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连载263】11.21论笃是与

【原文】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思考与随想】

孔子又是在讲识人,还是那句听其言,观其行。话虽说是新的,道理还是旧的。这一章孔子是怎么说的呢?

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写起文章来洋洋洒洒,论据充分,言语得体。说都是无可辩驳的话,总是一副正义凌然的样子。这样的人是什么人呢?不要说你我没见过,打开电视,看到的都是这些人物啊。打开书刊、杂志、报纸我们看到的“文章”也都是如此啊。除了几个智商有问题的,喜欢玩另类,吸引眼球的人以外。除了像“跑跑”那样故意将不是当成理来说的那几个人以外。真的,我们能看到的语言,我们能看到的文字。大部份都是很有道理的,许多时候我们仅仅看文字,听说话,觉得世界真的是和谐无比的,这个世界真的是离“天堂”并不遥远。可是实际上呢?也不过仅仅是“看起来很美”罢了。

如果真的只是看台面上得语言或者文字,似乎这个世界真的没有奸邪之辈了。比方说我们看那些汉奸、卖国贼的为自己辩护的那些文字。我们都会发现,这些人竟然都是不得已的,都是被迫的,初衷都是高尚得不能再高尚的。帮着鬼子杀自己的同胞也是为我们国家多保留一分元气。还有什么不可以的呢?罪孽总是别人的,自己总是受害的。初衷都好的,犯错都是可以原谅的,这世界到底有什么不可以的呢?语言这个东西很玄妙。不论怎么说好像都可以说的有模有样。好腿都给忽悠瘸了,还让我们说谢谢。这就是语言的功效。说起话来,许多人都是可以比唱的好听,实际上呢?语言背后的东西呢?恐怕就没有那么可靠了吧?

孔夫子看“伪人”也是看的多了,所以经常是会说出对那些喜欢说话的人的一种反感来。但是孔子的主张并不是说不让人说话,而是说出来的话,就要做到。孔子在这一章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有时候确实不能仅仅看一个人说什么,重要的还是看他做什么。一个人有好的言语,不一定就有好的行为。他说的话可能是心中所想,也可能不过是他用来忽悠人的另一种把戏罢了。所以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才是可以靠得住的。历史证明,一般来说,言语上越是美好的,实际上可能越是龌龊。这倒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我们听别人讲话的时候,看某些人的书籍的时候,还是多擦擦眼睛,洗洗耳朵的好,否则别骗了,也别埋怨别人才好。有时候别说是语言了,行为都未必靠得住,我们看过白乐天的那首“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有些事情不到盖棺还真的不好定论啊。有些时候甚至盖棺都未必能够定论,何况一时的语言呢?

对这个世界,我们仅仅有热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多些冷眼。人性的复杂,有时候往往是超过我们的想象的,我们要相信人,但是不要轻信人。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的更分明些。而这些,老夫子早就告诉我们了。我们还一再的被骗,究竟是谁的错呢?我们在传统中总是说“人之初、性本善”。而且这也是儒家的一贯看法,但是孔子好像并不是这样认为的,孔子从来不谈人性是善还是恶。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人性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孔子不说,为什么不说呢?我们不妨自己想想。

世界不是完美的,并不妨碍我们去寻找完美,人性未必是善良的,并不妨碍我们去追寻善良。总是将别人想象成事邪恶的人,是恶毒;总是将别人想成善良的人,是愚昧。对于我们,还是擦亮眼睛看世界的好。

【连载264】11.22进者退之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思考与随想】

前面提到过孔子的教育特色是教育的个体化,本章的例子恰好给我们演示了一遍,很好玩。这一章出埸四人,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夫子、子路、冉有、还有一个是前文中提到的那个出使别国,冉有为他母亲讨米“五秉“的那个公西华。公西华,名赤,是孔门前弟子中有外交天赋的一个。因为本篇最后一章要出埸,那一章是论语中最有意思的一段,需要很多笔墨,本章就的介绍些,省得到时候说太多。

本章第一个出场的是子路,一般这样的事情总会是子路先出场。第一子路年龄大,第二性子急。他先出场是理所应当的,不过一般第一个出场的总是要倒霉的,体育比赛和武侠小说都这样,所以整部论语子路师兄挨骂最多,说起来倒有一半是替别人抗雷。

这回子路出埸就问老师“闻斯行诸?”子路的脾气禀性我们也都了解了,前文我们就听到过“子路无宿诺”的话。子路本人肯定的是要“闻斯行诸”的,听到了马上就要去作。正如(5.14)那一章说的一样“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这是子路的优点。有一得必有一失,优点也同样是缺点。孔子深知子路之失,故戒之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这个当然是孔子在找借口,子路亦为孝子,廿四孝中最可以相信的就是子路《百里负米》的故事了。子路至孝,故而孔子以孝止之,不然不知子路又会冒出啥样的语言为自己解说。

孔子此言也是不给子路辩驳的机会,至于子路是不是真有父兄在倒也不必过度考证。是不是就是绝对听父兄的,也不一定,至少子路当时尚有“如父如兄”的孔子在嘛,岂可如此呢?下文颜回的回答亦是此意,估计如果子路真的无父无兄。孔子就该说了“有为师在,岂可闻斯行之?”孔子就是因为子路的性格特点,以言退之也。如果孔子真的说出“有师在”,子路或许可免于难也!我们可爱的子路师兄本身问这话,恐怕有让孔子夸赞一下自己的意思,不过又是碰了一鼻子的灰。

接下来,冉有出场了。如果他是看到或者听过前面的埸景,凭我恶意的猜测来看,他也是想到老师那里买好来了。他自己就是一个谨小慎微,胸无大志的那种人。看到孔子主张不要闻斯行之。心里自然是想:“这下老师该夸俺了吧,俺可是从来都不听到就作的那类人,俺听不听都不作,俺够规矩了吧……”。

估计他是带着得意的笑去问老师同样的问题的,俺们家孔老师何等聪明,还能被冉有这小子给忽悠了?直接一句“闻斯行之”。当场冉有的表情可想而知,琢磨半天都没明白,他又不是子路,又不敢再问,再问是个什么下场他是知道的。孔子说不一定翻出哪本旧帐来修理他……。冉有心道:“言多必失,还是直接把老师的话咽回去的好”。不声不响的踱着他的方步下去了……。

(当然,这是我胡说。这两次问话可能根本就不是同一天发生的事情,只不过论语的编辑者编在一起罢了,俺不过是借拿来说事罢了。冉有师兄莫怪,要怪首失怪自己,再不就怪编论语的,他们这样编,就怪不得俺了……)。

冉有师兄也被修理了,子路、冉有这二位是不是明白了呢?俺们不知道,但是旁边却看糊途了一个聪明人—公西华。公西华是真糊途还是装糊途呢?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就当他是真糊途也罢。公西华就问了:“俩位问的都是一样的问题,老师,你的回答咋就不一样呢?咋就反着来呢?这是咋回事呢?~~~”

孔子的回答也是明确的“求也退,故进之”。求就是冉有的名字了。求也退,我们都领教过了。(6.12)说的很明确。冉有的确是要别人推才会走的人,还可能进一步,退两步。孔子就要推着他走……。

“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我们也是了解的。这里的“兼人”也就是两个人,历来有多种解读,我们不去管他,这里指的应该是勇气。我们看子路,也真是能当两个人用。勇多而急躁,孔子退之当然也绝对是为了子路着想。也许没有孔子拦着,子路早就成烈士了,未必等到卫国的那时候。

孔子这一退一进之间,颇有深意也。我们没有得夫子教诲,但是我们不妨自修一下。看看自己该退,还是该进。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16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16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