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还有一种说法:我个人认为比较靠谱。当然在广大群众面前个人看法基本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呵呵,有人说其实孔老夫子不见伯牛是因为当时有一种禁忌。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死的人,是不允许见人的,尤其是不能见年老体弱的人的。这也是防止传染病的一种方式之一。从《论语》的文本上看,伯牛得的是一种很烈性,很急的一种“急症”!是不是传染病(难道就是传说中的非典和禽流感? 我们无法知道了。现在没有任何证据,所以我是胡说。)

以当时的条件上看,这种可能性是比较大的,许多人似乎也都认可这一点。许多书上都是说伯牛患得是“恶疾”。但没人提这个,似乎非要在其它方面找原因。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

这些无聊之人,总是用道德上的东西忽悠我们。全都是扯蛋,就是他们把好好的孔子给忽悠到天上,又打入十八层地狱的。不过他们说的都不过是个牌位,以至于那牌子上写得到底是谁,都没有人真的关心。他们忽悠完孔子,再忽悠德国的大胡子老马,俄国的半秃头的弗拉基。然后又是……。

现在又忽悠上了英国的亚当斯密。下一个又是谁?

这群人就是这样。NND

不过我在这段,没看到什么“剩不剩人”,和那些狗屁不通的虚礼。话说孔子提倡的“礼”也不是那样的。

我只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送一个青年早夭的儿子上路的景象,也许更甚之。那种惋惜之情,也许远胜父子。也许孔子自己的儿子那个以小鲤鱼命名的孔鲤死了,孔子也未必如此。

孔子这样的表现,真的也就是父子之情的正常表现。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那种痛!没有别的什么东东在里面。

这让我想起刚上班时候所见的那一幕,也真的是极其相似的。

谁说没有永久不变的人性?

有些时候觉得“人”其实在近几千年来,并没有多少的改变。唐诗宋词给我们的感悟,谁又能说和古人的灵魂没有联通呢? 倒是周某那些骂人的话身形具灭。

现在犹记那年那个苍老的父亲无泪的低泣,和喃喃自语。所以每次看到《论语》的这一段,都会有莫名的悲伤,和流泪的冲动。

那也是这样一个没有月的夜,一个十六岁的小姑娘就在我眼前死去了……。那是第一个在我面前死亡的病人,总是有些心慌。虽说三天前己经宣判了她的病是没希望的,但是真的到了这一天,作为当年还没有多少经历和经验的我,实在不知道能作些什么? (现在则麻木了许多)。于是只有陪着落泪。

那个孩子的母亲,早哭得惊天恸地。而那个父亲,却没有一点的声音,也没有多少泪流出来。只是拉着尸体的手,喃喃地说:“咋得了这个病呀!咋得了这个病呀!……”

后面我就看不到了,謢士大姐拉我出来。对我说:“……”

其实说的是什么,我跟本就没听到。不过我猛然间看到了謢士姐姐嘴边的笑。于是呕吐——

为此,被嘲笑了好长的一段时间。

那位老年丧子的父亲,和孔夫子有区别吗? 我是看不出来的。

如今,在面对了许多的生生死死之后。也许再不会作出那些“没出息”的陪哭之事了。但还没学会嘴角带着浅笑的去面对别人的痛苦!

也许,我根本就不是当医生的材料,永远也作不到那样的淡定与从容。

但如果那份所渭的修养和成熟就是麻木的话!我宁愿不要!

每次想起那份浅浅的笑的时候。我可以理解,但绝不原谅!

于是我总是想到那句诡异的诗。

如残叶溅

在我们脚上

生命便是

死神嘴边

的笑。

-----------------------------------------------------------------------------------------------------------------

当年的文字就是这样子,总是免不了词藻的堆砌,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诡异。现在也好不了多少,却少了几分真情的渲泻。油条了许多,看来真的是老了……。

大家不要见笑。当年说的理还算清楚,也就这样吧。现在可不能这么写,每一章都这么多。还不得累死,何况也没什么意义。

现在懒了许多……。

【连载123】6.11自得其乐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思考与随想】

书接前文。上回书说到,孔子说:颜回三月不违仁。为什么呢? 这回书告诉你。

颜回何以作到三月不违仁? 为什么你不行?我不行?子路不行?子贡不行?冉有更不行?难道颜回就是传说中的天使临凡?安上没安上翅膀都能飞起来不成?(忘了,中国的神仙是不用翅膀也会飞的。哪像外国人那么没有想象力,画个天马都要把羽毛弄得清清楚楚的。俺们中国在脚底下画个祥云图案就齐活了!如果外国人设计奥运点火。至少也要在李宁后背上背两翅膀不可!虽然都是钢丝拉上去的,呵呵! 这段胡说,可以掐了不播)

首先我相信颜回只是个人!虽说比我们高尚些,但也是人。不吃也饿,挨打也疼,也是有血有肉的那种人。也会生病,也会死亡!死了之后的白骨,也不比谁更重些(也许还要轻些,因为他营养不良)。他也不会飞上天!也不会像印度王子那样的留下五彩的石头。

他是个人,他作到了孔子眼中的完美。他凭什么?孔子的弟子说是三千那是胡扯,但是记名的、不记名的,真学的、假学的百八十人还是有的,凭什么真正得到孔子全面的称赞的就只有他一个?他有何不同之处呢?

他的确是有不同的,而且是很大的不同。别的弟子们,比如下章提到的冉有和大多数人也都算是认可了孔子的“仁”道,都觉得“老师说得对!老师说得好!可是太难了! 俺们作不到!”而颜回却不然,他并不视孔子之道为难,反而是他在孔子的道中找到了乐趣,謢得了满足。由此,他才能作得到。

以之为乐,是最好的动力。在过程中能够得到自我满足、自我实现。那就自然的可以作到不违其道了。这是他快乐的源泉,如果没有这个就会浑身上下的不舒服。这不是高尚不高尚的问题,“仁”已经超越了其它,成了其生存的第一需要。

这个难以理解吗?

不是的,每个人都在寻找着自己的快乐、和最需要的满足。马斯洛的心理学说的很是在理。最基本的食色之欲是为了满足,最高级的自我实现也是同样。

比如有的人喜欢登山,冰天雪地的、吃冷饭、孤单的爬行着。世人皆以为苦,甚至命也随时可能消逝在脚下一滑的那一秒!但为什么有人乐此不疲呢?

比如有人喜欢探险,在茫茫戈壁上一个人独行着,大阳烤着、大风吹着、一不小心就成了木乃伊。那为什么也有人乐此不疲呢?

再比如那些学美术的、学音乐的、学体育的,都是如此。如果没有深深的乐趣在里面,又怎能真的坚持呢? 当然,那些为了混饭的除外,匠人和艺术家的分野也就在这里了。

比如传说中的雷锋,总是宣傅他有多么的高尚,只奉献而没有回报。其实不然,他每做一件事的同时,所得到的微笑和社会认同。己经给他的心理上带来了真正的愉悦。而这种愉悦,正是他所需要的。

比如说,我写这东西,整日整夜的在这些胡说八道,三更半夜的抱着几本厚厚的参考数据。既骗不得银子,也改变不了任何东西。那我为什么还要写下去呢? 除了无聊以外,更深层的原因是我在这里面得到了我想要的那种快乐。

这也就是颜回何以能长久的不违仁道的关键所在。因为他在追求仁道的过程中,謢得了他想得到的快乐。他不是什么怪物,只不过他所追求的快乐与别人的不同而己。至于吃什么?喝什么?那真的不重要。因为如果离开了他喜欢的东西,给他什么。都不可能给他真正的快乐。如此而己。

就象英国那个著名的温莎公爵,没有那个女人,就算给他全世界,也不会快乐一样。呵呵! 他们伟大吗? 他们不可理解吗?

当然,如果只停留在满足于食色之类的基本生理上的,近似于“兽”的需求上的人,是永远也不能理解的。

故孔子云:“中人之下。不可语上。”

【连载124】6.12今女画

【原文】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思考与随想】

《论语》的编排自有一番精巧。把这一章和上一章说颜回自得其乐的东西放在一起,这样一比较,的确是天上人间。用本山大叔的话说:“同样是上学,都是一个师傅教的,作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嘿嘿!贤愚有别也。《论语》的编辑者生怕大家误会,赶紧抛出此一章。要告诉我们。颜回之贤、颜回之乐,并不是天生如此的,而是别人干脆没走而已。

看到冉有如此辩解,不由得要问一句,“他是因为何事这样为自己辩护?”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7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7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