。呵呵。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21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21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