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更何况预感、算命之事,一直为儒家所不取。所以朱熹的版本就少了些诡异,多了些实利。嘿嘿。朱熹的版本是这样的:古公并不是什么算命不算命的事,而是看到了殷商的种种迹象,知道殷商将要完了。于是就有了取而代之之意。于是找老大太伯说了自己之意。(呵呵,这个古公没多大地方就想作曹操?)。不过老大不愿意去完成这个计划,老二也不愿意。老三季历和老三的儿子昌却有跃跃欲试的进取之心。因为这个,古公也就起了传于幼子之心。后面的事也没啥区别了。可是,这样古公和文王的形象实在太差了。整个都是阴谋了,不过也许更接近事实一些。

这些也都算是一种解释吧,事情太久远了,我们手中的材料也太少了,都是猜测而己。同时还有个问题,也就是当年的世系和君位的传承。也真未必就是绝对的嫡长制。嫡长子的承继制度,也许要到周公旦以后才算严格,商代就有许多兄终弟及的事。文王自己也是一样,不传位于孙,而传次子,严格算也是兄终弟及。何况在一些民族的早期。兄终弟及和幼子承位都是普遍的事,也许这件事本身也不是什么礼让的事。

再说,就算这件事是礼让。也未必就高尚到哪里去。韩非在他那个名篇中说了这样一段话,非常精彩。原文是这样的:“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在这段话中。我们也似乎看得出所谓的“礼让”还有一些别的味道。尤其是今之县令的那段。如果换成某长一类的,也是痛快。呵呵。不过我们上学的时候,总是强调变和不变的事,总是强调……呵呵。不光孔子和《论语》是半部的,别的也一样。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韩非也认为孔子是圣人,也没说孔子不好,不过是说孔子有些东西作不到而己。我们看看这段:“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内,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韩非真的反对孔子吗?儒法之争,也许不过是一个伪命题罢了。

夫子讲的礼让之事,也不过是一种希望罢了。孔子也不是真的相信那些君主们会实现,只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是好的,也就够了。也许“礼让”不过是一种理想,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去追求,也许在许多时候,“礼让”也未必就是吃亏的事,只是我们太过急功近利而已。

【连载182】8.02无礼不行

【原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思考与随想】

这一章似乎文本本身不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几个字也相对生僻些。虽说我不是太喜欢小学训诂那些东西,勉为其难也要解释一下,不然的话还真说不明白。那么这一章就以文字解读为主吧,能不能解释明白我就不知道了,有什么错误希望大家指点。

“劳”应该指的就是疲惫、倦怠之意。

“葸”读为(xǐ),意思就是畏惧。

“乱”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叛乱或者变乱。

“绞”朱熹和钱穆的翻译为“急切”,杨伯峻先生说的是“尖刻刺人”依据也都不太充分,具体是什么也就不好说了,不过我们从“绞”这个字的基本义可以理解,绞就是两个丝拧到一块儿。我们可以理解为“拧”,也就是俗语说的“拧巴”或者是四声的“宁”。

“偷”,指的是淡薄,浅薄。也就是感情浅的意思。

“恭慎勇直”好像不用太多说,在《论语》中是常见的,也都是孔子提倡的好的品德,但是孔子这一章告诉我们只有这个是不够用的,那么后面的几个字也就比较重要了。所以特意的加了一个注释,方便阅读原文而已。注释的工作的确不好作,即便是自己能够理解,想要说明白也不容易,何况自己也如青蛙跳井一般不通。呵呵。那就这样了。

说完可字义,我们就可以看句子了,我们仔细看看孔子说的是什么。

“恭而无礼则劳”,这个很好理解,这里面的“礼”不是我们说礼仪,礼貌。而仍然是孔子所提倡的那种“礼”,那种实质意义的礼。“恭”,当然是好事,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这是作人起码的一种修养,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切都要有个度,有个规范,过分的“恭”就不是尊重的问题了,那就是孔子所说的“足恭”,也就是不讲原则的那种“恭”。那不是尊重人,是谄媚,是无耻。而在孔子看来,这种度;这种原则的掌握也就是要靠“礼”。“礼”就是一种行为规范。从我们现在的角度上看,几遍对那种“礼”可以不认可,但是对于“恭”应该有个限度是不能反对的。否则就是没有品性的。过度的“恭”其实不仅仅是自己“劳”的问题,对于对方也是不尊重的。呵呵,就像我们一见面就用上周星星同学那句“对你的敬仰如滔滔江水……”一类的话,其实是看不起对方的智商啊。真的需要问上一句:“兄弟,你累不累”。几遍是真正无耻的人,听那些无耻的话也会呕吐了。

“慎而无礼则葸”,谨慎也是好事,所谓“诸葛一生唯谨慎”,做事要慎重当然也是好的,凡事都要想一想,总比什么也不想的好些。但是,任何事情过度了也一样会走向事情的反面。慎重过分了,就会凡事都要犹豫,都要反复思量,结果就是什么也不做了。所以孔子会对三思而行者说“再,可矣”。很明显的是对的,是应该作的事情。就不要在慎而又慎的不去做了。就应该提倡“当仁不让”了。过度的慎重也就什么也不敢做了,前怕狼后怕虎就是“葸”。畏惧而无行。当然也不是孔子提倡的。

“勇而无礼则乱”这个好像不要解释了吧,勇气是君子之德,无勇之人是谁也不喜欢的,但是过度的勇,也就是匹夫之勇了。孔子提倡的大勇,像李铁牛那样见人就砍的当然不是什么勇,那是屠夫。这个乱字也未必就绝对的理解为犯上作乱,何况犯上作乱的也未必就是革命,同样也可能是土匪。(土匪混大了倒是怎么说都可以,呵呵)且不要因为孔子反对“乱”就是维护统治者。有时候统治者和老百姓也不一定就是非要对立起来的,比如外族入侵的时候,其实如果不能保护统治者,倒霉的是大家。比如蒙、金(前后)和日本鬼子的时候,他们砍脑袋连个理由都不给……。

“直而无礼则绞”,直也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之德,也是优秀的质量之一,当时刚则易断。过于刚正其实也未必就是好事。不论是对对方,还是对自己。比如传说中对秦王嬴政进谏而被杀的那二十九个,当然气度是令人佩服的,但是事情有什么改变么?除了掉脑袋,也许什么也改变不了。就向我们都知道,魏征是有名的谏官,经常会玩些触龙鳞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喜欢唐史,仔细看看他的所做所为,就知道了。也是他一样是很滑头的。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什么事情都是一味的……。如果那样,即便是唐太宗,脑袋也掉了一百回了。呵呵,脑袋都没了,还能做些什么事情呢?那就是智慧,知道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这也是“礼”呀。什么事情都是有个“红线”的。接近它,但是不要随便的乱踩,呵呵,否则死的很难看。

上面的四句算是一段。表面上似乎说的是“礼”的妙处,但实质上确实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具体体现。不论什么,再好的东西也是要有限度的、有规矩的。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10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10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