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这是孔子真性情处,后世之腐儒自不以为然!子路也是真性情之人,敢于直斥孔子之“非”。这对师徒,也的确是可爱。不知后世的那些“师道尊严”的鸿儒们,可还见过如此的师徒吗?子路直斥孔子之非,孔子还得靠发誓来表明心迹,不知道后世那些老师们可能办得到否?至少我是没见过的。当老师不容易,指出老师的不是来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进步。孔子讲“当仁不让于师”,可是千年来有几个做到的呢?当然这肯定不是学生的错,错的只是老师。学生的一点点质疑都要打击报复,怀恨于心,都以为自己丢了面子,挖空心思找补回来,那样的老师能教出啥样的学生也就可想而知了。

【连载141】6.29中庸之道

【原文】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思考与随想】:

“中庸”之道? 嘿嘿!这要如何说起呢? 被捧了千年,骂了百年。想要用短短的千字来说明白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孔子的“中庸”和后来的《中庸》再到我们理解的“中庸”之间到底又有多少东西是一致的呢?

孔子说:“中庸”也许是“德“的极致了吧,如今之民已经很罕有了。

前文说过,孔子心中“德”的标准是“仁”。那么“仁”和“中庸”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曾参所“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那么“忠、恕”和“中庸”有何关系呢? “中庸”是“忠”呢? 还是“恕”呢?与其昏昏,使人昭昭。妄言如我,亦不敢随性而强解也。孔子所说的“中庸”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们已经不甚清楚,但是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是某些人嘴中的那种无原则的搅浆糊,更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凡事让三分,不为天下先的那种窝囊。

每一个人眼中都有不同的哈姆雷特,我只能说我知道的、我想到的、我理解到的东西。至于是不是对的,非我所知也。也许有些东西真的需要靠自己悟,可是我偏偏是那种悟性很差的人,如果夫子看到我,也许会说“直也鲁”吧。

中庸,中庸,“中”自不必说。“庸”者“常”也。如此说来“中庸之道”真的就是某些人所谓的不思进取吗?不过我们看看孔子其人、其行,是那样吗?如果按照某些人的理解,孔夫子恰恰就是最不“中庸”的一个。

“中庸”的含义中,首先也就是所谓的“过犹不及”。除非是在某些特殊的年代,否则作为普遍意义上的“过犹不及”,绝对是没什么可以争议的。其实我们在被“不及”折磨了三五百年,又被“过”折磨了百八十年。我们难道还不能体会吗?难道我们身上的伤痕还不够多吗?“过”难道真的就比“不及”好吗?打破一个东西很容易,但未必想当然的就可以建立起新的东西来,有时候可能是啥也没有了。任何东西的绝对化,都会走到事情的反面,这是不争的事实。真理再多前进一小步,也就成了谬误。

这个层面上的“中庸之道”应该也算是比较“传统”的理解。但已经是和近代的某些人士的理解有所不同了。

另外我个人的理解上,还应该有另一方面的内容。

我们可以把“中”理解为“正”,既然“中庸”是一种“德”。那么“中”也就是一种不偏不倚,也就类似我们前面经常提到的“忠”,也就是“正心”。“中”也就是不偏不倚,既不向左、也不向右,只是向前。这是比较符合孔子及其后学所提倡的“正气”。以道驭学,正心为上也,心正者方可直道而行。

如何才能直道而行呢?“直道”也不是拿脑袋撞墙,行路难、归去来,如何才能保证直道的情况下还能“行”呢?“庸”或许是给出了答案。“庸”不是庸俗,而是平常。也就是说“行为必须能为常人所接受”。历史证明,凡是唱高调,让人不当人,想要“八亿神州尽舜尧”得到的只能是虚伪。

如此“中庸”也就是坚持“正道”为本,而其行则应符合常人能接受的范围之内。在这一篇里讲了太多变和不变的事情,或许都是在说这样的事情。当然这仅仅是我的“中庸”,心正其道,而行如常。行不如常则世莫知也,心不正道则随俗遂臭者也。时人或以高蹈作清高状,或随其流荡其波,夫子乃有此一叹,云民鲜久矣。不是搞些不现实的东西来忽悠人,就是干脆跟着大流而不知道该干什么,直道之行难也。

说了半天,也没说明白啥,看来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不知道那一天可以“奶油浇到脑袋上”,没办法,接着慢慢修炼吧,或许那一天可以白日飞升,见到孔老夫子亲口问问他老人家,到底“中庸”是个啥呢?

【连载142】6.30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原文】子贡曰:如有搏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思考与随想】

又到了一篇的结束,总有莫明的欣喜和伤感。上帝喜欢有恒心的人。再次鼓励一下自己。同时感谢一下老友。天涯很近,咫尺很远。让我们慢慢走过。在心灵的路途上,不会有孤单。

闲话不多言,书归正传。这一章还是在讲夫子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讲“仁”。在前面夫子多有叙述,但都不如本章说得明白。在这一章,夫子用了“夫仁者”这样的语式,可以作为概念的阐述来理解。那我们就要好好看看了,孔夫子自己是如何说“仁”的呢?

我们先从端木同学的话说起,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在5.12那一章,子贡说了什么? 这一章亦有同工之妙也。子贡同学的确是聪明,而善于思考。相信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在经过了多次的问“仁”之后。终于有所悟,终于知道了孔子心中之“仁” 的标准就是“利他”。只有有利于别人的才是“仁”。这是子贡的心得,子贡可谓“孺子可教也”。

子贡言道:“如果有一个人能够给所有的人带好处和帮助,这人怎样?算是"仁"了吧!”

子贡说的话看上去很美,我都被感动了。觉得孔夫子一定会说:“如其仁,如其仁”

是啊,都这样了,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都能给所有人带来好处了!他不“仁”?谁又“仁”呢? “太阳”还有照不到的地方呢!能够给所有的人都带来好处的人,岂不是比太阳还伟大呢?嘿嘿,俺的理解力也就是那么回事,的确不咋样。孔老师的回答却另有一番高论。真是令我等望尘莫及也。

孔子说:“那个哪是"仁"啊!”(我看完先吓了一跳。心想,这还不够吗?)

( 别忙,往下看才明白孔子别有深意)

“那是圣人啊!”(嘿嘿,如那个经典相声一般。“堂上座的不是人---九天玄女下凡尘,”这个老夫子,可不要这样说话。吓得我一身冷汗,估计子贡师兄也是如此)

孔子接下来说:“尧舜还不能完全做得到哩!”

孔老师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弄得子贡师兄和我都是一头雾水,想问又怕被骂。嘿嘿。

老师的话就是好,“圣”其实不是“人类”。所谓“超凡如圣”是之也! 能够作出子贡所言的人,绝对不是“人”,而是“神”。只有神才会那样,只有太阳才会那样,只给出光和热,却不需要任何的回报。况且,既便是太阳,也有照不到的地方。那个东西的确是伟大的。可惜,作为“人"”做不到的。换句话说,做到的也就不是“人”。

而孔子的“仁”是用来要求“人”的,自然不会那样的不可及。所有的“人”都做不到,那还有什么用。孔子不会玩那些虚幻的东西来骗自己。水里的月亮再完美,也经不起一粒石子……。

夫子从来都是让大家作“人”的,既然是“人”就应该有个“人”的样子。想想,我们这么多年所受的“教育”,所有的“榜样”都是一群“非人类”!不觉嘿然!

我们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我们所知的“英雄”似乎都是与自己作对的“变态”。不是亲爹亲娘死了都不看一眼的;就是儿子都四岁还不认识的;再有就是得了病不看的;没吃过一顿好饭的;最好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才够味……。

嘿嘿,就这些不作“人事”的“英雄们”,如何能够让他们作出符合“人”的事呢?孔子当然没那样变态,说这些话的目的也就是在说:“还是别扯那些做不到的东西了,先把你能作的作好也就够了”。

于是,夫子在这里就给“仁”或者“仁者”下了一个定义。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很简单,也就是我常说的那个“恕”字,也就是把别人,看成自己的。将心比心,也就足够了。

孔子的“仁”道其实就是这样简单。简单吗? 为什么又都不去作?嘿嘿!关于夫子对“仁”的定义,前文多有叙述,不多唠叨了。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

【连载143】7.01述而不作.

【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思考与随想】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8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8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