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孔夫子在家乡不说话,到了朝廷上又变得能说了。“便便”,辩也。到了朝堂之上,虽说仍然是谨慎的,但是该说的一样不能少,该辩论的,也是义之所在,当仁不让了。其实这个也是儒家的一个传统,除了满清以外历代的读书人在朝堂上都是敢说话的。历史上,也从来不缺少“诤臣”。甚至在有些时代有些人将这个发挥到了极致、甚至变态,为了一个好名声,不惜故意激怒皇帝。虽然沽名钓誉的“卖直”也是不足取的,但是总是比每天只会喊一声“扎”要好得多。

我们看孔子在不同的场合的言行,再看看现在。是不是会有所感悟呢?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可是这个世界就是这样。都反过来了。该明白的不明白,该糊涂的不糊涂,该说话的时候,都不说话,不该说话的时候,有说个不停。呵呵。把那点小聪明都用来对付老爹老娘乡里乡亲,到了该表现出正义的时候。呵呵。又都变成乌龟了。许多人都是这样,在家是小霸王,出门就是乖乖羊了。呵呵。只会窝里横的,有什么出息!

这的确也是需要好好想想的,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什么时候应该高调,什么时候应该低调些,这的确也是反映出一个人的质量的,孔子是这样做的,我们呢?也不妨想一想才好,别把全部的心思用在怎么对付身边的那几个才好啊。

【连载232】10.02上下之间

【原文】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思考与随想】

此节说的是孔子在朝堂之事,一般认为就是说的孔子在鲁国为大司寇时候的样子。孔子为大司寇的时候是孔子仕途的顶点,著名的伪书《孔子家语》称之为“为相”,其实也就是这个事。孔子其实也不过是预国事而已,离真正的“代理总理”还差得远呢,最多也就是个常务委员而己,哪里可以算得上是“为相”呢?要说“为相”其实也不过是在齐鲁夹谷之会的时候做的那种“相”而已,用我们现在的说法也就可以算作的“司仪”,但是那种“司仪”可不是一般人担当的了的,按照当时“礼”的规定,作“司仪”的至少也应该是“上大夫”,根据钱穆先生的考证,孔子为大司寇作那种“相”也正好是够级别的。别忘了齐国的“相”是谁啊,两国君主的会面,级别当然是对等的,要不然就一定会出问题的。从这一点上我们足矣看出孔子当时在鲁国到底是个什么位子,有人非要因此来说当时孔子根本就算不上什么正卿,好像也是没道理的。

孔子做的“大司寇”到底何样的位置呢? 用现在的模拟来说大概算得上高法的领导,或许和“政法委书记”比较类似吧。孔子的仕途,在鲁国先为“小司空”,也就是主管“礼”和“祭祀”的官员,也算是“人尽其才”吧。后来升为“大司寇”,主管刑罚,所以后来才有了“听讼”的那些话来。钱穆先生说大司寇为正卿,是上大夫级别的;小司空是下大夫级别的。俺们中国人对级别历来重视,但不是从孔子开始的,也不是因孔子而结束的。古今亦同,不必讳言。而孔子为官的时候的最高级别也就是上大夫,但算是正卿之末也。既便是预国政之时,上面也有三桓那样的“世卿”也比老夫子级别高得多。所以本章所谓的“上大夫、下大夫”之事,也就是孔子面对上级、下级时候的写照。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如前所言,下大夫比孔子的级别低些,算是下级。“朝”,指的就是“上朝君未至之时”。在此时孔子和下级放话是什么样子的语气和容色呢? 一般官员遇到下级都是什么样子呢? 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我们几千年的官僚体制都是一样的。在下级面前总是威风十足的。都说官本位来自孔子,但孔子是不是这样呢?

“侃侃如也”就是温和而愉悦之貌也。看来孔子是没啥官威的,难怪作不长,对谁都是带着浅笑,下级又怎会怕他呢? 看来孔子该学学管理学了。但是孔子可不是对谁都“侃侃”, 对谁都陪笑的。对上级孔子又变了。“誾誾如也”何谓也? “中正有诤貌”,对上级孔子又没有笑容了,改成一脸严肃了,有不同意见也要寸土必争了。呵呵,这个老夫子也真是的,总是跟上级较劲,能有啥好果子吃?这还不算完。紧接着君主来了,夫子的表情就更复杂了。

“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踧踖”还行,恭敬之貌也。给人家打工的,老板来了,岂有不恭敬的道理?要不然就别在那里混了!其实夫子也真的很牛,不爽了,也真就不混了。对鲁君、卫君都是那样。说不混就不混,收拾东西就走,一点面子也不留。不由得我要赞一句。牛!真牛!

不过此时讲的还混着的时候,那对老板的恭敬还是要有的。这也是常情,不必妄加非议。谁也不会没事骂老板玩。要想混下去,对老板还是要有三分尊重的。不过为了怕大家误解,对君主的态度上。又加上一句“与与如也”。(对别人都一句,对君主就两句,真是不公平啊!)“与”者,徐也。什么样子呢? 安详而从容之貌也,也就是说对君主尊重而不畏惧。既不轻慢、也不把结。这个也是不容易啊。我就不明白了。大家所谓的“奴性”又在哪里呢?

从这一节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来孔子对上和君,与对下所不同之处。尤此亦可见夫子之心性也。可惜如今都反过来而用。嘿嘿。也不知道到底是谁有“奴性”呢?

话又说回来了,某些作秀的亲民并不在内。

【连载233】10.03子为傧相

【原文】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思考与随想】

本节述孔子受君之命,接待外宾之事。对我们来说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少说些也罢。毕竟俺们也都作不了外事工作,知道了那些东西也没什么用处。何况现在的外宾和当时的外宾也不同,那些金发碧眼的讲究也不一样,当年孔子所处时代又不一样。在春秋时代,鲁国的特殊地位也决定了鲁国在“礼”上不容有失,所谓“周礼尽在鲁”。鲁国不大也不强,但是却是当年的周文化的代表。用现在的话,软实力非常的强。而周文化的具体代表也就在这些“礼”上。本来这些“礼”都是那些贵族老爷们所要掌握的本事,也是混日子的手段。可是那些贵族老爷们,整日里胡吃海塞,花天酒地还没玩够呢,哪有闲工夫学习这个东西,于是就闹出了不少的笑话。

这时候就有了需要了一些专业人士来指导他们玩他们应该玩的游戏。呵呵,于是就有了“儒”,孔子也算一个。但是后来孔子将“儒”发展为一种特异性的名词,含义已经和原来的不同了。孔子称原来的那些就是“小人儒”。孔子当然也是“小人儒”出身的,这一节作的事情也就是一个小人儒应该作的事情,也就是公西华说的那种为“小相”。孔子说:“为什么不作大的呢?”呵呵。我们且看看孔夫子为小相的样子,也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小事作的认真也是不容易的。

“君召使摈”就是君主召孔子为傧相接待外宾。“色勃如也”就是庄重之貌。废话,接待外宾怎么能不庄重?难道还能嘻嘻哈哈的,见了老外就勾肩搭背的,来上一句“你吃了吗?”呵呵,现在的外宾也不干。当然这里的外宾指的是国宾。不是随便的外国人都是。“足躩如也” 躩,速貌,不暇闲步也。这也是对对方表示尊重的一种礼仪。接待外宾总不能像在自己家院子里面一样,随便瞎溜达一样吧。

“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前面说的是对对方的尊重,表现的要严肃恭敬,所以表现的就要紧张。但是,紧张却不能忙乱,忙中自然就要出错,就有照顾不周的地方了,那样的话,也是失礼。所以紧张之中还要有从容,还要处乱不惊。“襜如也”也就是整肃之象。忙而不乱,这个也就是气质,这个也就是自信。

“趋进,翼如也” 趋,就是小步快走,也是表示尊重的一种礼仪。我们看古书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不过最有意思是当年《触龙说太后》那个“徐趋”不知道是个什么样子。呵呵。“翼如也”就是如鸟儿张开翅膀一样。这个也是形容仪态的,古人的礼服是宽衣大袖,的确是像两个翅膀一样,但是绝对不是接待外宾就要张开两只手。呵呵。那样成什么了?也就是像鸟儿一样,动作协调罢了。也是代表者一种心态的平和,快走也不要失态。

“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接待工作完成了,将外宾送走了以后,当然是要向国君复命了。“宾不顾矣”就是说客人已经满意而归。使命完成,及时复命,也是“礼”。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13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13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