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我们看明白了吧,“梦周公”指的不是梦到周公那个人,而是指的“周公之道”用之于世。对于孔子来说那就是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在其老年的时候,越来越发现在自己有生之年,自己的“道”是没有办法实现的了,故而哀叹自己的衰老,以致无力去实现其“道”。这的确是莫大的悲痛。

但是孔子绝望了吗?

其实没有,因为孔子相信其“道”是正确的、正当的,也是一定会实现的。对此。孔子不会绝望,只是孔子知道自己是看不见了。孔子在感叹的同时,亦有令弟子珍惜时光以亲身践道之意。

这便是孔子,这便是“梦周公”的含义。孔子到七十岁还因为不能“梦周公”而感叹。而我们呢? 我们又梦些什么呢?

我们还有梦吗?

到底谁更像是行将就木的人呢?

【参考译文】夫子叹息道:“我真的是老了,已经许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连载148】7.06夫子之学.

【原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思考与随想】

孔子身后,万代评说。历代皇帝为了各种目的,也不断地上着各种各样的尊号。积累下来,也不知多少字了。孔子生前,最高也就作过一个相当于我们现在一个省大小的国家部长级的干部,有人说好像曾经是做过代理常务副总理的职位(摄相位),好像并不是那么可靠的,说当过常委,参与过决策应该是差不多。不过不管什么职位都好,反正也没干多长时间久离职了。夫子故去以后,却被称“王”称“圣”的,也不知道孔子如果在天有灵会怎么想呢?

近代以来,地位又一落千丈,成了千古罪人。最近这两年又不知为何,又被抬出来。不知道又要还谁的魂?这一切都是为什么?都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许孔老夫子连个小姑娘也比不上。

现在没人还说什么“至圣先师……王”的称号了。现在连小学生都知道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也还是一大堆。嘿嘿。不过说是什么都有争议,有一点应该是争议比较小的,那就是孔子是个教书的,这是没有问题的。孔子虽未必是中国第一个办教育、开私学的,但是却是影响最大的一个。到现在世界各地不都还有打着他老人家名义的“孔子学院”吗? 只是不知道办学宗旨和他老人家还有多少关系?

孔子办学,是有其特殊的理念、宗旨和方式的。从孔子那时候开始,给“老师”这个职业订下了一个标准。老师是干什么的?用韩愈的话说,老师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可是现在呢? 别说“道“了,那些本身都还“惑”着的一群人,能解些什么东西?

在这一章,俺们的孔老夫子,说的就是他老人家的办学方计和宗旨。也可以看成孔门之学的校训。但是不成材的后代们执行成什么就不知道了,我们还是一起看看他老人家是怎么说的吧。

“志于道”说的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标对“道”的追求。要教育,首先就要有方向、有目标,而这种目标被称为“道”。

“据于德”。说的就是教育的根本,也就是教育的依据、教育的来源。孔子认为教育的来源和根基在于“德”。

“依于仁”,就是用什么教育的问题。孔子认为,如果要巩固前面所提的“德”从而达到“道”的目标。那就要靠“仁”来掌握方向,使之不偏离。

“游于艺”,就是在讲方法和内容了。“艺”也是是我们提到过的“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用这些方法,其目的在于巩固其所“学”,坚定其信念。

在这里,孔子主要强调的还是何为本,何为末的问题。学那些六艺之事是“末”,而不是“本”。学那些东西是为了“道”;为了“德”;为了“仁”服务的。否则学什么都是没用的,学“射”不是让你去杀人、射乌的,不是让你当强盗的。学“乐”也不是让你当吹鼓手给人送葬的,学“数”也不是让你当会计的。当然说,不是说这些不好,关键在于用在何处。

这就是孔子的教育理念,一切都是以育人为先。教学的目的,首先是教育被教育者如何成为一个“人”,而不是首先有什么样的技能。孔子称那些明确目标的人为“君子儒”;而那些只执着于方法、技巧,而忘记目标的人为“小人儒”。

孔子的教育是不是有些迂腐呢? 也是未必,老师的责任是传“道”还是传“知识”呢? 二者孰先孰后?也许并非只言词组可以剖析明白的。而且还有人称“正是孔子所提倡的以"德"为先,以"仁"为本的教育模式,阻碍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也真是令人无语,这世上难道真的没有是非观念了不成???

没有道德的“科学”真的有用吗? 恐怕未必!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良知的话,对于社会的作用比白痴还要差。白痴最多就是零,而无“德”的科学家是“负数”!!!

怎么? 你不信? 比如我们学医的,如果仅仅为了“医学”的进步。解剖一个活人,所取得结果比解剖一百个尸体的还要好得多!用“人”作实验,比用小白鼠要强一百万倍。这样的“研究”有谁会同意? 谁同意? 请举手,欢迎您躺上去!……

是不是有些恐怖? 但是,现实也许更恐怖。如果我们的教育仍旧是那样的话。如果除了那些假话、空话、套话以外。就剩下……的话。那也就离吃人不远了!

请不要告诉我,那叫作进步!!!!

【参考译文】

夫子说:“(学应该是)以道为所求,以德为据,依靠仁,并以"艺"来巩固之”

【连载149】7.07未尝无诲

【原文】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末尝无诲焉。

【思考与随想】

这一章孔老师谈的还是教育了,《述而》这一篇主要说的就是“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对《学而》篇的进一步的阐释。既然谈教育,那么就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那就是教育究竟是要面对谁?究竟是为谁而服务的?按照马氏理论,什么样的社会自然是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孔子既然是“奴隶主”贵族的残渣余孽,他的教育也一定是要为他提倡的所谓“开历史倒车”的理想摇旗呐喊,一定是为腐朽的、堕落的贵族利益服务的。但是,是这样吗?

孔子办学、开馆授徒。那就有个招生的问题。不论谁办学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招什么样的学生。孔老师收学生的标准是什么呢?是不是也要“根正苗红”贵族子弟呢?是不是也要培养“又红又专”的“奴隶主义”新青年呢?嘿嘿,我们且看看孔老师自己怎么说的。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末尝无诲焉。”嘿嘿,孔老师自己说的真的不是这样的,孔子的话翻译过来就是“只要给我〖束修〗之礼,我没有不教的”。这话如果放在现代看,也许没什么大不了的。教育当然是要面对所有人的,何况还要收费,嘿嘿。当校长的,谁不愿意多收两个学生,多骗点银子花呢?这个有什么了不起呢?现在没什么,不能代表过去也没什么,就像现在城市拾荒者也都拿手机了,但是要是再二十年前,谁拿着大砖头在街上晃,城管都不敢上前。

有人因为孔子在“未尝无诲”的前面有了一句“自行束修”,就得出孔夫子和现在的某些野鸡大学一样,都是向钱看的。嘿嘿!有些人就是喜欢用变形眼镜去看人,俺们有什么办法呢?“束修”这个词在后世已经成了教师薪水的代名词了。那其原本是什么意思呢?“修”就是干肉,或者是腊肉,又称为“脯”。曹操的诗里有句名言“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的“脯”就是这个。而“束修”就是十条脯,到底多大?在当年到底值多少钱?又相当于现代的多少钱?我们现在没法考证。不过应该不会太高。因为当时普遍都是拿那个东西当见面礼的,应该不算太贵。不过有无聊的人,用“肉食者”或者弦高镐师只有十张牛皮的故事来证明其价格不菲。那就是有故意的成份。何况孔夫子这个“束修”也未必就是实指十条干肉,也许也就是代指一般的见面礼罢了。或许也不是每个学生都收的着,像颜回那样穷的吃饭都成问题的人能不能付得起也不好说。束修的的象征意味远远大于实际价值,其实也不过是代表求学的一种诚意罢了。“自行束修以上”的中心词是“自行”,也就是之只有自己想要求学,孔子才未尝无诲,自己不想学,教之还有什么用呢?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9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9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