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这一章又是被非议较多的一段。孔子这里又是说“不作”又是说“好古”的。很自然的也就被某些人扣上“我们民族缺乏〖创造性〗罪魁祸首”的帽子了。嘿嘿!有些人的逻辑不过如此,似乎不找一个替罪羊就显不出自己的高尚来。何苦呢?自己不长进却总是埋怨祖先没有留下啥好遗产,这样的人还有啥出息呢?再说了,孔子说的话是哪个意思吗?我们还是看完了孔子说的是啥在说话的好。

先说我们搞不清楚的,俺的原则就是不清楚就说不清楚,绝不没事装明白,大言不惭的胡扯。就算胡扯,也会事先声名。嘿嘿。江湖上有句话。“谁也别装,装必受伤”。嘿嘿。

孔子自比“我老彭”,那这个“我老彭”是谁呢? 对不起,俺不知道。有人说是指老子和彭祖,也有人说单指彭祖。可是这两个人,本身也是传说多于信史。老子据说生下来就有白头发,彭祖据说活了八百岁,那还是“人”吗? 那真是个人和神共生的时代啊!可是不可信,如果老子真是生出来就有皱纹和白发,那只能是营养缺乏的“过期产儿”。

又有人说指的是“商老彭”,但是也不明不白的没有实实在在的依据。杨伯俊先生根据“我老彭”的三个字,猜测此人应该是和孔子同时代的人,关系比较亲密。不然不会说“我的老彭”。这样的说法也未必靠得住,亲近未必就一定离得近。我还经常说“我的孔子”;“我的《论语》”一类的话呢,但并不能证明孔子就是和我同时代的人。甚至有人认为“我老彭”就是一个人名,这或许也未必没有可能,那时候不像人名的人名太多了,“接舆”都有人当成是“接”姓的祖先,还有啥不可能的呢?不过好像也不是那么一回事儿。

既然是无解,谁也回不去釆访一下。那就“存而不论”罢了,反正对本章的理解也不是绝对必须的,许多必须搞明白的东西都没搞明白,就不在这里枉费工夫了。

本章之重在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也是被人非议最多的。其实这也无非是孔子自谦之辞罢了,不必当成是金口玉言。孔子只是说他自己,并没有要求别人也来“述而不作”。“述”和“作”本身也不矛盾,说到底也就是继承和发扬的问题。前文提到过“温故而知新”。没有“故”,“新”又从哪里来呢?

“述”还没述明白,如何去“作”呢? 朱熹在此处说也算明白,他的意思是说在孔子看来能够“作”的是“圣人”。而孔子在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句话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再说“我不是圣人,我只是告诉大家我所知道的"传统"。”

但是,遗憾的是。自认不是圣人的孔夫子。还是被那些无聊的人给捧上了神坛,这不能不说是孔夫子的悲哀。夫子的谦逊,却被人称为祸害,也真的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难道谦虚也是罪过吗?这世界怎么了?

“创新”当然好,但是离开了传承的创新,又有多少意义呢? 闭门造车般的创新,就能创出什么好的东西吗? 从已知中推出未知,难道不是所有科学的必由之路吗? 否则单单靠个苹果,牛顿就能发现万有引力不成? 再说了,孔子真的“不作”吗? 孔子只是不居功而已。

孔子不像某些“大发明家”那样,把一切的东西都归结于自己的灵感;一切都是自己拍一下脑袋就想出来的。可是没有人发明“电”,靠脑袋就能发明“灯泡”吗?所谓的“天才”不过是另类的白痴罢了。

“述”本身就是对前人的一种总结和再整理,这种“述”的本身也就是“作”。孔子在这里指的只是他自己“述而不作”,并没有说“作”就不好,也没规定所有人都该“述而不作”。后世之人自己懒,自己不“作”,却要给自己找籍口。还要说“圣人都不作,凭什么我来作?”嘿嘿!这是哪门子的逻辑?!

自己不“作”就说自己没能力也就罢了。孔子可没告诉你,永远都不要“作”。你没发现万有引力,可是你别怨地球没有吸引力!

这一章先说到这里。在后面【7.28】那一章还有关于这个东西的说法,会告诉大家为什么孔子要“述而不作”。到时候再慢慢说……。

【连载144】7.02何有于我.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侮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思考与随想】

这一章主要争议在于最后一句话的“何有”作何解。在《论语》中“何有”这个词是非常常见的,但是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下却有很大的差异。一般说来,“何有”的含义不外乎一下几种,我们不妨逐一和本章的前后文组合一下,看看都是什么含义,也许本章的答案就在其中了。

《论语》中的“何有”最常见的解释就是“何难之有”。如果按照这种理解,本章孔子所说的话,也就是不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侮人不倦”为难事。呵呵,这样一来这一章就是孔子自述,就有了“当仁不让”的味道了。这样一说,好像孔子也真的是不谦虚,甚至给人有点大言不惭的感觉。其实这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呢?孔夫子一辈子作得最多的就是教书和读书了,并将此视为人生之乐事也,乐此而不疲,所以不以其为难是说得通的。不过后世的大儒们好像都不太认可这样的解释,因为这里似乎表现不出来孔子的“谦恭和礼让”,既然孔子是“圣人”,似乎就不应该如此说话,嘿嘿。于是就有了下边的一些说法。

许多人都认为孔子这句话是谦虚的,而且是相当的谦虚。嘿嘿。孔子的确是最谦虚的"圣人"了,说孔子谦虚自然是没人反对的,所以这种说法也是许多儒们认可的真理。不过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即便是都说孔子谦虚,也各有不同。一种可以称之为“一般”谦虚,这种说法是将“何有”解释为“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也就是相当于孔夫子自称:“我就是个教书匠,除了上面说的,什么也不会”。嘿嘿!我们的“圣人”还真是谦虚! 不过这还不算什么,谦虚是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后世的贤人们维护起孔夫子高大光辉的形象来绝对是不遗余力的,这些人将“何有”解释为“有何”,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孔子此处说的是“我作到了哪些呢”呵呵,这的确是谦虚得足够了,孔子都说自己连一个合格的教书匠都没有做到,我们还有啥可说的呢?

这三种说法在古汉语中也都是并非没有旁证的,也都算是靠谱,至于哪一种解读最合理,还真是不好说。我个人还是倾向于将“何有”解释为不难之辞。在《论语》中,这样的解读最常见。没错,孔夫子是谦逊的。但过度的谦虚近似于虚伪。夫子乃真性情之人也,在关乎于“道”的方面,孔子是还是自信的、甚至是自负的。他老人家有他内在的骄傲。我们看看孔子说过的话“文王之道尽在吾”,“天生德于予”……。孔子真的谦虚吗?孔子都自比为凤凰了,何尝不是很傲呢?

文字的争议自然还要继续下去,不会因我而改变。既然是存在的,也必然有其合理之处。既然谁也说服不了谁,那还是用孔夫子的老办法——“存而不论”最好吧。每个人各凭自己的境界去体会就好了,没必要强求一致,毕竟能够给自己带来最深的心灵体会的含义才是最有意义的。

至于前面的三句话,应该没什么可说的。那些都是读书、教书的一些基本要求。如果这个也要非议,那我真的没什么可说的了。“默而识之”,也就是学习的方式罢了,这个没什么可说的。不这样又如何学呢?学问这东西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许多学问都是要下死功夫博闻强记才能得到的,连字都认不全还何谈什么学问呢?

“学而不厌”。“学”如何不疲倦、不厌倦呢? 这里没说,答案在开篇的第一篇第一章,也就是学之乐也。能够在“学”的过程得快乐,才能真的“学”到东西,才能学以致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视“学”为仇寇,拿起课本就迷糊,怎么能够做到“学而不厌”呢?只有“不厌”才能得到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学问,否则即便怎样博闻强记,学问也不是自己的。

“侮人不倦”。与前相同,如何作到侮人不倦呢? 这一章也是只提概念,答案也要慢慢找。嘿嘿,其实也同样的简单,也就是为师之乐也。

在《论语》中其实都有答案,只是有人看不见。说了这些话,无外就是个“乐”字而已。所以我倾向于:孔子在这里说,其实这些都不难啊。

嘿嘿。其实也真不难,只是不愿意去作而已。

【连载145】7.03吾忧也.

【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思考与随想】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8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8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