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既然这里孔老夫子又一次的提到了周公。我们不妨再回顾一下周公到底有些什么样的“才”,又有什么样子的“德”。在孔子眼中,周公之才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这些“才”是怎么来的?又有多美?我们知道周公的一辈子作的事情最重要的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托孤寄命”。这件事情,周公作的确实是很优秀的。当政没有几天,那些遗老遗少的前朝就来颠覆这个翅膀还没有长成的王朝了。呵呵,虽说“天子”名义上是老天爷的儿子,但是实际上“天”这个当爹的和我们现在一般当爹的不太一样,经常的忘记谁是自己真正的儿子,到底要帮谁是没有准主意的,也可能是孩子太多了,但是过去的并不承认别人也是“天”的孩子。呵呵,只是“天” 经常会换孩子而已,所以老子他老人家说“天地不仁”。呵呵,也的确是不仁。靠天不如靠自己,成王还要靠周公。平乱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了铁和血,其他的都是靠不住的,再说别的都是白扯。这个就是周公的“才”了,这个单单靠“德”是不行的。这个“才”已经是够别人玩一辈子的了。不过话有说回来了,历史上还真的没有几个能够死灰复燃的王朝。亡国不可兴,几乎是个定律,也许只有茍延残喘的南宋算是一个复燃的典范了。至于东汉,基本接近于再造了。能够守好文武的摊子,当然就是“才” 了,呵呵。

但是孔子真正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并不是这个,还有一件事情,孔子更为重视,而且由衷的发出了赞叹“周公,真是太有才了” 呵呵,(怎么扯出赵大叔了,真是没文化啊)。那是什么事情呢?周公最能显示其“才”的不仅仅是平乱那些事情,而在于他造出来一个影响了周朝八百年,甚至是今后的几千年的东西。能够创造出有用的东西才是“圣人”,所以那时候经常称呼伏羲、有巢、遂人、神农才是最有资格的圣人。孔子自认为不是“圣人”其实不仅仅是谦虚,孔子是真心的。

那么周公创造出的是什么呢?是制度,是以“礼乐”为核心的制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这才是周公最有“才”的地方。这个才是孔夫子最推崇的地方。不要小看这个制度或者说文化。这个影响实在是太深远了。关于这种制度本身的优劣,暂且不去分辨,但是影响应该是不能否认的。

托孤寄命是“才”也,但是和兴礼乐这种泽及后世,利在千秋的功业比起来什么也算不上。所以孔子看来,管仲是个“仁人”, 而周公是个“圣人”啊,差的不止一个级别。管仲死,齐失其霸,四夷如楚乱夏依旧;而周公死后呢?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呵呵,不懂,比一比就知道了,一时之利和千秋之功比起来孰重孰轻,何须多言呢?王道霸道是事情俺们管不着,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白的。想想商鞅,说以霸道时候不是也说非长久之计吗?可是总是有人听不到,也不是听不到,实在是不愿意听而已,孝公都睡着了,其他的人当然也是没什么区别的了。呵呵。小算盘都精得很,其实近视眼也是病,得治,至少应该配个眼镜才好。

孔子经常自比为凤凰,是个什么意思呢?我们读读庄子就知道了。凤飞于天,总有一些寒鸦要叫。为什么呢?因为寒鸦近视眼!呵呵。总以为凤凰会去抢它嘴里那块腐肉啊。

即便有“周公之才”,且骄且吝。孔子说,也是无足观也。为什么呢?传统上说的都是道德问题,诚然,是道德问题,但是道德问题又是什么问题呢?是智慧,道德问题就是智慧的问题。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道德又是什么东东呢?一提到道德,总是想到高调的那些不是“人”的东西。“德”好像是和“利”对立的,所以在某些仁德眼中,想要“道德”就一定要如苦行僧那样的虐待自己才是。

其实不然,道德是最功力的一种东西。有道德的人其实是最贪心的一群人,呵呵。所谓的道德,就是一种舍弃眼前小利,去追逐更大的、更长久“利”而已。所以仁者其实也就是智者,道德本身也即是一种智慧,德和利绝对不是对立的东西,只不过是大家都有近视眼,看不见而已。或者说,看见了也不愿意相信。好像是扯远了,好像是在唱高调,还是踏实一些,回到《论语》说事情的好。呵呵。

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骄”;什么是“吝”,都因为什么?也许会更明白些。骄者,自满也;吝,吝鄙也。骄者,有一点小功绩,就要沾沾自喜,盛气凌人。有一小成,就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不过如此,谁也比不上自己,这样才会骄傲的不可一世。这是道德问题么?是,但是为什么?不是自己什么没有道德观念的问题,而是眼界的问题,呵呵,夜郎总是自大的,井蛙永远的是呱噪的。因为“骄”已经蒙上了他的眼睛。再也看不到世界上还有更高的山。如果戴上眼镜,看到天原来是如此的高,自己是如此的渺小。还骄傲什么呢?一个蜗牛如果看到刘翔从身边跑过,还会骄傲的说自己跑得快吗?当然,也许还会的。那就是骗自己了。

吝者,何以吝呢?也不过是嘴里叼块杂碎的乌鸦罢了。他以为那个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珍宝。如果前面就是肥美的熊掌,谁还在意手中的猪蹄呢?即便是最贪财的守财奴,看见前面就是金山银山的话,也会毫不犹豫的扔掉手中那个破铜版的。之所以吝啬,说到底也是个眼界的问题。所以,不论是“骄”还是“吝”,只不过因为没有看到更大的“利”而已。

所谓的德,并不是什么特异的东西,不过是眼睛比某些人好些罢了。所谓的德,不是什么“只奉献,不索取”。有德之人是要索取的,而且是要索取更大的。如果看到真金白银,美玉珍珠,谁还会抱着那些破铜烂铁臭石头呢?除了白痴,好像谁也不会,但是做的事情为甚么就是那样呢?看来世界上的人都该好好治疗一下近视眼的毛病了。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真正有智慧的人总是谦逊的、总是大度的,不是他们有被虐的嗜好,而是他们的眼睛比我们好,站得比我们高而已。他不在意我们在意的那些东西,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更好的。呵呵。如此而已。

孔子在这里要说的也就是这个,如果“骄且吝”,那样其实是没有智慧。没有智慧的“才”还能做什么呢?的确也是没甚么可看的了。呵呵。道德也就是这么一个东西。我们是不是近视眼呢?如果是,还是配上一副眼镜的好。当然,如果不想,那随意。呵呵。

【连载192】8.12 学不至谷

【原文】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思考与随想】

孔老夫子也是奇怪,每天教的都是如何“学优则仕”,但是总是给那些不愿出仕者以最好的评价;自己满世界的跑来跑去的去追求,连叛匪那里都要去,却又让别人莫求谷米。这倒底又是怎么一回事? 这就是传说中的虚伪吗?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他老人家到底让不让学生们当官呢? 夫子何意也?

不用满脑袋的问号了,这一切都是有答案的。且容我慢慢说分明。

在说观点之前,还是需要作些文字解读的工作。虽然可能是废话,但也必须要作些。“榖”就是禄米,也就是当官的俸禄。当年都是以粟为俸的,但是真的就弄个马车,实实在在的把那些米运回家还是折现,就不太清楚了。如果真的是运粮的话,想想也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我们不妨想想,公务员发公资的时候,都大车小车的往家里搬大米。那是何等壮观之事啊!这个办法好,现在如果也这样该多好!最好再强制性的发个命令,所有的大米必须亲自搬走,否则就不给了。看看那些大“长”小“长”们还怎么玩!哈哈哈,这倒是“阳光工资”最好多办法。不光阳光,味道也不错,新米的味道不比铜臭味或是油墨味好多了吗?嘿嘿! 不过应该不能是这样,白米早就换成银子了。其实某些人士所得的,既便是真的纸币。他一个人也拿不动啊!不知道那些数字的意义咋那样大?令无数好汉去摔跤!不说了。

这个文字还算简单,如我这样不求甚解之徒随便混过去也就是了。最难解的怕是“不至于谷”的“至”究竟何解。或曰当为“志”,或曰既是“到达”之意,皆有其理。本来腹中空空,岂敢强诂以为能。反正对我们理解夫子的意图也并没有绝对的影响,轻轻的溜过去也就罢了。(嘿嘿。我真的不是作学问的材料,连个求源的态度都没有)

还是回头说观点吧。实的玩不了,虚的来充数,孔子所言虽说不能字字搞清楚,但是整体所要传达的观点还是明白的。孔子表达的也就是对那些急于求官者的不喜,这是没问题的。

孔子当然是主张学以致用的,学以致用的方式就是“从政、入仕”,这也是没什么问题的。孔子是反对隐居山林以自乐的,同样也是反对闭门死读书的。从后边和那些隐士们的事上,我们知道,孔子认为那些隐士们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是啊,社会都这样了,你还玩清高。那不是不负责任又是什么?就像那些鬼子都进村子,还在玩幽默、玩性灵,玩苦雨、苦茶的,还不是汉奸是什么? 难怪鲁迅要骂。(当然,鲁迅的确是很爱骂人。也有许的为了骂而骂,他自己也不是太干净。)

孔子是希望学生入仕的,这是没问题的。但是关键是在于入仕是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仅仅是为了混口饭吃,如果仅仅是为了那个“谷”。那是什么?那就是贾宝玉说的:“禄蠹”。孔子的话说:“斗筲之人,何足算也”。那样的官,孔子是看不上的。孔子也不希望他的学生们是那样的。所以说孔子反对的是“急仕”,而不是“入仕”。是要学生们弄明白为什么当官再去当,这也是孔夫子的良苦用心。这在先进篇多有所及,同时在前面的闵子骞避官那一章也提到过。(6.09)此处不多说。

另外孔子主张为官是要有原则的,是什么呢? 先卖个关子,留点内容给下一章。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11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11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