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连载295】13.03先正其名

【原文】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思考与随想】

前二章都是孔门弟子们接到聘书的事情,这一章讲的是孔子自己从政之事。俺们家老夫子也真是不容易,待善贾者多年,可总是碰不到识货的。

这一回终于守得云开见日出,碰到了一个识货的欲付国政于孔子,也真是令人高兴的一件事。是谁这样有眼光呢?这里只说是卫公,到底是卫灵公还是卫出公呢?和孔子同时代的卫公也就是这祖孙俩,历来的注都认为是卫出公,少部分人认为是卫灵公。到底是哪一个呢?我认为是出公可能性更大一些,为什么呢?稍后再说。

孔老夫子有亲身实现其政治主张的机会了(实际上又是被忽悠了),那么孔子首先要作的是啥事呢?是不是和他对仲弓说的那样“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呢,还是如和子路说的那个“先之,劳之”呢?我们就跟着子路师兄一起问问吧。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路问孔子“卫君若付国政于您老人家,您首先作啥呢?”。子路师兄理解孔子一定会说出一整套的实施方案来,比如在后文孔子说的那样“富之、教之”的道理来。谁料想孔子说出的话来,着实令子路大跌一下眼镜。(当然那时候还没有眼镜可跌,不过子路肯定被闪得头晕目眩,大呼一声“我倒!”)

孔子说的和子路想的完全不一样,孔子说的是“必也正名乎”,孔子说的是啥呀?为政不好好为政?却搞什么“正名”的事。放着那么多实际的事不作,却要搞那个无关的东西干啥嘛?叫啥名还不是一样啊!孔老夫子啊,您老好不容易有个机会,还不赶紧作点实事,凈玩那些虚的,难怪没人愿意用你呀。

子路是个性情中人,本身就“直”得要命,再加上前面我分析过的他和孔老夫子的特别关系,说话也是一点不顾虑,当时就直接提出了反对意见,话也说得比较难听了。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这话也就只有子路敢说吧,实在是太直白了。不过这师徒俩也经常这样,也是一件趣事。子路说了“是这样吗?想不到您老迂腐到这种程度啊!(放着那么多紧要之事您不干)扯这劳什子干嘛呀!”是啊,孔子要想干嘛呢?子路没懂,后代那些有样学样的呆乌就更胡涂了。也整天的正来正去的瞎扯淡,一点正事也不干吶。明朝那些“正人君子”们不都是整天玩这个,最后把好好的江山都玩没了。还扯什么有下边没下边的游戏呢?鬼子都进村了,还扯那些没用的干什么?

孔子真的如此迂腐吗?我们且看孔子咋说的呢?孔子又是怎么为自己辩护的呢?

“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孔子说话也不客气,先修理了子路一下。“小由啊,你真是粗鲁啊,君子对自己不慬的事都保持沉默,(你咋凈是胡说八道呢?)”。呵呵,老夫子是没看到后人都是咋说的,子路的话要是算胡说八道,后世的那些鬼话又算是什么呢?

孔子批评了子路以后,又为自己的“正名”的重大意义作了一个很长很长的一个阐述。这段话好长,也很有名。许多后代的呆乌们都将之奉为圣训,而不断的上演着大大小小“正名”的闹剧。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这段话比较浅近,不需要多作解读。里面还有“名不正言不顺”的成语,相信读者都是很容易看明白的,我就不废话了。不过是在讲“正名”是一切的基础罢了。没有“正名”,就不能兴礼乐,不能定刑罚,老百姓连手足都不知放在哪里好,如果那样又怎么为政呢?

孔子说了半天都是强调“正名”的意义。可是“正名”真的那么重要吗?后世的那些腐儒们的确是将这个发扬到了极致,弄出了个千古的“名教”出来,也不能说和这个没有关系。可是这是孔子要说的吗?

我们的子路师兄弄明有了吗?如果我是子路的话,一定是听得一头雾水。为啥呢?为啥“名”就那么重要呢?茄子不叫茄子,叫辣椒就不能吃了吗?

嘿嘿。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孔子真的是够迂腐的了。如果真是那样,俺就叛逃到庄子那里去了。

不过据我所知,事情并不是那样,所以俺还没有叛变,嘿嘿。

我们再仔细看看原文,我们是不是会发现些什么呢?

本次谈话的缘起是啥?

“卫君待子而为政”。也就是说这一章本身都是因为“卫君”有付国政于孔子之意而起的。说的也主要是在“卫国”如何为政的事情,那么我们如果简单的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况,也许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

前面已经说过,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卫君是卫出公。那我们看看卫出公时候卫国的的政治形势,如果当时要是谁主卫国之政,首先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呢?

嘿嘿。首先面对的,也是绝对绕不开的问题,也是卫国之政的最大隐患恰好就是一个“正名”的问题。在(7.15)那一章我介绍过当时的背景,当时卫出公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他爹勾结外国抢君位的事情,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解决的话,其他的事情都免谈。

最后的结果也是如此,这个问题没能得一很好的解决,卫国也乱成一团。白白赔上了子路的性命啊!所以当时治理卫国首要的任务就是处理好这个“君臣父子”的“名”的问题。这个“名”必须是要“正”的,不然其他的事情都不可能开展的。这个问题是当时卫国之政的核心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保卫国家就成了以子拒父。如果不保卫国家呢?嘿嘿,那还用我说吗?何况在孔子的为政以德,为政以礼的体系下。如果卫出公对他爹都不好,怎么能实行所谓的“仁政”呢?对自己的爹都直接砍了脑袋,那样的话又怎么能要求别人对他的“忠”呢?这些都是孔子治国体系中的核心问题,所以孔子认为是马虎不得的。这个“名”的问题解决不了,孔子那一套礼乐制度等等也真的是不可能推行下去的。所以,孔子会说“名不正言不顺”那些事情。其实这个并不是什么名不名的问题,绝对是很现实的事情。当时的卫国最先要作的是就是如何“正名”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动乱。这个是很现实的问题,一点也不虚呀。可是后世的那些东西,根本就没看到这一点。也把“名”当成什么大事来执着,那就是智商问题了。

孔子要如何“正”这个非“正”不可的名呢?孔子并没有说,付国政于孔子的事情也不了了之了。我们没有看到孔子是如何摆平这件事的,也没有看到孔子具体的主张是什么,直接的父子相争肯定是孔子反对的,在前面哪一章我们已经探讨过了。那么难道孔子就会主张放弃抵抗吗?在我看来也是不肯能的。没有发生的事情还是不要乱猜的好。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这里的卫君指的是卫灵公。那是不是需要正名呢?也许也是需要的。比如卫灵公的政事,也许在孔子看来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该干政人的干政问题。比如说南子,既然是君夫人,就好好的作君夫人,给“君”生孩子养孩子。将后宫打理好就行了,别总是当夫人的比当官的还操心。还有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事情。如果不能“早正国本”,不能将继承人的事情解决好,什么事情也偶是白扯。这样的事情也真的是太多了。不说也罢。

孔子真的是要“正名”吗?“名”还是“实”呢?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19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19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