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嘿嘿。又是一个成语。《论语》中的成语的确很多,到底多少个?还真没细数过。大概总有百八十以上吧(繁体版连载的时候,SONG兄说有三百多个,应该是差不多的)。现代人说话,尤其是那些认识点字、舞点文的,大抵都是离开这些四个字的东西就不会说话。嘿嘿!既便是非孔的那些人也莫能外也,也算是另一种反讽。

不过《论语》中的成语,常常和现代语境下的成语并不是一个意思。这一章的就是这样。

我们一提到“文质彬彬”,马上就会联想到这样一幅画面:

“一个书生,面带着媚人的微笑,不论对谁,都是深鞠一躬,嘴里面冒出来都是四个字七个字的句子……”如果是现代人,多半得是白面无须,戴着一副无边或是金丝边的眼镜才算合格。嘿嘿!大抵和黄磊扮演的志摩一样也就差不多了。最好再瘦些,三级以上的风都不敢出门才好。再有些医不好死不了的病,那就是极品了!文且不够,还需要弄出点弱不禁风来才算是书卷气……。

嘿嘿。这么样的审美真是变态!难怪许多好汉都要举刀相向,欲除之而后快。

且慢动手!

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文”和“质”是相对的,“文”并不是“武”的反面。“文”既不代表文化,也不带表文学,和读不读书没什么大关系。既使是山东大汉,斗大的字不认识一筐,只要是作到了孔子的标准。一样可以称为君子,一样可以称之为文质彬彬。

那这个文质彬彬是什么呢?我们还得在“小学”上去找原由。

这四个字。“彬彬”自然是没有什么可说的,可以理解为“合适、合理、调合”之意。既便视其为无意义的语助词。也无害其义。

“质”相当于“质朴、单纯、实在”等等。并非指的“性质、本质”那类东西,否则怎样也无法和“文”对上,而在前面二字是很明显相对的。那么这个“文”,自然也就不是众所周知的那类含义了。那是什么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似乎说过“文”的含义。“文”本身是个象形字,最初的含义就是动物身上的花纹。然后引申为装饰、修饰、掩饰之意,而文字、文化是其后的引申意。在这里“文”和“质”并列起来,也就是用其基本的引申意为主。当然既便仅仅把文理解为文雅,那么文质彬彬也并非现在的那种理解。

不论怎么说,“文”和“质”都是并列的。“文质”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如此而己!这样,我们再看“文质彬彬”这个词是不是有些新的理解呢?

“质胜文则野”就是如果过度的朴实,而没有一点修饰和装饰,那么就会放恣和粗野。“文胜质则史”就是说如果过度的修饰、过度的装饰,也就过于虚浮而少诚,也是不可取的。这里面的“史”本身指的是什么呢?也是有争议的。一般认为就指的是在祭祀时候,致“颂”的那类人。具体是什么,却也不必深究。我们只要知道。孔子同样反对过度的“文”也就够了,不论你把“文”理解为什么。

其实整个这章,体现的就是所谓的"中庸"。什么东西过度了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本篇的最后,要提到“中庸”这个概念,也是有诸多争议的东西。嘿嘿!在这章就不作过多阐述了。

其实我要说的,仍然是那个说过多次的东西。语义是有变迁的,千万不要看到古书中有了现在一些仍然在用的词。就直接用现代的语义生搬硬套的去理解古书中的含义。否则,谬误就难免了。

【连载131】6.19人生也直

【原文】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思考与随想】

这一章比较好。文字上没有争议,由可以随便胡说八道了,嘿嘿。

“直”我们都可以理解,有的解读者总是要加上些别的字,使之变成我们习惯上的那种通常都是两个字为主的词。于是非要把“直”字之加上些修饰,又是“正直”了,又是“直率”,又是什么……。

其实有必要吗? 内含增加的同时,外延也就减少了。非要那样局限化又有什么好! 真是没必要!得相信读者的理解力,如果连个“直”都理解不了,那么告诉他们什么样子也都理解不了了。如果偏要弄两个字,我希望是“孤直”。(大家看好了,这一章其实是孔老夫子夸我呢! 嘿嘿! )

嘿嘿,《论语》是给“中人以上”看的。

“罔”,就是诬罔,也就是不直之人也。

“罔之生也幸而免”孔夫子的说得很重,不知道又是哪位惹着他老人家了。孔子这句话是告诉、告戒那些不直之人:“别看你们还活着,那不过是你们幸运,才免于灾难”。下面的话,嘿嘿!我不说,你们猜孔子会说什么?……

当然,孔子说的只是一种希望、一种信念。世界远没有想象中的完美,当然也未必就无可救药。虽说我们看到诸多的“罔”人过的似乎都很逍遥,甚至许多还将“直”人玩弄在鼓掌之间,但是我们能因此就否定所有的一切是存在的吗?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如果没有超自然的神灵存在的话,这世界是几乎不可能存在着绝对公平和正义的。遗憾的是,没有证据支持那种超自然的存在物的存在。那么我们怎么办? 我们还可以相信什么呢?

尼釆在说完那句著名的“上帝死了”的话以后,除了疯掉还有什么选择吗?如果你不想疯掉,那么,似乎有一条路可以走。一种是彻底的退化为兽,去彻底的去玩那些丛林里,作猴子玩剩下的法则。那样也未尝不可,许多的“人”不是那样吗? 许多“人”,如果尚且可称之为“人”的话,不是以那个为荣吗?

什么,你不想那样? 那你还是疯掉好了……

世界就是这样的残酷,你不相信吗? 来来来,站在窗边看。要不然就伸出你的右手,摸摸胸口偏对侧的那个东西,问问自己!

然而这世界毕竟没有那样的血腥和恐布,没有彻底的堕落为地狱,那是为什么呢? 除了信仰超自然存在物存在的那群人外。其它人呢? 除了己经退化为兽的那一群以外,普遍上也都或多或少的相信一些东西的。比如相信真理、相信正义、相信报应。虽然这些东西并不那么可靠,虽然那些东西似乎很遥远,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去相信。

这东西重要吗? 当然,如果不如此。这个世界很久以前就不存在了。至少还混不成现在这样子。

【连载132】6.20好之者,乐之者。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思考与随想】

这一章又是耳熟能详、众所周知的一句话,确实没有解读的必要。比如翻译,又怎么翻会比原文更贴切呢? 那也是受累不讨好的事。我虽迂,但那种傻事还是不会作的。嘿嘿。

既然在文字上没什么可说的,那就在其所指上说两句。《论语》上的话通常都有其特殊之外,单独的拿出一章来是一个样子;如果放入整篇上又是一个样子。如果放大到整个《论语》中,又别有一番味道。

我们看看本篇的前文后语,是不是另有不一样的领悟?

什么?

没有?

孔子说,“举一不会反三”的他老人家就不教了。嘿嘿。

本篇在前面举例子,发牢骚都是为了啥子嘛(四川话)?还不明白吗?

杨伯峻老先生,在他的《论语译注》中,在译文之前加上个“不论作什么事”,当然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论语》的编辑者们把这段“知之、好之、乐之”的话,放在这里,也还是有所特指的。

指的是什么?还用说吗? 指的不就是“夫子之道”吗? 本篇的前面提到的冉雍、冉有、冉伯牛,然后又提到颜回的自得其乐,又是为了啥子呢?

是不是很明显了? 在这里出现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前面又是牢骚,又是抱怨的,就是要告诉大家:“其实夫子之道也不难,主要原因就在于能不能在夫子之道中找到其中之乐”。这才是关键。

我们看看冉有为什么就要质疑夫子之道? 为什么会觉得夫子之道的难行,原因就在于他不过就是“知之者”而已。他虽接受了夫子的教育,他明白该怎么作,却不愿意去作。原因就在于他并不以之为然,而其它的呢?

“日月至焉而已”就是所谓的“好之者”了。这一类人,算是“真心”的相信夫子之道,也愿意去实行。但是孔子之道的神髓并未融进其血液里,虽然也是执着着、虽然也在努力着,但是也会偶感困难、偶尔也会有困惑,所以无法长久。当然更多的“好之者”的“好”不过是“叶公好龙”的“好”罢了。

而正如颜回之类,已深得夫子之妙。在践行孔子之道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所以乐此不疲也,由此才能做到“终日不违”。

这就是境界之别也! 你能看得有多远,取决于你站得到底有多高。站在山上,你看见的是彩色的云;蹲在井里,只见巴掌那么大的一块天。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8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8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