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孔子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虽然经历了人生之中最痛苦的一段,老年丧子,丧弟子……。但是孔子是不能什么也不作的。在他生命最后的哪一段时间,开始了他述而不作的最后里程。传说中六经大概就是这时候整理的。传说中的《春秋》也大概是这个时候所作的。(当然,《春秋》经的部分是不是孔子作的,很有争议,孟子说是孔子作的,大部分人认为孔子修过。)这也是孔子能为这个世界所作的最后的一件事,那就是对华夏文化的一次整理和保存。用孔夫子自己的话,就是要将自己知道的“斯文”传下去。这个工作对于我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意义是无可取代的,如果没有这次整理,也许我们现在所知的一切都只能想土里刨。即便是孔子的主张都是错的,单单这样一项工作,就已经足够称为“圣人”了,没有这些,也就绝对没有所谓的百家争鸣,也就没有所谓的中华文化了。

“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这个就是这些整理的一部分。“礼乐”是孔子实现其社会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乐》很久以前就失传了,这个不能不说是我国文化的一个损失。弄得我们现在只有“民乐”没有国乐。当然这个重要吗?这要从哪一个方面去看了,从文化上面看当然是重要的了。没有莎士比亚的戏剧,很难想想英国是个什么样子,没有歌剧也很难想想意大利会是什么样子。可是我们呢?我们有的只是那些羌笛二胡那些东西,但是那些是我们的吗?听名字也就知道了。弄得现在都把京剧当成国剧了,弄出个脸谱也叫做中国元素,可惜这个“中国”到底是什么就不那么明白了。京剧才几百年,就那个西皮二黄的东西能够代表我们的审美吗?如今一谈国粹就把那些东西搬出来,看着也真是不像个东西。

“乐”是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其篇章应该是和《诗》相同。我们现在也只能是从现有的诗经的样子来揣摩《乐》的本来样子。我们猜测大概也就是原来的《乐》和《诗》更能配合,更能反映乐背后的精神。也只有那样,才不会发生如第三篇《三家以雍彻》那样的愚蠢了。比如接待外宾需要奏什么乐,祭祀祖先应该用什么乐,都是代表什么意思,总不能是接待外宾时候奏哀乐吧,即便现在也不能那样啊。不过孔子当时可能就有那样的问题,就像“三家以雍彻”的事情,明明是祭祀自己的祖先,却在演奏赞美“王”的音乐,呵呵,如果祖先在天上听了(当然,他们听不到)一定会问“这是给俺们的吗?”孔子正乐本身就是这样的事情,是想通过正“乐”来正“礼”。

孔子正乐到底正了哪些,我们现在也是弄不太明白的,到底是改了诗的部分,还是改了乐(音乐)的部分呢,还是都改了呢?还是仅仅改了顺序呢?我们也是没有办法真正搞明白的。

太史公的说法是这样的:“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太史公的话历来可以作为研究先秦的主要的证据,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只好相信他。但是,有些事情也是觉得不太可靠。

哪些地方?就是说孔子将古诗三千余篇,消减为三百零五篇。杨伯峻就是认为这个是完全不可信的。不仅仅在《论语译注》上这么说,在《左传注》还作了一些考证。我也认为是不太可信的,主要原因倒不是因为逸诗的问题,逸诗的多少并不能证明这个。也恰好证明没有孔子的整理,这些传下来的机会是非常小的。主要的问题还是在孔子之前,很明确的是有《诗三百》的名称的。不仅仅是孔子这么说,在孔子返回鲁国之前,赵简子也曾经说过《诗三百》怎么怎么样的话,在更早的时候也是有人提过《诗三百》的。这个是很说明问题的,更多的例子我就不说了,没有时间去翻太多书,考证的东西不是我这样一个业余爱好者能办到的。何况就算是如《史记》所言,孔子的确是把三千删成三百又能怎么样,孔子又不是编辑《四库全书》的,又没有权力去收缴别人手里面的书,也没有能力把其他知道真相的人砍脑袋。我删我的,你传你的呀。就像某人自己从《全唐诗》整理出三百篇来教自己的孩子和学生。如果《全唐诗》没有了,能赖的着人家自编三百首的人吗?有人竟然拿这个来说明孔子毁坏中国文化,真的不知道脑袋是怎么长的。

还是太史公说的话公道些,“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没有孔子,我们的文化,真的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当然也许有些人觉得中国本来就没有文化,都没有了更好,现在都说鸟语,吃快餐,作人家的“公民”岂不快哉。呵呵,和这些人我是没什么可说的了。

孔子正是用这种方法,为未来留了一颗不灭的火种。同样也是为了未来留下了一点希望。如果没有这些,哪里有什么汉唐啊?汉唐时候中国还阔着的时候,何尝没有孔子呢?为什么这三百年的倒霉就是孔子的责任呢?自己不争气,还埋怨祖先没留下好遗产,这样的人,说什么好呢?

现在的非孔者,大抵如此。可是没有孔子,真的有中国吗,中国还是中国吗?孔子留下来的火种,到现在还有多少呢?现在大家满意吗?

如果还对我们这个老大帝国,还有些温情和不舍的话,敬请接着关注《论语》。呵呵,是不是何固执的倒是无所谓。呵呵。

【连载216】9.16何有于我?

【原文】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思考与随想】

“何有于我”“何有”、“何有”又是这个“何有”,弄得俺们迷糊。前面已多有辨析,这个又是哪种呢? 真是伤脑筋~~,孔子是在说:“我作到了哪些呢?”还是在说:“我作这些有何难处呢?”不知道,我们实在是弄不明白。弄不明白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还是不要装明白就好。反正我也没什么知识和名气,不怕露怯,也没必要藏拙。

我们对孔子也要采取孔子教导我们的看法,不仅仅是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呵呵,尤其在其言我们不知道的时候。这几句话,通常都是可以认为是作为一个“士”应该做的,必须做的,而且都是孔子提倡的。但是~,但是遗憾的是孔夫子并没有真的做到,至少没有完全做到,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看这几件事情。孔子真的作到了那些呢?也许答案就在这些事情上。当然,也许仍然什么也不知道。

“出则事公卿”,孔子倒是真的当过几天的官的,但是也就是几天而已。年轻时候的小官不算,五十岁左右的的确确的事奉过几天“公卿”的,可是没有几天,因缘际会就没有了。孔子实际上事奉公卿的日子也没有几天,孔子此话是何时说的我们也不知道,不过至少五十岁以前是没有真正的事奉过的。要不然也不会有“何不从政”一说。这个事情孔子最多算是做到了一半。

“入则事父兄”这个夫子作到了吗?好像也没有。孔子的父亲早亡,孔子是没有机会事奉的。孔子是不是事过兄长呢?这个事情也是很难说的。史料很少,我们只是知道孔子的哥哥是个残疾人,还有孔子曾经做主把哥哥的女儿嫁给南荣,其他的事情我们都不知道。传说中孔子的嫡母只是生过九个女儿,而那个残疾哥哥也应该是孔子父亲的妾生的,和孔子不是一母所生。南怀瑾说孔子幼年既要照顾母亲,又要照顾残疾哥哥。可是这个也是靠不住的,甚至是扯淡。他哥哥再怎么说,也是不太不可能被嫡母给赶出家门的。所以孔子是不是真的事奉过哥哥也是一个问题,这个孔子也算不上真的作到。

“丧事不敢不勉”,这个孔子应该是作的比较好的,但是他父亲丧事,也是没有他的份的。甚至在他母亲合葬的问题上好像还受过非议。

“不为酒困”呵呵,这个就更不好说了。下一篇有一句“唯酒无量”,至少证明孔子不是滴酒不沾的,是不是“困”了呢?我们也不好说。当然那一章也是别有用意的,到时候再说。

简单的看起来,这些东西我们可爱的孔子似乎也都没有完全作到的,或者说是没有作的完美。这样一说,这个“何有”好像真是“我作到了哪些呢?”,而且不是谦虚,而是叹息,是说自己连这个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有作到,没有作完全。正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是孔子不愿意,是不让他作到啊。或许才有下一章的“逝者如斯夫”之叹。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13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13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