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人信不信教其实没有所谓。但是有时候必须要有教徒式的信念,否则一事无成。而孔子的这种天命归己的精神,不是自大狂。这个担子其实也没什么好处,但是这个担子也不是谁都能当得起的。“铁肩担道义”,这种担当就是一种伟大。

我们现在其实最缺少的也是这个,没有人愿意担当。总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小人物,其实只要愿意,每个人都是大人物。只不过自己不知道、不觉得、不愿意罢了。

我们看到孔子在危难的时候是何等的气度,再想想我们自己,也真是惭愧啊,惭愧得无地自容。孔子的话里面没有埋怨,既不怨天,也不尤人。由此我们知道孔子信的“命”和有些人是多么的不同。

在这一个方面上,我只能说夫子的确是“高山仰止”。我在山脚下什么也看不见,看不见并不等于不存在。呵呵,我也“唯心”起来了。

【连载207】9.06~9.07多乎哉,不多也。

【原文】【9.0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9.07】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思考与随想】

本章有句话因为周树人的作品而被大家所熟知,就是孔已己护住蚕豆时候嘴里冒出的那句“多乎哉,不多也”。上学的时候老师讲这段,照例要骂骂吃人的“礼教”,兼顾着批判一下孔子的。不过说来也怪,这样的骂声反而加深了我对孔子的好感。想来那年大概十五六岁,正是叛逆的时候。老师越说不好,就越是觉得好。大概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读论语、孟子之类的东西的,好“古”起来了。也大概是那时候开始拒绝简化字的;也是那时候开始看不起老师的。嘿嘿。看来我们的教育也非一无是处,竟然可以让人逆反到这个方向。说起来也算是莫大之功也! 不过逆反到哪里也是没谱的事情。比如……。

闲话少叙,书归正传。

这两章说的是同一件事,历来有许多人主张并为一章。我觉得也是放在一起说的好些,也就一起说了。还是老方法,从文本入手闲谈。都写这么多了,也没啥新花样了。

“太宰问于子贡曰”。“太宰”是个官名。大概吴国和宋国的“相”称为太宰。没作细考,不知确否。这个太宰是哪家的? 是谁呢? 叫啥名? 用燕小六的话说:“从哪来? 到哪去? 家里几口人?……”俺们都没有确切的证据。不过有人说就是春秋时候最有名的那个太宰嚭,也就是“贪财、受贿、不得好死”搞了伍子胥的那个。从时间上是对得上的,而且子贡应该是的确见过那位太宰的。还记得子贡那次惊天动地的外交大忽悠吗? 为了鲁国,把吴、越、晋等国忽悠得都找不着北那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吴”。到吴国不见“太宰”是不可能的,他们见面是“有动机,有时间”的,见面不提孔子也是不可能的。不算大胆的猜测也应该是他!不过缺少更进一步的证据。我一说,你一听也就算了,不作数。

不过这个太宰嚭能说出什么好话来?!

不能因人废言,大奸大恶之徒偶而也会说出真理。比如他可以说:“西瓜比石头好吃”。俺们就不能否认,何况本章他只是提问。前文都是闲话,我们来看正文。

“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与”就是“欤”,疑问助词。翻谭来就是“他老人家是圣人吗? 咋有那么多能耐呢?”。嘿嘿。想不到他还识货,竟然识货的是他(如果是太宰嚭的话)?!可惜马上孔子就要告诉我们其实他不识货,因为他说的那些孔子看来不重要。呵呵。

当场子贡就回答了。子贡不是子路,不能像子路对叶公那样不说。子贡脑袋瓜子转的比英特而双核CPU都快,而且内存比别人的硬盘都大,咋的也有个百把十G的。那像我们这些386的破核,加上64的内存。跟本就玩不了什么高档游戏……

子贡当场就回答说“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俺们的子贡师兄夸孔子从来是不遗余力,不用打草稿的。回答很是精彩:“是上天让他老人家成为圣人,才使他多才多艺无所不能的”。子贡说这话也并非故意的卖弄口舌,他也的确是那样想的。在子贡的心中早就将孔子当成圣人了,这点要分清。从他独自守丧六年的事情上看,他对孔子的感情是无以复加的。爹死了才三年啊! 都说得衣钵的曾参,不过从孔子逝前的情形上看,似乎孔子更看重的是子贡。此为后话。

子贡回去报告了孔子,结果孔子说了一些话,自己打破了“圣人”的神话。

“太宰知我乎”。杨老的版本在这里用的是惊叹号,不过我觉得更应该是问号。因为下面的话,实际上是在否定太宰称其为圣人。这句话应该翻译为“太宰知道我吗?(了解我吗?)”的确,肉食者鄙,他们能了解什么呢?何况还可能是哪个太宰嚭。

接下来孔子说的话一般认为是孔子在谦虚,不过我认为孔子所说的是实情。他老人家是真的不认为那些所谓的“能”算得了什么。

孔子是这样说的:“吾少也贱,故多能作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贱”当然指的是地位低下。“君子”主要指的也是有位者。孔子是在说:“我年轻的时候,没有什么地位。所以干了许多粗活,一个“君子”需要会那么多的东西吗? 是不用的”嘿嘿,有点痛述革命家史的味道了。我们应该看到,孔子的思想中有各安其位的一面。也就是“君君臣臣”的一面。这个就是对秩序的一种渴望,对秩序重建的一种希求。在春秋乱世中,秩序的重建也是所有人都希望的,所以孔子很看重秩序也就不奇怪了。而历代统治者抬出孔子作招牌,主要看重的大概也是这点。

孔子讲正名,也就是“是什么人,也就该作什么样的事”。所以“君子”当然是不必有那么多对其本位而无关之“能”。想想有些事情也的确如此。比如一个皇帝,会不会作家俱,有用吗? 会不会作诗,有意义吗? 明朝那个玩木工的皇帝不是吗? 比如李煜、赵诘那类玩诗的,国都玩没了,还玩什么呢? 拜托还是把你的皇帝当好再说!所以作为一个“君子”,作为一个“当官的”还是想想怎样把你的官当好再说,不要有事没事凈想着出书了。想当作家,请辞职先!想当木工,请把皇位让出来先!“多能”也未必就是好事。孔子也并不以“多能”为荣,故有此言。孔夫子更重视的是“一以贯之”的“道”,而不是那些“能”。

所以下一章就是用来补充这个的。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这个“牢”。也是历来没有人真正说清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并没有这个人。有许多说法,不细说了。名字本身也不重要,不过从论语的体例上看,此人当为论语的编辑者之一。只有自称才能单称名。也许是孔子弟子,或者门人。不管他了。

他讲的孔子自己说过的话。“吾不试,故艺”。“试”就是用。孔子是在说“我没有被真正用过,所以才能有一些技艺”。嘿嘿。这就有点牢骚味了,仿佛是在说“如果有人用我,我哪里有那些闲工夫,去研习那么多的东西呢?”。这也证明了孔子的确认为“多能”不算个什么事。时人以“多能”推崇孔子,而不是以“弘道”来推崇孔子,想来孔子是并不喜欢的,因为在孔子看来那些“能”只不过是末节,而“道”才是最重要的。包括那些礼乐之事,孔子认为也都不过是末节而已,是用来辅助“道”的,否则就全无意义。

这大概是孔子的看法,有谦逊的成分在里面,但未尽然。而《论语》的编辑者将之编入,显然不是因为我说的这个。而是为了别的原因。是什么呢? 就是孟子那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也就是类似子贡所言之事。的确,孟子说的那段话说得太好了。我们看看史上所有伟大的人物莫非如此。孔子幼时之事当然也是孔子“为圣”的来源。假如孔子真的生为一个“君子”,或者真的“试”了。我们又要靠什么“摇木铎”呢?孔子不能“试”,当然是孔子的不幸,但是却是我们的“幸事”也。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话当然大些。不过如果没有那些“磨难”至少就不会有《论语》。那我又如何打发这些无聊无奈又没有灯的夜呢?

【连载208】9.08叩其两端

【原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思考与随想】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12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12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