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这一章,仍然承上一章的重点。也就是个“改”字。能不能闻过,能不能改。又和择友有很大的关系。我接触过一些吸丨毒丨者,在戒毒以后,有接近一半以上的人都会重回老路。为什么呢? 其中大多数的主要原因恰好就是“朋友”。接触的人,生活的圈子不能改变,回到老路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教训是深刻的,人生是复杂的。有时候的确是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前途多岐路,一脚踩偏,或许就是深渊。那我们要怎么办? 我们要如何走呢?

不要走开,下一章告诉你。

……

连载225】9.26匹夫不可夺志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思考与随想】

上一章提到人生多岐路,交友须慎重;有过则必改。那么我们该怎样去作呢? 如何才能在人生之路上不误入岐途呢? 如何才能不结交匪类?如何才能防止堕入深渊呢?

答案只有一个字—“志”。简单的说也是“目标”。记得当年我们熟知国足第一任洋教头(实际上不是第一任)那个施大爷有一句明言。“当你不知道球该向哪里踢的时候,就向对方球门里踢……”。这个施大爷虽说执教水平很低下(当然,好的也来不了中国,来了也不认识,认识也没用)。但是说话的确还是有德国人所特有的思辩力。是的,如果想不跑偏,最好的办法就是知道目标在哪里,否则走到哪里的确是未可知的事情。

对于一个人来说,有没有“志”实在是太重要了。没有“志”的人生算是个什么东西呢。没有“志”的人又算得什么呢?说是行尸走肉都是夸他们了。虽说如今这年头,谈理想、谈志向都似乎是很幼稚的,都似乎是迂腐的甚至是愚蠢的。不论是谁,只要是一提到“理想、志向”这类的词语,都是会遭来无数的耻笑。不是将之看成是外星来客,多半也是要视之为心智不健全的人士的。这世上所剩无几的“有志者”。估计也只能去精神病院寻找同类了。呵呵!

提到这个我总是会想到在某个特定年代在学者之间流行的一段古文。大概出自《宋书》。最近比较懒,凭记忆胡乱写出来给大家看看大概意思也就罢了。大概是这样的:“昔有一国,国中一水,号曰“狂泉”。国人饮此水,无不狂;唯国君穿井而汲,独得无恙。国人既并狂,反谓国王之不狂为狂。于是聚谋,共执国主,疗其狂疾,火艾针药,莫不毕具。国主不胜其苦,于是到泉所,酌水饮之,饮毕便狂。君臣大小,其狂若一,国人乃欣然”

这个当然也就是个寓言罢了,不过现实未必就不是这样!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随其流荡其波总是快乐的,可是这世界上偏偏还有人愿意自寻烦恼。恐怕孔子就是一个,他老人家病得也不轻啊!

还说“匹夫”都该有,可是现如今的“精英”们又有几个还有什么“志”的。有“痣”的倒是不少,不论上、下、内、外。呵呵。这就是孔老夫子的毛病啊,总是高估了人类。结果是后世的孔门子弟弄出个“人之初、性本善”的谎言来,搞出一堆“伪人”来……

不过世界本来也不是非要这样的,本来也是可以不是这样的,也不该这样的。至少从成本的角度上看,人和人之间不互相忽悠的成本最低、效益最大。虽然我是看不到那一天了,但是至少我相信,迟早是会来的。至少这个比天国降临,或者是实现GCZY更靠谱些。

真是扯远了,呵呵。不过也并非胡扯。俺是有意的,望各位手下留情。俺知过能改,还算是“可以教育好的**”(也不知道不完成作业是谁?呵呵)。

我们回头再看本章,孔子的话依旧是那样的浅显。道理依旧是人人都懂的大白话,一个人没有志向当然是不行的。志向有多远,人才能走多远。如果你的目标是珠穆朗玛的话,或许可以走到川藏交界。如果目标是隔壁的话,也许连自家的门口都难以走出去。这个也是必然的。

如果你不想成为行尸走肉的话,如果你不甘于逐流随波的混吃等死的话,那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坚守住自己的“志”。只有这样,世界或许才有一点点希望,否则也就什么也不会有。

不过,似乎又回到了本篇常提到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你是否真的要去那个目标呢? 是真的有“志”吗? 还是要问问我们自己。

孔子告诉我们,没有“志”是不行的。我们到底有没有? 是真的吗?

我们够得上一个“匹夫”吗???

【连载226】9.27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原文】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思考与随想】

前两章就提到过子路师兄的这件事,其实子路师兄是很冤枉的,在《论语》中经常是被老师修理,当成反面典型来被老师骂。不知者还真以为孔子不喜欢子路呢,其实不然,夫子对子路的感情是非同一般的,子路也真的是一个好学生。除了颜回、子贡以外,孔子寄予厚望的也是子路这个大徒弟了。子路很仗义,很有勇力,虽说有时候急躁一些,但是绝对不是类似李铁牛那样的白痴类型的。子路很有能力,绝对不仅仅是一勇之夫。

这一章孔子终于开始夸奖子路了,而且还是用诗经里面的话夸奖的,而且估计还是当面夸奖的。要说老师真的不能当面夸奖学生,只要一夸,就会出问题了。结果又给了几巴掌,呵呵,不过我们看起来,更会觉得子路的可爱和赤诚。如今像子路这样的人真的很少。所以越发觉得子路的可贵。

我们先看看子路是怎样被夸的,先替子路高兴一下。呵呵。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敝,就是破。缊,就是乱絮,春秋时候是没有棉花的,这个“缊”也是丝绵,只不过是不好的那种,好的就称为绵了。不过二十四孝里面有个用芦花的故事,估计也是后人演绎的,那时候还是没有“棉”的。想想有些人还给那时候的人穿上棉袄,也是很有趣的事情。不过我们不是搞那些的,自然也不必过于执着那个,就是把这个理解为破棉袄也就罢了。

一个穿着破棉袄的人,和一群穿着裘皮的人站在一起,那个真是一种折磨。我们不也是这样吗?住在贫民窟的贫民也许还可以心态平和,但是如果当周围都是高楼大厦的时候,当邻居都是锦衣玉食的时候。真的没有几个心态还能够平静的。这是正常的心里反应。一个乞丐在丐帮混,或许会觉得生活还可以混下去,但是如果周围其他乞丐都开上宝马是时候,会是什么样子的心情呢?记得当年看《漂亮朋友》的时候,那个杜洛瓦第一次参加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时候,也总是惦记着裤子上每一个破洞……。

呵呵。人都是看不得周围的人的好,没有人会真的嫉妒比尔盖茨的财富,但是如果邻居买了一套新家具,或者是同事买了一件新衣服,心里上也是不会好过的。(这个不仅仅是女人,男人也是一样的)。有人说,人这一辈子琢磨的也就是身边的几个人,此话有理。所以破棉袄还是不要随便的和裘皮站在一起。呵呵。嫉妒这一关也是没有几个人能过得去的,仅仅这一点,子路就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能够作到这一点,子路已非常人可及。估计孔门弟子里面也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所以孔子特意的夸奖一下子路,也有树立榜样的意思。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是诗经里面的一句话,朱熹和钱穆都是出自《卫风》,但是通行本这首诗是在《邶风》里面,不知道为什么?我对《诗经》是马马虎虎看过的,没有很深的了解,不知道怎么一回事,这首诗名字是《雄雉》。原文是这样的:“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又是一首什么样的诗呢?呵呵,我们不用仔细看,听口气也知道,这个又是一首用女人的语气写得思念离别之人的一首诗。但是后面的隐喻是什么呢?我们历史上的闺怨诗大概都有另一种隐喻,不过也可能本身就是真的闺怨,但是被文人借来说明事情的,后来的文人作的诗,也就没有几个是真的咏闺怨了。关于先秦诗的问题我是不在行的。这里也不是要探讨《诗》的,孔老夫子的六艺,我是没有一样在行的,五经也是没有仔细研习,真是惭愧,其实我连四书也没有真正的熟读过,呵呵,除了《论语》都不太熟练。以后还要多多努力了。现在还是说《论语》好了,少扯别的。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13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13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