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杨老考证严谨,吾深服之。在他老人家面前,我就是个无知之童而己。然白璧微瑕,亦不可不察,谅杨师不以为过也。

我们看译文,就会有种感觉。孔夫子先是与人合唱,如果觉得好,就令人独唱一遍。然后作歌以和之。呵呵。怎么有种齐缗王冶滥竽的味道呢? 想来不当如此。这个问题应该发生在文中“子与人”的“与”字的解读上。“与”字并非为一般的联词,不应作“和”字解。而为“赞同、同意、赞许”之意。本章的意思应该是:“夫子(若)认为别人唱得好,定让其再唱……”这样似乎更合理些。

稍作一辨,般门弄斧。怡笑大方之处,望乞见谅则个。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不再多言。

歌以咏志,古人多喜歌。最有名的大概是荆轲的那段“风潇潇兮易水寒……”。和刘邦的“大风起兮”了。孔子所言之歌与之类似。唱歌不是如我们现在卡拉ok那样,照着词干嚎,以就有唱和之事。

列位看官言道:“唱和非诗词之事耶?”非也非也,诗与歌不可分也。从一开始,诗既有音乐的成分在里面。早年间,诗都是唱的。我们看诗经中的诗都是把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言弄上三遍,似乎是没事闲的卖弄词藻。其实不然,那是配合音乐的。

汉乐府之于诗乐者,皆为一观。两唐宋之诗词,亦有乐之合璧。王维的《渭城曲》可是红遍全国的。宋之南渡,教仿唱的亦柳三变之词也。大概是在蒙元之后,诗乐才真正彻底的分道扬骠。为什么? “国乐”在一班野蛮人的铁骑下失传了呗!脑袋都保不住,还搞什么小调?人都混成第四等,离马牛不远了。还唱啥呀。

诗愈来愈往高深处去,歌则日向下流。弄得我提起歌来。总是往小道上想。嘿嘿。也难怪,我们所受的教育也就如此。想想我们这么多年。哪听过什么象样的歌呢? 再看看那群人,有点文化的都赶着拍主弦律的马屁了。剩下些文盲半文盲支撑着我们的“文化”事业。嘿嘿。扯远了,歌有阳春白雪;亦有下里巴人。不过,曲高和者寡是必然之事。

嘿嘿,我的脑子总是喜欢胡乱联想。一提起曲高和寡就想起现在的某些事情来。既然这章内容少些,不妨多扯些别的。前日去书店,看到杨老的<论语译注>有了简体字版。本来也是件好事,不过看看印数,不觉心酸。杨老这本书写成己五十年,出版亦历三十年。不过这三十年的印数也不足某女士那个东西一年印得多。呵呵。至于卖出多少,俺不好说。不过去年在某一小店中,看到九二版的标价七元五的一本,在角落里吸着灰尘……。

不说了,省得有人认为我是在为自己的点击率或者是没骗到银子而犯酸。

我们还是说回到孔子好了。前面胡说了那么多。也就是想说孔子那时候,唱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和我们现代唱的那些东西是不同的。

唱歌和作诗一样,是为了表达思想的。技巧永远只在其次,否则既便如过世的大胖子老帕,唱出的东西也不比一个放羊娃啍出的小调更有意义。不过现在上央视的放羊娃当在其外也。

孔子所谓唱之善,也不是指的其音乐本身。音到底准不准,高不高也在其次。

老先生们似乎都说本章所言是代表孔子爱乐。诚然,夫子喜乐而人所共知。“乐”也是孔子教化的重要方式之一。礼乐不可分,这方面也是有的。但是,这章不仅仅是要说喜好音乐那个事。《述而篇》是以讲“学”为主的,这章也是。

我们看孔子的行为。唱善者必和,这就是礼、也是仁。所有事情都是相互的,人家唱得好,(主要指内容)。那就应该“和”之。孔子和之。也代表了对其“善”言的一种鼓励。有向“善”之言,就应该鼓励,就应该支持。应该的,孔子也就必作。至于“使反之”也是孔子严谨处的表现。

这应该是本章所要表达的。至于,喜不喜欢唱歌,倒是其次了。毕竟孔子不是"音乐家" 嘿嘿。本来要少写点,弄出不少的“假文言”还是扯出这么多。

【连载175】7.33躬行君子,吾未有得

【原文】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思考与随想】

孔夫子永远是谦虚的,我们却总是狂傲的。世界就是这么可笑。

这一章,又是被认为是孔子的谦虚,但是仅仅是孔子的谦虚么?

还是从文本上说起吧,“小学”是解读经典的根本,还是少搞些无本之木的好。本章的句子还是比较简单的,需要说的就是关于“文莫”的解读,历来就有争议。传统上都是文莫连读的,到朱熹开始,断句上改成了现在的样子。杨伯峻先生也是这么认为的。“文”,解读为文献或者文化,也就是我们前文经常提到的那个“文”。“莫”字解读为“或许、差不多”等。这句话也就是解释为“在文献上的学问,我大概和别人差不多了”。这是第一种解读,应该是现在大家比较认可的,但是是不是原意也不好说。

另一种解读是把“文莫”作为一个双声词,是“忞慔”的假借。但是孔子那个时代双声词的确很少,也未见有其它的依据,聊备一说也好。根据说文解字的说法:“忞”为“强”义。“慔”为勉义。连起来也就是相当于“努力”的意思。那这句话的解释就是“努力,我是能赶上别人的”钱穆先生似乎更倾向这种说法。在意思上,也许更有意义。所以我在这里把这个也写出来。

兼听则明,大家不妨多看看。也许更能离真实近一些。两种解释都是说得通的。也都是比较符合孔老师的思想的,我就不强求统一了。但是南怀瑾大师仅仅将“文”解读为文学,应该是不确切的。在前面我们已经探讨过了,《论语》中的“文”是不能仅仅理解为文学的,应该还包括所有典籍上的、过去已经有的知识。用“文化”“文明”或许更贴切些,仅仅说“文学”的确是把孔子看小了。呵呵。

如果我们依照第一个解读,那就是说,孔子在说:“我的学问,大概差不多了,但是去践行一个君子,我还没有成功”这也就不仅仅是自谦了。里面包含有“知易行难”之意。也就是说,孔子认为自己已经明白了前人所说的道理了,但是真正的去作,还没有达到标准。我们的传统上一直都是提倡知行合一的。仅仅懂得是不够的,还要去实行才是真的懂。孔子讲的“学”更是如此,仅仅知道了,没有真的去作,永远也不是真的知。

那在这里孔子不仅仅是说的自己,也是告诉学生们,仅仅知道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真正的学问是在践行中。那是需要一生去努力的事。孔子说他没有成功,也并非是自谦了。因为躬行君子是一件没有终点的事情。任重而道远,是需要用一生去追求的。在这里“君子”,也就是相当于孔子所说的“仁者”。应该是须臾不可忘记的事情,至死方休而已。

前面孔子说仁并不远,也并不难,在这一章孔子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仁的难处。仁,只要你想,就回到你身边。只要片刻忘记,仁就会离你而远去。所以孔子会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所以仁者、君子不可能真的“有得”也。这个就像数学上的无穷大一样,可以接近,但是永远也达不到。颜回不死,也是达不到的。

第二个解释更是证明了这一点,“虽然还没有达到,但是一直在努力中”这也是孔子要表达的意思。

“仁”就是这样一个东西。难也不难。

个中玄机,还要靠我们自己悟。

【连载176】7.34子非圣人.

【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思考与随想】

夫子又来否定自己是圣人了,在这两章甚至连“仁人”这个称呼也给自己否定了。过去都认为孔夫子是在自谦,也的确是谦虚,谦的有些过头了。否定自己是圣人也就罢了,何必连“仁”这个词也要否认呢?孔夫子不是讲“当仁不让”吗?怎么连这个也否认了呢?老夫子不要太谦虚了,谦虚的我都看不下去了。

一个不想当圣人的孔子,被捧为圣人,绝对不是一件好事。不过,从孔子的那些弟子开始,夫子就已经被认为是“圣人”了。当然,那些师兄们应该是真心的,是发自内心的,之后的就不好说了。尤其是那些高高在上的某些东西,不论搞什么名堂,背后总有一些不可告人的东西。有时候还被称为“引蛇出洞”。呵呵,我们这些小老百姓也真是没办法,不论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们挨冻。有时候风向没有搞准,就被秋风扫落叶了……。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10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10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