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伟大,都是孤单的。这倒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曲高者、和之比寡,站在山上,看到的风景自然与在山脚下的不同。那对风景的领悟,也一定会有不同。因为眼界的不同,因为高度的不同,因为看到东西的不同。山上的人,对山下的人讲山上的事,并不一定能获得想当然的理解。那么上过山的人,能够作的是什么呢? 除了指出上山的路,还能怎么样呢?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力气上山,也不是都愿意。有时候孤独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不过那又怎样呢? 孤独未必就有什么不好。孔老夫子何尝不孤独呢? 但是,孔子仍然坚信:一定会有人来,和自己一起走。因为他相信,自己走的路是正确的。路的尽头是光明!所以孔子相信,一定会有朋友来的。同时,也告诉他的学生们,一定要相信。只要你是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着,是在向着“德”的方向迈进,一定会有人来和我们同路……。

孔子这份执着,这份坚持。如同在某地被土匪袭击的时候,说的那句,是何等的大气!又是何等的勇气!这份执着的追求,恰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孔子在说:我相信,我不会孤单,因为我有德!

虽然路上,仍旧是形单影只。但我们也一定要相信,我们不会孤单。因为我们相信,我们走的路,会通向光明!孤独的上路吧! 只要你的路是正确的。你就会发现,路上有你真正的朋友!

孔子的这份执着,就值得我们去膜拜,任何一个没有信念的人,都是不值一提的。一个没有信念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

【连载90】4.26数则疏辱

【原文】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思考与随想】

《论语》每一天的结尾都是别有用意的,这一章说的又是什么呢?

“事君数,斯辱矣”。说的是事君,什么叫事君?好像不用解释了,事君绝对不是一件好工作,说不一定什么时候就要掉脑袋,何止于“辱”呢?那么如何才能不掉脑袋呢?一般奴才的选择是拍马屁,不过拍马屁也未必就一定管用,有时候常常是想拍马屁结果却拍到了马蹄子上去了。在孔子那个时代如果想办成一点事,不和那些“君”打交道还真的不行,那么孔子是如何事君的呢?在这里孔子将事君之道和交友之道并列起来说,本身也是可以看得出来些端倪的。

这里“数”,应说读成“硕”。意思就是“反复的、频频的、频繁的、烦索的”。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说的就是不论你是对君主还是对待朋友,“数”都是不可取的,那样不但达不到好的结果,反而会给自己带来屈辱,如果对象是你的朋友,那么就一定令你的朋友越来越疏远你。这是为什么呢?

说起来也简单,不论是对朋友也好,对君主也好,对任何人都一样,包括对我们的孩子。我们不用想什么大道理、小道理的事情。不用费力想,为什么数就不好,数有什么害处。只要我们再用孔子在前几章提出那个老法子去试试,马上就会有答案了。

什么法子呢?“恕”,也就是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换换位置,有时候可以明白很多道理。不妨试试看。

假如,你就是那个君主/或者你就是你。有一个大臣/或者是朋友。整天在你旁边,不论你作什么事,都来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么作,不应该怎么作;你这样作会怎么样,那样作会怎么样,如果你不作又怎么样……”

你会怎么想? 既便他说的都是对的,既便他都是为了你好,既便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你又能怎么想? 你会喜欢他吗?

呵呵,既使你只有三岁,也会觉得烦透了。呵呵!如果你还善良的话,如果仅仅是朋友的话,疏远是免不了的。还不快跑,更待何时?呵呵!还记得大话西游里面周星星是怎么作的吗? 也许真的连菩萨都忍不住的。(说的只是那个电影。不要往别的地方想)如果你喜欢这样的“爱謢”,这样的“帮助”吗?那么恭喜你,你真是个天才,真是个神童。

如果你也受不了,那你凭什么要让别人接受如此的对侍呢?你受不了,那么别人自然也受不了。交友之道也好,事君之道也好。在作一件事的时候,都要想想,如果别人这样对我,我会怎么样?也许就会知道,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这就是孔子要告诉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作人的原则。

要想皇上作出“人事儿”来,首先要把他当成“人”,而且是和自已一样的,有血有肉,有七情有六欲的人。如果自己作不到,那么你要求别人又有什么正当性的理由呢?子游这样说,也正是说明了:“君主也是人”,这个和传统中对儒家的看法好像是不一样的,但是实际上儒家确实是这样的,不然又怎么总是要为“帝王师”呢,如果将君主看成什么了不起的人物的话,还怎么当什么帝王师呢?把君主和朋友并列起来说。本身似乎也说明了一些问题的,但不是这一章的重点,也就不宜过度的展开了。

这一章表面上讲的是为臣之道和交友之道的,实际上仍然未偏离那个将心比心的“恕”,以及中心无私的那个“忠”。遗憾的是,许多人都不是那么想的。对君主也好,对朋友也好。总是自以为是的强调那个“忠”。总是在想着:“我是无私的,我都是为了你好啊! ”于是当对方(君主或者朋友)不能接受自己的意见或建议的时候,这些人就会表现出一脸的义正言辞状!其实也里也不知骂了对方多少回“不识台举,不知好歹!”对君主是在心里面默念,对朋友恐怕就要脱口而出了。

在几千年来的国史中,从来也不缺乏这样的“忠臣”。“忠”则“忠”矣,可是全无用处。除了给自己留个漂渺的好名声、或者好声名以外,对谁都可能是没有好处的。前文所谓的“事父母几谏”也是同样一个道理。

仅仅有“忠”是不够的,还要有“恕”。既便你是“圣人”也不能要求别人也是,何况你也未必就是,那就更没有道理了。孔子之道,最重要的也就是这个“恕”字,没有“恕”也就没有了“仁”,“恕”字很简单,就是将别人当成是人,否则一切免谈。如果不把别人当成人,还能有什么“仁”呢?

这一章,主要要传达的就是这个东西,整个《里仁》一篇最重要的东西也是这个“恕”字。如果说孔子之道有什么密码的话,也就在这个“恕”字上了。

这一章是前四篇的最后一章,明天总结一下,在前面我们都探讨了些什么?然后在接着讲下一篇的故事。

【连载91】前四篇小结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这一版也连载了三个月了,向还能坚持看到这里的朋友致以深深的敬意和感谢,呵呵,虽说寂寞也是一种感悟,但是如果总是我自己在这里白话,也是有些无聊,没有各位的支持,真的很难想象我会写到这里。既然看到了这里,那我们不妨一起回顾一下,在这三个月里面,我们看到的都是些什么呢?

前面更新过的内容是《论语》的前四篇,第一篇《学而》十六章;第二篇《为政》二十四章;第三篇《八佾》二十六章,第四篇《里仁》二十六章。一共是九十二章的内容,因为有几章的内容放在一起说了,所以到现在更新了九十次。

为什么要在这时候作总结呢?这倒不是我闲的无聊,只是因为《论语》的结构本来就是如此,一般的解读者都会在前四篇结束的时候或多或少的说些总结性的废话,我当然也不能免了这样的俗套。

《论语》在许多人眼里是杂乱无章的语录集,古往今来的许多有识之士都喜欢将《论语》的结构打散再重排,似乎非此者论语则不可读。但是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至少在我看来不是的。重排当然好了,可以更容易的断章取义,自己加作料嘛,可是那个到底是不是《论语》也就真的不好说了。

《论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成书是在哪年哪月呢?一般认为《论语》是由孔子的再传弟子们(以曾参和有若的弟子为主)在战国初年编辑的。古时候编书是一件很浩大的工程,不想现在,只要用一台计算机,复制粘贴一下就OK了。《论语》的编辑在现有的证据看,绝对不是一个人的手笔,而是众多不留名的弟子们共同编订的,如果仅仅看成是简单的课堂笔记的集合,实在是太低估古人的智慧了。难道古人就不知道将哪些是讲“仁”的,哪些是讲“礼”的那些东西简单的汇总一下吗?那样很困难吗?当时的条件再恶劣,这样的事情也是简单的,但是为什么论语不那么编辑呢?那些论语的编辑者很傻或者是很懒吗?呵呵,我们还是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在许多时候真正智慧低下的是我们。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5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5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