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好一盆冷水浇头,不过子路是否清醒也未见得。如果真的明白,也许就不是子路了。这是气话,不必完全当真,子路也不是真的除了勇气以外,就没有可取之处了,孔子也不是这么认为的。关于这个“材”。同样也是有许多说法。有解释为木材的材,不过的确想不通孔子到底说什么? 于理不通。有人说此材字亦为才,似乎还说得过去。但也未如杨伯峻老先生说的:“材”就是“哉”的通假,似乎更有味道。我们看《论语》总是看到老夫子在修理子路,好像孔子很不喜欢子路似的,但是实际上却不是这样。子路也不是一勇之夫,更不是如某些人说的那样,子路就是如李铁牛那样的白痴。后面还有许多关于子路师兄的故事,留待以后慢慢说。

这一章就到这里吧,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连载93】5.08不知其仁

【原文】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千乘之国可使冶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不知其仁也。”

【思考与随想】

孟武伯这个人在第二篇《为政》就出场过,就是那个在他爹孟懿子之后问孝的那个,也算是个熟人了,不用多介绍了。仔细想想,似乎“三家”中,孟孙家和孔子的关系似乎还是不错的。我们知道,孟懿子跟孔子学过礼,严格的讲也算孔子的学生了(虽然说后来他自己和孔子的弟子们都不是那么认为的)。在本篇第一章,孔子的侄女又嫁给了孟家的南容。而孔夫子在鲁国搞改革的的时候,搞的那个“强公室,堕三都”的运动,最终又是倒在了孟家的上面。真有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味道。

这一章,孟武伯来问孔子关于孔门弟子的事情。是什么意思呢?作为一个占有鲁国权力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高官,到孔夫子这个著名的教师那里,问他的学生怎么样,能是干什么呀?恐怕地球人都知道,他和刘备到水镜先生那里了解孔明怎么样是一个道理。

他是求才为其所用来了,他是给自己或者是给别人招打工仔来了。孔子对于弟子给他这样的人打工是个什么态度呢?是反对弟子为其效力呢?还是赞成呢?我们从子路和冉有曾在季氏那里为官的事实推断,孔子至少并不是绝对反对的。那么问题就来了,一个领导到一个老师那里考察学生,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怎么说话呢?尤其对于孔子来说,是主张学而致用的,那么孔子是不是应该为学生们说些好话呢?按照常理应该是如此,但是孔子说的话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

孟武伯到孔子这里上来就问子路的情况。我都知道他是来干什么的,孔子又怎不心知肚明。但是孔子说的话就有些令人费解了。孔子一方面肯定自己学生自有一技之长;同时又声明自己的学生尚不够完美,没有达道自己的要求。

这又是干什么呢?是谦虚吗?未必!有些话是有意说给孟武伯听的,呵呵!孔子并不是个老实人,每句话里都别有其深意的。

孟武伯问孔子说“子路仁乎”,孔子的回答是“不知其仁”。孔子说“不知”,其实意思很明确,不是不知,而是“不够”。孔子对后来问到的几个弟子的评价也都是“不知”,也就是说这些人都不够孔子眼中“仁”的标准。这固然有那些大师们说的那样,孔子对“仁”的要求高,“仁”是孔子的最高目标,所以孔子不轻易许人。整个孔子弟子中,只有颜回得到了孔子三月不违仁的评价。其余的都没有得到,这的确是证明了孔子的标准是很高的。

但是,我们同样应该注意孔子这话是对谁说的,说话的语气及语境又是什么样的。孟武伯上来就问子路仁不仁,孔子的回答是不够。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孟武伯到底知道不知道什么是“仁”,孟武伯真的关注“仁不仁”的事情吗?那都是扯淡!他关心的是能不能给他卖命,能不能为其所用,关心的就是这个人的本事。就和【2.20】哪一章季康子问什么是“忠”一样,不过是拿个借口来说事罢了。说的冠冕堂皇的,实际上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

孔子也是老江湖了,这点事情有怎么能忽悠得了孔子,所以孔子根本就不往仁不仁上说,只说学生的本事也就够了。孔子实际上也就是告诉孟武伯,“我的这些学生们,当你的官是足够的;仁和不仁也与你没有多大关系。你想知道的,我告诉你了,您还是别扯什么仁不仁的事情了。”孔子这也是在婉转敲打了一下小孟同学。孔子其实也是一个很不老实的人,嘿嘿。但是不幸而又幸运的是,小孟根本就没听懂。还问啥呀,孔子摆明了是不想和他谈什么“仁不仁”的问题,要说那些“贵族”的智商真的是不敢恭维。

但是小孟也是没白来,孔子实际上也告诉了他要知道的东西。孔子对自己弟子的本事还是很了解的,说的话也是一语中的。如果这个孟武伯听明白了,也真的就知道孔子这些弟子到底可不可用,怎么用了。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孔子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弟子的。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这是对子路的评价,我们看看,其实孔子对子路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千乘之国,在春秋时期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国家。具体例子就是鲁国那么大的国家。“治其赋”就是管理军政之事。这里的赋就是军赋,我们都知道“赋税”这个词。就以为赋和税是一样的东西。其实不然,税是向国家交钱(或者是交粮食等东西);而赋是为国家干活,服劳役。到了后世,赋也可以用一定的钱粮代替。然后国家再用钱粮召募人来为国家服务。这二者也就连起来成了一个词。在春秋时期,主要指的还是军政之事,当然子路之才也不仅仅在能打仗,其实打仗也不是靠蛮力就能解决问题的,子路本身也确有行政之能,并不是印象中那样是个单纯的一勇之夫。孔子实际上说子路可以作一个大将军,这个评价真的是不错的。孔子也并非虚言,当初楚王要礼聘孔子的时候,有人也是这么说的。

接下来问的是冉有,既然是孟武伯来问。那么这件事应该发生在孔子归鲁以后,而能回到鲁国的直接原因就是和冉有有关。此时冉有已经是在季氏那里为官,而且是声名远播的。所以孟武伯马上想到的就是他。孔子又如何评价的呢?

“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就是说,冉有是有些管理和行政方面的才能的。可以当千室之邑(也就是个不小的城市)的市长。“百乘之家”,就是“三桓”这样的三家,冉有有当这样的一家的总管的才能。孔子在这里说的也就是冉有是有行政之才的,可以当一个市长或者“家宰”。实际上这时候冉有已经季孙氏的“家宰”了。孔子给冉有的评价并不高,这样一说冉有还有升官的机会吗?嘿嘿,冉有的能力其实也真就是那样,所说名声很大,同时也的确是多才多艺,上得了战场,下得了书房啊。但是孔子对他一直并不以为然,为什么呢?后文还要说,这里暂且留个伏笔也罢。

最后提到的是“公西华”。这个公西华其实也是当时公认的外交人才,他自己的志向也是那个,在后文我们可以听到他自己说“愿为一小相”。所以孔子给他的评语就是“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不知其仁也。”孔子说的也就是他学有专长的那一部份,对其他的并没有说。孔子说的也是很客观的,公西华也确有这方面的本事。说的也就是这样的公西华可以穿上礼服,接待外宾之事。孔子对其评价也不过如此,说不上高,也不算低。

我们看看孔子对学生们的评价,对学生们的特点也是相当了解的,也不知道现在有几个老师还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孔子的确是做到了,孔子的弟子中,也的确是各具特设,人才辈出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至少在其弟子身上是成功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我们看书,除了这些,更要看出孔子的话外之音。孔子的话,有时候是相当的有指向性的,许多时候是不能机械的理解,照搬就更不行了。

【参考译文】好像没什么可以写的了。

【连载94】5.09女弗如也

【原文】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孰愈?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思考与随想】

端木同学再次出场了,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一下。不过这回子贡师兄可不那么幸运,被俺们的孔老师问了一件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唉,在我这个千年以后的末学之士看来,孔老师问的问题也真的是有些难为人。

以上了孔老夫子就问了子贡一件非常严重的问题,“子谓子贡曰”就是“孔子对子贡说”,因为这里面有个“曰”字,所以这句话就是和子贡说话,否则单独的说“子谓子贡”,就是和别人说话的时候谈起子贡。这是《论语》中的语言定式,以后还会遇到很多相应的例子,所以简单的交待一下,人之患好为人师,虽然啰嗦些,但是省得误会。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5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5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