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连载256】11.13不得其死

【原文】闵子侍侧,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思考与随想】

乐中悲,人世无常,终归不过是个宿命。是非成则转头空,岂非前尘注定。

这一章思考了许久,只是难以动笔。就如同面对一面镜子,看到镜中的自己总会感到莫名的虚幻。这一章读起来总是感到惊心动魄,不忍卒读。

主要是因为提到了子路的终点。这倒也没什么,多年来的行医生涯早己经习惯了生生死死的世事,终点本来就是世间的常态。这个很公平,也很实在,这没什么了不起。关键的问题是这一切竟然是注定的!?这就是非常恐怖的了。像子路这样的人,竟然注定是不得好死的。这个还不够恐怖吗?子路实在是太可爱了,善良、率性、负责任,而这一切竟然是子路必死的原因!!?这是子路的错吗?还是世界错了呢?遗憾的这就是事实,这竟然是事实?!这世界竟然容不下这一点点的美好!这个就是悲剧,悲剧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撕破一切的美妙,将赤祼的真相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然后告诉我们说:“真相就是这个样子”。可怕……。

每一个喜剧都是在苦难中开始的,这样最后的大团圆才会让我们更加的欣慰,那就是童话。而悲剧却总是相反,开始的时候总是美满的今人心醉……。这一章亦是如此,人生也大抵如此。

在说悲剧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幅美丽的画卷:

夫子中间坐,弟子立两边。集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人生一大乐事也。夫子是幸福的;夫子是快乐的。众弟子济济于一堂,各有妙处。有徒若此,人生之乐莫非如此。我们的老夫子坐在当中看弟子,也是如丈母娘看姑爷,越看越欢喜、越看越爱看。弟子者,如弟如子,谁的孩子谁不喜欢啊!何况这些弟子们也确为人中龙凤、世之俊杰。

首先进入孔子眼睛的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孝子闵损。闵损小于孔子十五岁,也算是年长一辈的弟子了。闵损以孝闻名,又得孔子多年教诲。自然知“老吾老及人之老”的道理。在老师的面前,自有一番恭直的风度。垂首而立,谦卑之中自有三分傲骨。举手投足之间,绝不失之法度。夫子视之良久,绝无半分懈怠之容,夫子颔首深以为然。

在夫子的目光移到子路师兄之前,我们需要插入一点文本的考证。这里有点小问题:此处称闵损为“闵子”,与其他人有所不同。他人皆称“字”,而闵损独称“子”,的确是件奇怪的事情。本来以闵损之德,以及后世儒家对他的评价,称为“子”未尝不可。冉有、有若尚可称,闵损有何不可?但关键的问题是:闵损称“子”,独此一处、别无分号。下一章就改称“字”了。这样就是奇怪的事情了,有人根据这个称呼,说本篇应为闵损弟子所记。如果真是如此,那下一章为何又不是呢?所以我觉得此处应该是脱漏了一个“骞”字的说法更合理一些。“誾誾如也”,指的也就是恭敬正直之貌,应该没什么问题的。

看过了闵损之后,夫子的目光转向了我们可爱的子路师兄。子路比孔子年轻九岁,在跟随孔子的入室弟子中,子路算是最年长的,跟随孔子的时间也是最长的。子路可谓孔门之中的第一勇士。勇武过人,不论行动作卧均有一番英武之气、大将之风。武将自然有武将的气象,远非常人所能比拟的。职业军人也都是这样,不论何时 往那里一站,都是挺胸、昂头、两脚立正,随时都是一付整装待发的样子。加上子路心性纯良、刚正鲁直,子路站在那里的确是英气逼人。孔子视之,也不由得为之动容。心道:“到底是子路,岁月在他身上仿佛不着一点痕迹,仍如当年初见时一般英姿!”

一时间多少往事,如历眼前……。

透过恭顺正直的闵损和英气逼人的子路。孔夫子又看到了两位青年才俊。

冉有和子贡亦在不远处侍立。这两位,一个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另一个比孔子小三十一岁。此时正是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年纪。这两位亦是少年成名,冉有年纪轻轻的,既以善为政而闻名;子贡更是为官经商两不误。都是一路顺风顺水的“成功人士”。如此之人,没有一身的骄气己是难得。想如今的某些金领白领的“成功人士”们的样子,哪一个不是和别人讲话的时候,仿佛流了鼻血一般。眼望天空,如果没有姚明的身高,是看不到这类人士的眼睛里有没有瞳孔的!!只看是白眼下面有两个鼻孔……。

嘿嘿!要说孔子的教育绝对是成功的,冉有年纪轻轻的,至少作的是部长私人助理的级别。子贡更是当着大使,拿外交謢照的一方首富。可是他俩也没有咋唬成那幅熊样,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但是这二位当然也必然是不知愁字为何物。所以这两位小哥俩站在那里,也总是带着自信的微笑的。在老师的面前,又自有一番恭敬,所以表现的样子也就是温和而又快乐的。

孔子看到这些弟子们的样子,各有其妙。自然是喜上眉梢,不觉莞而。

这幅画面实在是太美妙,美妙到一种不真实。幸福总是短暂的,这世界总是拒绝完美。

在美妙的画卷如镜子一般破碎之前,我们再等等,好好的享受一下这美好如梦的时光。

……

乐中悲,福祸相随。在悲剧来临之前,我们还是要作些文本的工作,我也是籍机会舒一口气而己。

“子乐。"若由也"”。有人认为“子乐”后面是没有那个句号的。也就是说,后面的话是孔子的玩笑话。前两天,偶然看到易先生讲的《诸子》,就是如此理解的。也就是理解为“子乐曰:"若由也……"”。但是,这里的确没有这个“曰”字。何况我觉得夫子说这话也的确是不像开玩笑。孔子喜欢开玩笑,也不乏幽默感。但是这样的话,不知“幽”在何处,“默”在何处?孔子也不会拿生命之事开玩笑,谁开玩笑会说人家“不得好死!”?既便是老师这样的说话,也是不可原谅的。那不叫玩笑,叫诅咒!!。这样的说法我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我认为这还是笑过之后的一种叹息,也是一种劝戒。是孔子笑过以后的深思,以及深思之后一种不祥的预感。

笑过之后总是会有一种莫名空虚,这也是心理学上的正常反应。孔子就是在笑过之后的一种担心,这也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一种不舍之情。我们再看看子路,也会隐隐的有些不祥。而这种不祥,正是来源于子路的优点。子路勇敢无畏,勇敢无畏则只知进而不知退;子路“无宿诺、闻斯行诸”,只要是觉得对,就马上要做。很率直,但也失之于“喭”,作事情欠考虑。子路哪一点都好,只是脑筋不会急转弯……。

刚则易折,这世界是容不得这样的人的存在的,虽然这世界都是这样的人创造的。

古今英雄也都是一根筋,我们的夫子又何尝不是呢?“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说谁呢?但是执着也是要分主次的。大节不改,小事亦不必过分。不论大小,不分主次。凡事不思考,则是于事无补,于身有害的。所以孔子要为子路担心,以言为之戒也。这也是孔子一贯的教学方式。正如后文所言:“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也的确是该“退之”的。

然而孔子不幸言中,一语成谶。子路最后也没逃得了宿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教育是改变不了性格的。子路因卫难,很壮烈的牺牲了。成了英雄,死得堂堂正正。但是,是不是死得其所呢?或曰:“食人之禄,忠人之事;义之与比,死又何憾!”诚然,但是,是不是可以不那样作呢?

实在不忍心非议子路这样的人,还是不说了罢。又是一年清明日,还是默默的在心里面,给子路献上一束花罢。毕竟子路这样的人,已经成了罕物。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16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16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