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先说两句题外话,这一章从子游(言偃)的嘴里我们听到了一个名字:“澹台灭明”。相信有许多人都和我一样,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并不是在《论语》或者《史记》中,而是在梁羽生的《萍终侠影》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的。书的开始还以为是个外国人,来灭明朝的呢?在书的中间,接近末尾的时候又通过张丹枫。提到了书中的角色,其实是仰慕孔门七十二贤,而起的这个名字。呵呵。书里还提到这个灭明有个妹妹叫“澹台镜明”似乎最后成了张丹枫的大舅子的老婆。(记不太清了)。

呵呵,所谓武侠小说中普及国学之功,这个应该算一个吧。但实际也就是梁金最爱掉书袋,以梁为首。他的东西,总能弄出点半通不通的诗词、和典故来。这就算一个,不过也是蛤蟆掉到井里头。不通!不通!

梁老笔下的英雄美女都是才子佳人型,诗词歌赋从不离口,不是用四个字一组的词都不会说话。尤其是这个张丹枫,有事没事的都能弄两句湿的干的出来。在明朝那时候,认识几个字的,有没看过《论语》的吗? 没看过《论语》还没看过《百家姓》的吗?梁老弄得这个扣子,的确是低级得有点过分。这便是武侠小说的国学成分,不过许多“学者”的国学甚至还不如金、梁的那东西。呵呵。至少梁不会把汉奸说成是民族英雄!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我们回来看本章,会发现几个层面的事情。

子游当了武城县长,费邑宰不能作,武城宰还是作得的。不管怎么说,那是“公”家的、正当的官儿,能为自己理想服务的官职孔子从来都是求之不得的。子游能不满三十岁为此“南面”(独当一面)的官职,也是不易。

这一日子游到老师那里拜望。夫子见面,不问风土,只问人情。这也是孔子最关注的事情。任何时候关注的都是人,或者是人才,尤其关注的是人品。这也是孔子的政冶理念之一,几千年来都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政治理想中总是会有一条,那就是“好人政冶”,用人永远是“德大于才”的,这在一定范围内或许是可以的,但是许多时候这样的理想总是会在现实中如皂泡般的破裂。我们一直以来的梦想也就是当官的都应该是“好人”,所以历朝历代都有某个或是某几个“青天”在被追捧着。甚至许多时候,这种对清官的渴望,甚至成了唯一的希望。这有问题吗?

当然,没有道德是不行的,但是如果把一切指望都寄托在道德上,那这种道德就不如一张纸!何况这种道德的“标准”本身也是值得商量的,比如我们看孔子对管仲等人的评价也就看得出来,孔子的确不是像后世那些道学家那样,一切都向私德上面看。这个留待以后去讨论吧,不要离题太远了,一会儿回不来。

孔子见到为官的子游,第一句话就是“得人乎?”,这也是因为孔子看来为一方之官员,首要的人物也就是“得人”。实际上这也的确是为官者最需要做的事,一个行政首长,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有多能干,而在于能不能让手下都能人尽其才。孔子问子游:“在武城那他方,发现什么贤人了吗?”子游说出来的人就是这个澹台灭明。

澹台灭明,字子羽,也是所谓的“七十二贤”之一。据传说此人的相貌是有点惨不忍睹的味道,是史上有名的丑男之一。书上没有关于其相貌的描述,想来也不过与三国中对庞士元的描述类似,估计咋也没有巴黎圣母院的那样变态。但既然是有名的“丑男”,那自然是好不到哪去了。

相貌重要吗? 相貌不重要吗? 古往今来,相貌的岐视一直都比阶级岐视更严重。虽然每个人都似乎说自己不在乎那个。但是没有人愿意和八戒在一起吃饭。记得上学的时候,我校有个低年级的学生。整个的左脸都是血管瘤,赤红色、有大小不等的突起。我们都知道不应岐视他,每个人的心里都觉得他很可怜。也都知道应该去关怀他,等等等等……。

但是,不论在食堂或是在操埸,我们都一样在他周围的五米外形成了真空。宁可站着,也绝不会与其同桌。我们都不能作到一视同仁,虽然也会自责几分钟,但也就几分钟罢了。原谅自己很容易。用一句“别人也一样!……”就可以把那点仅有的良知抹去。

有句话“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说的就是这个澹台灭明。《史记》里的说法,在子游说这话前,子羽就是孔子的弟子。但是在一章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出来,孔子是不认识子羽的。否则子游的话就是有毛病的,谁也不会对对方已经认识的人,还介绍说:“有某某者”。太史公的说法似乎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看看子游对子羽的介绍,我们也的确能看到子羽的磊落。子游说:“子羽从不走小道,不是公事,也不去见我。”“偃”是子游的自称。这个澹台灭明也的确算是个光明正大之君子。当时子游是他那地方的最高首长了,可是他不巴结,不走后门,不送礼,不拉关系。这的确是很难得的。

想想某些人,有事没事都要带着如花般灿烂的笑语,时常到领导家里走动。嘿嘿。恨不得与领导家里的狗称兄道弟一番……。子羽的确也是个罕物,不过我觉得更可贵的是子游。不到他那里巴结,还能给予一个好的评价,这样的官员其实更是少见了。子羽常有,子游罕见也。倒是鹿鼎记的韦小宝发现赵良栋与此类似也,古今千古。能有如此胸襟的,竟是妓院出生的千古奇人韦都统也。可叹,良栋满街走,小宝不常有。嘿嘿,也是一种反讽。如今的某些冒号同志,还真的没有几个比得上韦大人的,老婆倒未必少多少,当然合法的只有一个。

……。

【连载127】6.15孟之反不伐

【原文】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思考与随想】

老夫子又夸人了,这回谁又如此幸运呢?孟之反,何许人也,俺不知道。杨老说是《左传》提孟之侧,应该是靠谱的。但是《左传》里面的孟之侧又是什么样一个人呢?说来话长了,非一言两语说不清楚。《论语》主要要说的是思想,至于《史实》只要不太影响理解原文,还是不想过多的涉及。凡事只以《论语》为准,至于史实是不是和孔子说的有出入,也还是不作深究的好。我关注的只不过是孔子说的是什么,这就够了。

孔子说的是什么呢?“孟之反不伐”,“不伐”就是不夸耀自己,有功不居。“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奔”就是撤退,“殿”就是“殿后”,“策”就是用马鞭子赶马。整句话说的就是一个小故事,说的是孟之反在打仗的时候,当本方军队溃败的时候主动担当殿后的任务,然后却要掩饰自己的勇敢的事。仅凭孔子说的几个字,大体应该也是明白的。孔子不过是用这个具体的例证,来说明孟之反的不居功(不伐),并以此为例教育后学罢了。这也是孔子一贯提倡的,所谓有为无求是之也。孔子通过这样的事情来说明孟之反的高风亮节。但是事实上就一定是这样吗?也许还有别的可能也说不定。嘿嘿,且听孤直来一段山东快说说说孟之反的心理历程。

“将军难免阵前亡。这一日,外国鬼子到俺乡,俺们皇上(鲁君)着了忙。急命三军上疆场,城外摆开大阵仗。耳边听得鼓声响,那是催俺上天堂。大喝一声壮胆量,叫声三军小儿郎。既然当兵吃皇粮,关键时候就得上。俺们山东好儿郎,个个膘肥体又壮。可不能、一见敌人就尿炕。杀了一个就够本,砍了两个凑一双。来来来、上上上。就不信他们脑袋赶得上枪?”

“来,抬抢备马, 待俺取上将首级,给俺皇上当球踼一场”。(嘿嘿,错了。那年头都还不会骑马呢?来!备车抬弓好了。不过没什么气势。)”

“肚里有粮心不慌,上得车来仔细望。别看鬼子兵马强,俺老孟也不是平平常。正待向前把敌伤。怎料想,左边队伍交了枪。兵败如山谁可挡,这些兄弟真够呛。逃跑速度赛过狼!得得得、还是让俺把敌人挡,不然全都得泡汤。城门一破都完蛋,家里不成屠宰场?”

“ 眼见得大隧人马进了城,俺也要掉转车头回家乡!”

“将要进城抬眼望,正见城头站皇上。面沉似水杀气扬,估计弟兄(们)要遭秧。打了胜杖得奖赏,兵败就要命来偿。赏金自当共分享,出事也要大家扛。咋也不能眼看弟兄被杀伤,俺在一边受表扬。这回虽然丰丰光,须知木秀于林必先亡!今天不把弟兄救,他日我会怎么样。我领奖赏他挨棒,换了是我又怎么想?罢罢罢!待我给他们打个样,下回记得也要把我帮!”

想罢挥鞭高声嚷,“不是我勇气过人将敌挡!实在是马慢没跟上!”说罢赶车进了城,皇上说俺勇气不可挡!弟兄夸我义气长!后来还有孔国老!说我是个好榜样!看来好人有好报,千年之后名犹香。智勇双全应学我,败扙打得有质量。当里个当!”

嘿嘿。弄段山东快书出来解解闷。还是好好说话吧。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孔子看到他的高尚,看到他会为别人想。当然,是有道理的。孔子说的话是为了教育学生的。自然是要强调其正面意义的。不然怎么样?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8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8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