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这一节说的事情,其实也就是孔子自己在践行“礼”,想想现在,接待外宾,也大体上如此,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所谓外交无小事,许多细节的失误甚至能导致战争。这个在中外的历史上也都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当然是要小心谨慎、严肃对待的。而“礼”是当时通行的一种规范。但是当时的一些应该掌握这种规范的人,却不掌握。这些也并不是孔子独创的,是对前人的一种总结,是“述而不作”。也是孔子教学的一部分,也并非是全无意义。“礼”如果不上升到“礼教”的程度上,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何况孔子的“礼”和周公的,和汉以后的那些东西,也不是一回事。

先到这里,下回再说。

【连载234】10.04子入公门

【原文】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思考与随想】

前一节说的是孔子接待外宾时候的表现,这一节说的是孔子面君时候的礼节。也有人说这一节是孔子出使时候面见外国国君的礼节。不管怎么说吧,都是见君主时候的表现了。这些礼节也都是孔子之前就有的,但是估计当时也都有是马马虎虎了。就像是拜上拜下的事情一样,许多东西都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但是孔子仍然行之,也算是一种另类了。这在当时就有很多人不理解,所以孔子会说“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3.18)。

我们现在看起来,这些也是没有什么必要的,但是在当时,还是有必要的。毕竟上下异位,也不都是好事情。事实也是这样,当时也没有那一位是否定“君”的,他们都是反民主的吗?呵呵。都别扯淡了。别说什么希腊雅典的故事,希腊雅典的民主,都是什么东西呢?“我大清还有八旗呢”呵呵,几个人说的算和一个人说的算,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只要不是大家说的算,都是扯淡。再说中国的皇上们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的。这个暂且放下,以后再说也罢。其实许多事情也是别有原由的,还是说《论语》要紧。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公门就是诸侯的外门。相当于我们进故宫,经过的天安门,离朝堂还有一段距离,这时候孔子就要表现出来的对君主的尊重了,同时也是对自己身上的担子的正视。“鞠躬如也”,在这里“鞠躬”不是弯腰的意思,而是代表一种谨慎内敛的状态。钱穆说应该读为“鞠穷”。 “如不容”就是好像自己不应该到这里一样。

“立不中门。”不能在中门之间站着,呵呵,到过故宫的都知道,中间那个门不是给大臣们走的。就算是皇帝本人,已不是随便就可以走的,这个没什么可说的。“行不履阈” 阈,就是门坎。呵呵,现在也有这个规矩,门坎是要迈过去的,在农村踩别人家的门坎,也是要挨骂的,因为在传统风俗上认为那个是要倒霉的。呵呵。实际上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你踩过了,就会留下污迹,而后面的人要迈过去的话,就要弄脏衣服了。古人是上衣下裳,就像裙子一样,而且裙子是要很长的,接近于脚面。所以你踩过去的确是不合适的。呵呵。后来也就成了忌讳了,其实许多忌讳后面可能都是有其实际上的理由的。

“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过位,过去有外朝、内朝之分。外朝是举行典礼时候用的,内朝才是议事之所在。所以一些电视戏剧都是扯淡,哪有什么事情都在太和殿上白话的?当内朝议事的时候,自然是要经过外朝的。当时典礼时候,君主应该作的位置上自然是没有君主的,但是那个位子还是代表君主的。虽然没有,也是要当成是有君主的。很有一点“祭神如神在”意味。所以在这个地方也是要保持自己严肃的,所以要严肃的趋进。那个地方当然不是说话的所在,所以说话是要轻声的,好像中气不足一般。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齐,读为咨。就是衣服的下摆。摄,就是提起。这个就是要觐见君主,将要入内朝了。那时候衣服都是很长的,所以要提起来一些,要不然就会像某些传长裙的女士一样。还没进到内堂,还没见到君主,就跌倒了,那个自然也是很失礼的举动了,这些也是代表小心谨慎之意。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面君后出来,下以第一个台阶,就要表现出来和悦之貌了,呵呵,见到皇上,你表现出来不悦的神色,那是什么意思?碰到不讲理的皇上,还不砍了脑袋?

“没阶,趋进,翼如也。”下了最后的台阶,已经到了平地了,自然也就该咋走咋走了,恢复以平常的姿态了。

“复其位,踧踖如也。”回到了自己应该站的位子,又该表现出严肃的样子了。有人说,这个位,仍然是指的当初过的那个君位,也通。

呵呵,真是很累,要说真是不能没事闲的给皇上打工,规矩也真是太多了。但是当年和以后的几千年,也都是这样。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其言不虚也。孔子不过是表现出来那种谨慎和认真的样子罢了。没有什么特殊的,比不得后世那些,随便就磕头的东西。即便如今,规矩也未必就少多少。

至于如何理解,那就是见仁见智了。这个是不是“奴性”呢?也许是,也许不是。在一定范围内,规矩还是要有的,只要不是过分就可以。我们还是不要用二十一世纪的观念去理解公元前六世纪的事情。更不要随便有样学样就好。当然,有些人喜欢学的也就是这些,俺也没有什么办法。

【连载235】10.05执圭为使

【原文】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思考与随想】

上一节讲孔子面君,这一节说得是孔子作使臣的事情。孔子何时当过使臣呢?在现存的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历史上记录孔子的外交事业大概只有和齐国两君相会,孔子“为相”的那一回。那件事虽说非常有名,外交技巧也是非常的熟练,但是那个毕竟不是作使节。所以这一节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发生过,我们也是不知道的。也有可能是孔子教学的时候表演过如何为使的礼仪。我们不好随便臆测,也就不去管它了。

我们看看孔子为使的样子吧,或是表演,或者却有其事。即便没有,我们也想当然的可以认为孔子是会这样作的。我们还是简单的解释一下文字,然后关注一下为什么也就是了,这个也是不能直接照搬的,呵呵。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圭,就是使节的信物,是一种玉器,大概的样子可以上圆下方一个玉片,也有的上边是剑形的。举行典礼是时候,君臣都要拿着那个。呵呵,想想也是很好玩。中国的玉器崇拜也是世界上少有的,一块和氏璧竟然可以换城市。可见当时玉是多么贵重的东西。可是玉器其实是很不实用的东西,易断、甚至还容易发霉,最终也不过是块石头而已。钱穆先生说,当时出使外国,要拿着本国国君的圭作信物,这时候拿这个东西就不仅仅是石头了,而是代表“国家”。前面我说过,外交无小事,手里拿着一个国家的象征,有怎么能不小心谨慎呢?这里面的“鞠躬如也”和上一节的同意,也是指的是那种谨慎恭敬的样子。国家在手中拿着,怎么能觉得不重呢?所以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如不胜”,就像拿不住似的。呵呵。这个就是所谓的使命感、责任感。出使别国,代表的是国家的形象,当然是有如肩负千斤重担一样,这个就是这种“礼”要表现出来的内涵。

“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举起来像是要作揖一样,放下来就是像要交给别人一样,指的也是这一种重任在肩的样子。“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指的是那种也是小心谨慎的样子,“战色”就是战战兢兢的容色,“有循”就是好像有一条线似的。(呵呵,拿的是玉器,当然还是小心一点好,要不然,一脚不正,也就完了。估计猫步就是从那里来的,呵呵,胡说一下,这一篇实在是很枯燥)重任在肩,自然是要战战兢兢的,好像不敢迈腿一般。

“享礼,有容色”享礼,就是献礼,那时候出使别国是要带礼物的,现在不也是一样的嘛。送礼当然是要满脸和气的,送礼还表现的严肃就不对了,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你是想给人家礼物,还是不想给呀。“有容色”就是要表现出和蔼的神态来。

“私觌,愉愉如也。”国家的正事办完了,使命达成了,接下来是什么节目了?国宴?呵呵,别凈想着吃,还没到那个时候呢。国事办完了,照例国君是要接见一下使臣的,这时候,使臣也就只代表自己了,算是私人身份的觐见,所以叫做“私觐”。这时候就不是代表国家了,当然就不能也不用再板着脸,就要表现出愉悦的样子了。这也是视他国国君如本国国君的一种表现了。同时也是要记住,即便是私觐,什么也没变,还是使臣。所以也是要表示出两国友好的感觉来,这个也是必然的事情。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14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14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