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连载249】11.02皆不及门

【原文】子曰:从我于陈 蔡者,皆不及门也。

【思考与随想】

这一章和下一章从朱熹那里开始历来都被认为是一章,但是又没有人能自圆其说。下一章提到的那十个人至少有三个人不太可能是和孔子一起在陈蔡绝粮。关于这个问题,留待下一章慢慢的说,所以我还是倾向为当成两章来解读的好。因为上下文的联系虽然不能说没有,但是也肯定不是同时说的话。甚至下一章可以肯定的说,并不是孔子本人说的话。孔子称呼学生们从来都是直称其名的,而下一章都是用的“字”仅仅这一点就证明至少下一章不是孔夫子的原话,而是不能在这一章的“子曰”之后的。

孔夫子是在什么时候说的这个话呢?我们不太知道。但是因为提到了陈蔡之事,估计应该是在孔子回到鲁国以后说的。孔子六十八岁归鲁,然后发生了太多太多不幸的事情,早年间的弟子们一个个的凋零,凤鸟也始终没有出现,所以我们听到了太多太多孔夫子的叹息了,这一章孔夫子仍然是在叹息,夫子在叹息什么呢?

这一章当然是孔子对那些在陈蔡之际一起忍饥挨饿的学生们的一种思念。在一起共患难的才是真的朋友,人老了,自然是会怀念过去的,这也是人之常情。尤其这一章可能是在孔子晚年最后的日子里面有感而发的。想起来自己的那些弟子们,比如颜回,比如子路。怎能不伤心呢?有怎么能不思念呢?甚至这一篇都可以认为是孔子对学生们的思念,师徒之情溢于言表。这时候孔子和普通的老人也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但是这一章仅仅就是思念吗?如果是,那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不是,那又有什么呢?也许孔子本身说这话的时候也就是一种思念,但是《论语》的编辑者们显然不是这样认为的。《论语》的结构大概也都是这样的。本身可能是一种意思,但是如果放在整篇之中,还有其他的意思在其中,这一点也是需要我们体会的。

“皆不及门也”。这个意思就有两种解读:这个“门”,可以指的是孔子自己家的门,也就是门人的那个门。那样的话这一章的全部含义也就是代表了孔子思念了。但是还有另一种解释:我们知道这个“门”还可以代表庙堂之门,那样的话“皆不及门也”也就是说这些人都没有入仕,或者说是没有得到“应该的”重用。我们仔细考察一下,孔子晚年的时候,那些一直跟随孔子四处漂游的学生们也真的是没有被重用的。也许有人要说了,那时候不还有冉有在当着季氏的宰吗?好像子路也在做官呢?但是冉有的确是没有和孔子一起挨饿。孔子挨饿的时候他已经是回到鲁国了。子路呢?或许孔子说这话的时候子路已故也不一定。历史上关于子路的记载也是很少的。我们知道,孔子归鲁以后,子路和冉有一起给季氏打过工,但是什么时候又到卫国去了,为什么呢?我们也是不太清楚的。子路虽然为人所用,但是也不过是给一个个“家”在打工而已,和子路的能力比起来,实际上也真的等于是没有得其所用啊。

两种解释也都算是有道理的,但是后一种解释或者对于本章来说更有意义。开篇孔子讲到,“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而跟随孔子在陈蔡的恰好都是“先进的”。呵呵,甚至从钱穆的那个分法,也是“先进的”。而这些人竟然都没有得到重用。这也是孔子的无奈之处。从整篇的结构之中,也许将“不及门”解释为没有出仕,更能说明问题。

“道”之不行,对于孔子来说,可能是更痛苦的事情。看到贤才不能得其所用,孔子也是更为痛苦的。思念是一种痛,但是不仅仅是思念而已。我们想想现在的老人们,想想我们的父母们,也许我们会更明白些。

孔子和弟子们的感情,堪比父子之情。我们想想,对一个老人来说,子女都没有工作、没有得到发展与子女不在身边比起来,哪样更让老人揪心呢?我相信大多数的老人都是宁可自己经常看不到自己的子女,也不愿意子女没有发展的。这个也是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古今同理。孔子恐怕也是希望这些弟子们都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来,哪怕忍受着思念之苦,孔子也会笑的。我们的老人也都是这么可爱的。

孔子其实也就是这样可爱的一个老人。他老人家最担心的还是弟子们的前途,最担心的是这个世界的前途。可是这个世界总是让他老人家放不下心啊。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15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15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